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乎他人眼光,我把 30 岁的人生过成了一篇爽文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708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空白女侠,数据科学家,曾就职于顶级咨询公司,目前在国内一家私募基金工作。本文来自:空白女侠(ID:kongbainvxia)。
最近难得和几个好久没联系的友人聚聚,他们第一句就问我:“Gaphie,你现在的职业生涯有点太顺利了吧?别人的 30 岁都开始纷纷遇到中年危机,而你却踏上新的征程,职业生涯发展得越来越好,有什么秘诀吗?”
我思忖了一圈说道:“大概是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吧。”
友人:“噢?听上去好像是有故事啊。”
我:“确切地说,是很多段故事。”
2022 年也就是今年,刚好是我毕业整十年。对于大部分工作十年的人来说,要么就是迷失在职业发展的荆棘丛中寸步难行;要么就是在一条赛道辛苦耕耘,坐上了管理岗位。
而我呢?
技术岗开端,从互联网数据工程师晋升为商业分析总监;
开始航道变换,从商业分析总监转型为顶级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
在咨询工作两年后,跑去伦敦商学院读 MBA;
到现在,商学院毕业后,回国进入国内 TOP 私募,因为业绩出色晋升为投资 VP。
从短短的几行文字,看起来颇有一种带有“主角光环”励志爽文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掉入悬崖之后得到一本武功秘籍阴差阳错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我这还是连掉三次。但事实是,我真的一路顺遂地走到现在吗?难道大家遇到的各种坑,我都没踩过吗?
我被非议过:她竟然做这种工作
读大学那会儿,邻居王阿姨来我家做客,分享她儿子小林哥哥在美国读书,除了头半年向家里要过生活费外,之后就靠自己勤工俭学,做服务员给自己挣生活费。王阿姨脸上满满地自豪,虽然家里殷实,但是儿子的懂事让她倍感欣慰。
当时读大二的我,听完这个分享后,也想尝试着打打暑期工,做做社会实践。于是我开始做家教、发传单,还在机缘巧合下,做了淘宝的平面模特。我的家乡是全国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我瘦小的身材适合拍 XS 码的服装,因此很自然的就被选中了。
记得那时候,因为刚入行,别人是按套算,我只能按天算。每月拍四天,一天拍摄 10 小时,收入 1000 元/天。毫无疑问,与其它实习工作相比,这是诸多打工项目中性价比最高的。但我并不是只看重收入,而是觉得这份工作能认识很多淘宝店家、批发商,学习他们做服装的生意经。偶尔还能受邀参加上海时装周,拓展自己的眼界和社交圈。
▲ 带大家感受下 10 年前的淘宝风格
第一次参加上海时装周,我认识了北京电视台美食栏目的主持人 — 蔻蔻姐,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她启蒙了我如何成为一名优雅的独立女性,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再比如,通过和许多淘宝店家学习,我渐渐对服装业的供应链有了系统的认识。这些工作机会帮我赚到生活费和学费外,还带给我很多的经验和知识。
然而在 12 年前,信息渠道没有现在这么透明,人的认知也没有现在这么包容。
有些同学听说我在做淘宝平面模特后,背地里纷纷议论。不堪入耳的闲言碎语迎面扑来,说得稍微轻一点的:“她是钻钱眼里了吧,不好好学习,连这种工作都接。”心酸冷暖,个人自知。换了一般人,也许在这样的流言蜚语之下就会被迫放弃这个工作机会。
那时候我觉得做自己就好,不会和同学专门澄清家里其实不差钱,也不会解释这份兼职工作带给自己的价值。虽然大学期间备受同学们的非议,但我并未在意,适当装傻,依然和大家打成一片。慢慢地大家也就不提了,有些同学还开始主动了解我的工作,也就放下了成见。
我不合群过:她看着不务正业啊
大学毕业后,我告别了淘宝平面模特的兼职,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一家世界 500 强的外企。
相比于今时的没落,当时的外企在国内就业市场还是非常热门。我经历了多轮面试,拿到了管培生 offer。
与国内企业不同,外企非常注重校招生特别是管培生的培养。自然我也得到了重点照顾。按照当时公司的规定,管培生第一年要与公司高管一起工作,在熟悉公司业务的同时,也能够得到高管的言传身教。
刚加入时,我被分配在市场部门,主要工作是行业调研,市场分析及一些产品线的市场规划。在他人眼里,这份工作不仅光鲜亮丽,还能时不时得到市场总监的点拨。
但在我看来,过于规则化的工作,始终让我无法充分发力,展现自己的价值。那时我对数据特别敏感,并且洞察到大部分企业市场决策过于注重管理人员自身的经验,缺少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的支持。因此我就开始自学 VBA、R、Python 和 SQL,希望能够基于数据来支撑业务的决策。
▲ Photo by Carlos Muza on Unsplash
大家要知道,在 10 年前市场中还没有数据分析这样的岗位。因此我的很多同事觉得我“不务正业” — 天天花时间在学习数据处理技术上,与身边同事的交流日益减少。
在同事眼里,我是一个兢兢业业却沉默寡言的“独行者”;在领导眼里,我是一个能力突出却形单影只的“技术狂”。一切都与市场部的人员特质格格不入。
“Gaphie 作为市场从业人员,难道不知道社交的重要性吗?”
