高琳:很努力,没成长?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351 篇文章
Photo by Paula Porto on Unsplash.
作者:高琳,“有意思教练”平台 CEO,曾任摩托罗拉亚太区高管,著有畅销书《职得》、《故事力》。本文来自:有意思教练(ID:Empower Leaders)。
中戏老师刘天池真的很敢说:
李宇春:表演上会惊艳到你;
何昶希:太漂亮了,很难成为好演员;白宇帆:很土,但适合当演员;……这不,当被问到杨颖(AngelaBaby)演技差,刘天池老师又语出惊人: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我不是表演系的老师,对于杨颖的演技是否有进步,无从评价。
但作为在 500 强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培训过上千名学员的领导力教练,我倒想借这个话题,和大家讨论讨论:什么样的人是“孺子可教也”?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很努力,但却没有成长?
01
什么是慧根?
之前有人问过我:“什么样的人是给你多少钱,你都不会教练的?”很多种,但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没有慧根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很难改变的。
“慧根”这个词是最近两年流行的,其实它来源于佛教,指的是:能透彻领悟佛理的天资和天赋的智慧。听上去有点儿玄学哈?想要理解“慧根”,首先要先理解“智”和“慧”的区别很大。
关于这一点,徐文兵老师在和梁冬老师在《黄帝内经》的对谈里讲的很清楚:
智,研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慧,它是带心的,必须是用心去感悟的东西。
它上面是两个‘丰’字,意味着极大丰富,不可想象的内容,是不可穷尽的。
”有智未必有慧,这种人就是俗称的小聪明。
智,更接近智商、智力以及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多属于“智”的范畴。但是慧,更多的需要在经验中去体悟,需要反求诸己,是别人很难教会你的。
当说一个人缺少“慧根”的时候,并不是说这个人“傻”、“笨”,更不是说这个人没有天赋,而是说这个人缺少“悟性”。确切的说,是这个人在现阶段,还不具备“悟”的能力和意愿。这就让这个人的可塑性和可成长性变得很低。
比如,前两天,有个 HR 跟我说:“我们公司有个高管,沟通特别有问题,我们怎么跟他说都没用。他还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我想让你来教教他,但他也不一定能答应,我就是先跟你打声招呼。”
我说:“哦,我也要跟你先打声招呼,我还不一定收他,我需要先跟他聊聊,看他到底有没有可教练性。”
如果一个人从意愿上还没有想改变,就像没有缝儿的石头,只会浪费彼此的时间。改变,需要的是“悟”的能力和意愿。
▲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02
如何才能修得慧根?
既然“智”和“慧”是两种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学问,那获取的方式也肯定不同。
智,要求你不断向外求索,获取知识,不断精进,变得更高、更快、更强。
慧,则要求你向内探索,静水流深,不断挖掘,变得更深、更慢、更柔。
所以,想要修得“慧根”,首先就要耐得住寂寞,修炼内心。因为“悟”需要“心”,“心”需要放在对的地方,才能“悟”得出来。
比如,人称“巩皇”的巩俐,这个“皇”可不是白来的。远的不说,先说近点的,2019 年的电影《中国女排》,巩俐饰演郎平教练。
她演得有多像呢?连中国女排队长朱婷看到都“惊呆”了……光看背影,连火眼金睛的娱乐记者都没分清到底哪个是巩俐,哪一个是真的郎平。
巩俐是如何做到的?她的“心”放对了地方。
在接了《中国女排》之后,8 月初巩俐就在宁波全程观战了东京奥运会女排资格赛,默默观察郎平和中国女排。不仅女排训练的画面她在场边认真观摩,还拿着小本本认真地做着各种记录。从短发到眼镜,从爽朗一笑到经典动作,甚至把郎平平时习惯身体重心往后仰这个细节都模仿出来了……
为了诠释好人物,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在巩俐看来,是再正常不过、十分必要的事。
她为了将《红高粱》里的山东大妞九儿这个角色演得贴切,硬是在农村里住了两个多月。光学挑水就学了一个多月,左肩磨破了就换右肩,最后成就了一个后来灵气如周迅也没法超越的“九儿”。
之后,为了演好《秋菊打官司》,她又开始学习陕西话,琢磨起当地人特有的微小细节。
就像刘天池说的:“(提升演技)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对生活敏锐度的呈现。”
修炼慧根也是一样。
修炼“慧”,便是修炼觉悟、灵透。事情做完了,不仅仅是知道了,还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
而修炼“根”,顾名思义,便是要向内看、向下看、向深看,与探索自我有关。
总是向外看的人,“心”就放错了地方,自然也“悟”不出什么道理,更不可能发生什么实质的改变。
▲ 巩俐这个戛纳沙滩上的倩影,经常被女星们 Cos,
杨颖也拍过(右上)。
03
这三种人很难修得慧根
其实,每个人都有慧根,而且,就算是现在没有,也不代表永远没有。
只不过我们需要给它合适的“土壤”,“根”才能长出来。而在我看来,这三种“土壤”,很不适合慧根的修炼。
一、走得太快的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在忙着“成长”。
很多人不停的学习、上课、买书、参加各种沙龙,生怕跟不上周围人的脚步,被时代抛弃。然而,那些一年读 200 本书的人或许并不比一年读 12 本书的人获得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因为“悟”是需要花时间静下来的。而走得太快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去“悟”,更不要提触类旁通。
正所谓“急中生智”,而“静极生慧”。
所以我建议你每天给自己留 10 分钟的静心时间,去反思,回顾自己的一天。如果能输出成文字就更好了。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直到它落在文字上。
▲ 图片来源于电影《艺伎回忆录》。
二、不走心的人
我有过一个高管客户,一开始几次,我感觉她就是个“直女”,有点儿担心她到底能不能悟出来。
没想到,有一次说到孩子的话题,她竟然当着我哭了。我当时心中大喜,这姑娘有希望啊!因为她是通的啊!
管理学大师,《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曾经写过:会哭,代表一个人是通的。通才能透。
就好像你生病了,去医院打点滴,如果血管都是堵着的,任凭什么药也打不进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教的会呢?
所以,我看一个人是不是有慧根的另外一个标准就是这人会不会表达情绪。
因为追求“智”,可以完全靠走脑,不需要走心。而“慧”和“悟”都离不开“心”,要走心就势必会有情绪的流动和释放。
▲ 图片来源于电影《霸王别姬》。
三、太聪明的人
“慧根”这个东西和智商、智力没有任何关系。有些人智不多,但却很有慧。
就好像小孩子,貌似什么都不懂,但经常能说出一些让大人觉得非常有智慧的话。每一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智慧老人。
相对的,有的人就是因为太聪明,反而没有慧根。
因为,“智”研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较好计算得失。你花了这个时间去学习,就能考下个证书来,这个投资回报率是相对比较明显的。
而“慧”研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很难说清到底做什么才能提升。比如:让你去冥想,看一些闲书。
很多人会对这些嗤之以鼻,觉得这能让我学到什么、赚到什么呢?
但殊不知,所谓触类旁通,就是需要你通过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体悟之间的关联。
我有一个客户,他打高尔夫很多年,技术不错,但陷入了一个瓶颈,成绩怎么也上不去了。他很苦恼,后来他索性不打了,改打篮球了。结果没想到,打了几个月篮球以后,突然悟出来他的高尔夫球究竟需要怎么提高了!
读书也是一样,看一些所谓“无用”的书,有时候反而会帮你做一些有用的事儿。而那些太聪明,斤斤计较,总想着收获技巧和窍门的人,一生都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一样,原地打转,很难“悟”出来事情的本质。
就像徐文兵老师说的:
穷极技巧算是智,抱朴守拙也许才是慧。
”写在最后
在个人成长中,内在成长与外在成长缺一不可。
很多人只重视外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忽略了内在的成长。而恰恰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讲不清的东西,决定了一个人的可塑性。
真正的成长需要智慧双全、内外兼修。内在走得有多深,外在走得就有多远。
- END -
推荐阅读
张静初: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经历了一场抑郁,我更想做一个真诚的人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