“为什么 Gaphie 不喜欢和大家在茶水间聊聊天,而是躲起来一个人写代码呢?”
我要承认,当时的我确实是不合群的,因为我正在准备职业发展的下一步。
当我经常使用数据来进行市场分析时,我已经隐约感觉到数据的重要性。并且,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存储越来越多,分析需求越来越强,光靠业务人员做分析肯定是不够的,一定会出现大量的专业分析岗位。
而这时,谁做好准备,谁就能抓住这波机遇。
为了迎接机遇,在大家困惑的眼光中,我放弃了一份在他人眼里梦寐以求的工作,跳槽到当时国内 Top1 的支付公司,开启了数据工程师的技术生涯。
我被嘲讽过:她只会画 PPT 讨好领导
第一次转换职业赛道,对我来说,确实也是不小的挑战。
设想一下,毕业不久的你,从世界 500 强外企转到互联网支付公司,身边的同事,从“职业套装”、“高档写字楼”和“社会精英”,转变为“大裤衩”、“双肩包”和“攻城狮”。是否也会感到一丝水土不服?
当然,相较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变化,工作方式的差异,让我一度备受煎熬。作为数据工程师,需要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相比于外企各种精美的 PPT,互联网技术人员往往选择在 PPT 内贴一大堆文字,不少同事甚至选择直接在 Word 里写上两句。
而习惯于外企工作方式的我,喜好制作各种精美的 PPT,通过大量的框架、流程和图片,形象化地阐述自己的工作内容。为了便于理解,我还特意学习了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通过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方式,将自己的工作成果,表达地更有逻辑性、条理性。
▲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特立独行”的汇报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 CTO 的眼球,许多数据相关的内部培训,CTO 便经常让我准备,甚至他自己的汇报材料,也经常让我帮忙润色。
当时技术工程师同事们对结构化呈现和简要性表达并不感冒,大家更崇尚技术和产出,对于结果的呈现非常排斥,觉得像是在邀功。所以,对我的负面评价也接踵而来。
“还说自己热爱技术,结果天天搞这种虚头巴脑的花招。”
“对,Gaphie 就喜欢搞这些有的没的,人家多精明啊,懂得讨好 CTO,你怎么不学学?”
作为数据工程师,我能理解同事们的想法,技术人员往往比较实在,崇尚技术,对务虚的汇报深恶痛绝。
但听多了这些嘲讽,内心也会有点受伤。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并非没有潜心研究技术,只不过在提高技术的同时,在工作汇报上,我也希望做到尽善尽美。
嘲讽久了,同事们也懒了,而我似乎也对这些嘲讽产生了免疫,还是自顾自做好每一份汇报材料。
直到一次,我有机会向集团 CEO 做数字化转型项目汇报。因为我精益求精的态度,逻辑清晰、言简意赅的内容展示,成功说服了 CEO。从此 CEO 成为了我的 sponsor(支持者),支持我在集团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工作。
在逐步落地 0-1 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后,26 岁那年,我当上了集团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部门总监 — 商业分析总监。
▲ Photo by mohamed_hassan on Pxiabay
我被排挤过:她根本不配做总监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这次晋升在信息中心内部还是颇具争议的。
在我晋升之前,当时信息中心内共有 8 个技术部门总监,都是 40 岁左右的男性“职场资深人士”。对他们而言,我一个女生,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通过弯道超车,达到了他们在自己赛道努力十几年才有的成就和地位,当然会引起愤愤不平。
不知道是不是私下商量过,这些总监对我的态度整齐划一:面上笑嘻嘻,心里哼哼滴。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需要找运维总监和大数据总监要服务器、要数据、要开发人力。每次和他们当面沟通项目时,他们总是“和善”地表示非常愿意合作。
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往往找不到人,而是派一个下属直接与我对接。下属就会使出拖字决:目前团队工作紧、任务重,项目风险要评估,项目需求要排期,项目进度别着急,再等等。(可以直接唱出来~)
每月的信息中心月会上,几位部门总监抱团自顾自的汇报项目进展,对于我的汇报内容和沟通意见,不是敷衍附和,就是置若罔闻。
工作之外,他们也会经常组局,聚餐、喝咖啡,而我总是被选择性“遗忘”的那一个。
想来,项目上存在的竞争关系,对我年纪轻轻就晋升总监非常不服,把我这个职场女性彻底隔离到了男性总监的圈子之外。这些事情加在一起,我毫不意外地成为了技术部门的“编外人员”。
一个女性,要想在 IT 这一行成为总监,真的要比在市场、财务和人力这些领域成为总监要难得多。在当时那个被排挤的处境中,要说不难受,连我自己都不信。
可我有一股倔劲儿,想做的事一定要做成。
一次假期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当我踏入公司时,无论是总监们还是员工,都被震惊到了 — 爱美的我,把一头长发剪成了寸发。原因其实很简单,我想弱化性别差异,成为能够融入团队的商业分析总监。
随着数字化在集团内部的深入推行,解决方案得到了业务部门的极力认可。而集团 CTO 也因为这个数字化项目,多次在公开场合得到 CEO 的誉不绝口。
渐渐地,我在信息中心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之前排斥我技术的总监们也慢慢开始转变态度,开始重视我的意见,工作配合上也有了很大改观。
我知道,商业分析总监这个位子,我坐稳了。
▲ Photo by Finn Whelen on Unsplash
我被误会过:她的职业就是“大忽悠”
在担任商业分析总监期间,我帮助公司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但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套打法源于自身认知,并不系统化。因此,我特别希望能够提升自己在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上的沉淀,提高自己的高度和广度。
但是什么工作可以达到我这样的理想呢?
从咨询公司出身的直属领导,无意间说过一句话:“Gaphie,你有做咨询顾问的天赋”,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的职业发展思路。
“对哦,咨询公司都是面向不同公司提供解决方案的,如果去历练一番,可以弥补我高度与广度的不足,而且还能充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认知。”
于是在经历了半年的训练,加上领导的推荐和背书后,我拿到了顶级咨询公司的 offer。
当得知我职业变换了赛道后,身边很多数据同行都不能理解。因为在国内,咨询公司的口碑并不是很好。这个行业中某些公司中的有些人在专业能力和敬业态度上的拉胯,让大家觉得咨询顾问就是“骗子”、“大忽悠”,就是靠着几张 PPT 去骗人的。
我当然知道这个行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客观来说,我觉得咨询公司能够接触更多的行业案例,同时沉淀下来的方法论和行业知识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因此,我最终还是决定选择进入这个行业。但在选择上花了很多心思:首先,我选择去 MBB 之一的咨询公司,因为这样的公司往往会更加专业;其次,我选择去国外而不是留在国内。因为我觉得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的咨询会更加纯粹。同时,选择去国外工作也能拓宽我的视野。
▲ 那时做咨询需要全世界各地的飞
即便知道这些情况,大家还是觉得 Gaphie 变成了一个靠写 PPT 来忽悠人的“大骗子”。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每一次和客户的深度交流中,在每一次深入公司一线的考察中,在每一次和同事一起头脑风暴 ,我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结合专业知识去帮助客户取得成功。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如愿学到了很多方法论,锻炼了自己的口语和表达能力,拓展了自己的行业视野。
我被曲解过:她肯定是靠关系上位的
在咨询公司做了两年,自知才疏学浅,我选择去伦敦读 MBA。在伦敦读 MBA 期间,我并未像大多数同学一样,休假去欧洲各地游玩,而是选择了迪拜投行国际并购部的一份实习。
说实话,无论是作为数据工程师,商业分析总监还是咨询顾问,我的职业生涯从未与财务和投资打过交道,我几乎是从零开始学习如何看懂财务报表,如何进行并购方案的设计。
几个 MBA 的同学很是不解:“Gaphie,你完全没有财务背景,好端端的咨询不做,为啥去投行实习,难不成你是咨询混不下去了?”
其实,去迪拜投行的实习,是一种尝试性的体验,我想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认知,丰富自身职业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也正是因为这份金融实习的助力,回国后,我并未延续在咨询公司做数字化的职业路径,而是选择进入私募行业。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上年个人业绩第一,团队业绩第一,年终完成升职晋升为 VP。成为公司入职后升职最快,也是最年轻的一批 VP。
这时候,开始有了一些窃窃私语的议论。“Gaphie 这么快升到 VP,也没看她有什么金融行业的履历,肯定是家里有关系!”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如何深入了解客户的诉求,如何快速的了解被投行业的信息,又是如何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后笑脸相迎。客户的信任,往往都来自于我的真诚和专业。
私下为了弥补自己金融知识的短板,我几乎把 CFA、CPA、保代、法考全部都列入自己的学习计划里,大家可以想象下,我每晚都是听着课程睡着的。
每一次旁人眼里,不可思议的弯道超车,其实背后都是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人们总愿意一厢情愿的相信那些所谓的外力,以此找到心里的一丝平衡。
无论是商业分析总监时别出心裁的汇报,还是咨询顾问阶段三天三夜的赶报告,亦或是私募总监时真诚而专业的交流。人们总羡慕别人站在山顶上,却习惯性的忽略那段艰辛、孤独和曲折的道路。
▲ 升为VP,第一次拍职场形象照
一点感悟
其实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职场十年,把能踩的坑都踩过一遍了。只不过,我是一个不愿意把悲伤和埋怨情绪发朋友圈的人,所以身边的人都觉得我一路顺遂。
职场中所遇到的艰辛,只有自己抗,慢慢消化,慢慢自愈。
很感谢曾经那个咬着牙,不管遭到别人如何的非议,遭到别人如何的曲解,都能强撑过来的 Gaphie。
如果不是她,我此刻 32 岁,一定不会当上私募基金 VP,也不会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更不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来面对生活的种种难题。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从一开始,我就太过在意他人的眼光,是否还能拥有现在的一切呢?
几乎不可能~
如何不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是每个想要成功的人一生中都需要修炼的重要课题。在这里送给大家 3 个 TIPS:
无视就是最好的蔑视:
如果你遭受了他人背后的非议,这其实是一个帮你辨别朋友的有效方式。 什么人会喜欢指指点点?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得志的人,才有那么多空闲时间议论他人。既然是这样的人,那就随他去吧,你的无视就是对这类人最强有力的回应。 目光永远向前:
无论你犯过多少错,都不必放在心上折磨自己。没有人会一直记得你曾经犯过的错,你未处理好的事。大家只会看见,你往前走的脚步够不够快,你踏上的山峰够不够高。进步是解决所有攻击的最好手段。 不要沉溺于“合群”带来的短暂“安全感”:
人都是越长大越明白,不合时宜的合群,除短暂的安全感外,什么都换不来。事实上,你努力让自己合群的过程,也是拼命否定自己的过程。 那些活得像开挂的人,无一是合群的。著名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木屋内,自耕自食整整两年,与外界基本隔绝,这才写出了《瓦尔登湖》,以澄净的文笔名垂于文学史。 众所熟知的乔布斯,被同学称为“一个很难和别人相处的家伙”,却凭借着自己独处时的思考,创立了苹果公司,每年营收达数百亿美元。平庸的人往往喜好合群。对于他们而言,忍受别人要比挑战自己来得容易。
叔本华曾说过:“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我深表赞同。人生在世,最悲哀的事,就是终其一生,来满足所有人的标准。为了他人的认同,伪装自己的内心,强颜欢笑;为了众人的期望,改变自己的理想,随波逐流。
但其实,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让他人看的。
我们不必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也不因他人看法而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
在乎你的人,会遵从你内心的选择;漠视你的人,会反对你任何的决定。
最后分享一句我 26 岁写在日记本的话:
通往成功的路,都是少数人走的路。
既然是少数人走的路,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是很正常的。
”- END -
推荐阅读
为什么我的每一任领导都喜欢我?
我用34年的时间,终于学会了爱自己
从跨国实习生到结婚生子,那些年,我面对的不敢……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