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硅谷渣男”事件背后:聊聊情爱婚姻的工具性一面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715 篇文章
Photo by Uta Scholl on Unsplash
作者:非非马,媒体人出身,而立之年赴英学习电影研究,曾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现从事写作和中英文化交流。本文来自:非非马FM(ID:feifeima-uk)。
最近,在谷歌工作的于某“硅谷渣男”(又称“湾区渣男”)事件,关注度已经在海内外破圈,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读下方两张截图。
关于事件本身,就不多展开细陈,毕竟有些传闻尚缺交叉求证与确凿证据。但事件中可以确证的部分 — 比如由于某本人亲口证实的一些 facts(事实),也足以让人慨叹一声“凉薄”。
妻子刚刚胃癌病故,于某即在交友网站上认识了新女友,并自称在相识 9 天之后于网上注册结婚。紧跟着,新妻子即来到美国与他同住、度蜜月,又很快怀孕。从亡妻病故到与新妻再婚,不足两月。这“交接”速度,还是疫情中的“跨国交接”,堪称无缝了……
可以想象,这个过于快速组建的新家庭,势必会与亡妻仍滞留在美的父母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 旁观者尚未及做好心理调适,何况是亡者的父亲母亲。但矛盾最终激化至女婿“报警驱逐老人”,也还是让人愕然。
“硅谷渣男”事件的槽点、纷议点很多,今天我想着重借此事件聊聊情爱婚姻中的工具性一面。
其实,于某对待亡妻父母的态度,归根结底反应的是他对待亡妻的态度;亡妻尸骨未寒便急急迎娶新抱,反应的也是同一点。口中喊着“前半生挚爱”,但实际上,不过是将妻子、婚姻皆看作“工具”,为“我”服务而已。亡妻病故,“工具”属性不再,亡妻的父母也就自然不再具备“使用价值”,至少无需再精心维护。急娶新妻,则无非是难以忍受失拐之不便,赶紧再换一根新拐。依靠惯拐杖行走生活的人,一日不可无拐。
网上相识九天即闪婚,这样的“中年冲动”故事,在我这里是很欠信服力的。我更倾向于相信的剧情版本是:在知道“工具”即将无法再用之后,某人便已经开始了对“替代品”的寻找与试用。当然,这只是我自己所做的分析与推测。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无论是亡妻还是新妻,于某其实都并无深情:一个工具理性主义的人,怎会真对一个工具/拐杖生情?他口中所谓对工具的“挚爱”,不过是对“工具使用者”(即他自己)之爱。
而细究于某身上的“工具理性”,我想说,它既有一种极端性,但其实也有一种普遍性。生活中,恐怕你我都并不止一次听到过类似故事:某某人在妻子刚刚过世不久便已新婚再娶。
要知道无论东西,在旧式的婚姻关系中,男性在家庭事务中对女性的依赖,一直是驱使男人结婚并甘愿留在婚姻中的一大重要因素。比如“硅谷渣男”事件中,据称于某病亡的妻子也曾有 9 年在家做全职主妇,是非常典型的老派婚姻模式。这类丈夫,一旦离开妻子(不论是妻子病故还是离婚),都会出于现实生活的考量,快速地进入下一段婚姻。工具理性主义者考虑更多的,终究是自己此刻当下的便利。何况,年轻的“娇妻”还能提供生育价值、情绪价值以及社交价值,成为于某标榜其“雄性成功”的一张标签、一个炫耀品。繁衍培育自己的后代、照顾自己生活和家庭事务,从来都是旧式丈夫对妻子的两大核心诉求。
所以,于某对待婚姻和妻子的这种实用功利态度固然显露出一种“极端化”特质,但就婚姻中的工具实用一面来讲,又其实普遍存在于婚姻甚至是爱情当中。并且,不只限于男性。这种人类身上的普遍性,会是我更有兴趣往下深究与探讨的。
▲ 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与男性喜欢健康、看起来生育力强的女性相对应,女性更喜欢守在孩子身边的“父亲”,她们普遍会被那些看上去成熟、有地位、勇敢、富裕的男性吸引,因为这些男性有可能成为她们的长期配偶并为她们共同的后代投资。说白了,女性择偶时更看重男性供养和保护家庭的能力。
人类是进化的产物。从生命本能的角度讲,基因的繁衍传递是生命存在的第一正义。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自然选择那些有利于个体基因传递下去的行为。作为行走的基因体,人类天生就偏好曾对人类祖先有用的任何东西。”而男性和女性其实都面临着相似的生存适应问题,因此,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看,男女之间的相似性要远大于差异性。
也所以,在漫长的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婚姻一直都是作为一项政治经济制度而存在的,而不是基于“爱情”的产物。
如《为爱成婚:婚姻与爱情的前世今生》所述:
直到 18 世纪后期,全世界大部分社会都将婚姻看作一种至关重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婚姻承担了今天市场和政府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它组织了货物和人力的生产和分配。它建立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同盟。它按照性别和年龄协调劳动分工。它精心安排人们的一切个人权利和义务,从两性关系到财产继承。
其中,婚姻的一个关键功能是生育孩子并分配继承权。
因此,婚姻不能完全由两个当事人自由做主,尤其是当他们的决定是基于爱情这样不理智又转瞬即逝的事物的时候。
而直到 18 世纪后期,只有在西欧和北美,自由恋爱和为爱结婚的观念才作为一种文化理想获得胜利。
”所以你看,人类社会自 18 世纪后期开始,“为爱成婚”才逐渐演变成一门流行的“爱情婚姻显学”。然而,如果我们够诚实够犀利的话,纵观这两百多年的婚姻现实,你又会发现无论人们口头上、内心里多么渴望纯粹的爱情故事,但真正在婚姻实践中被普遍践行的,其实还是实用主义导向。比如在各类婚介所、相亲角、交友网站上张贴的,从来都是各种软硬“条件”。甚至,在语义上被浪漫化了的“爱情”本身,也并未彻底摆脱“实用”的一面。
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言,更普遍的情形是,对很多人而言,“爱”其实意味的是“被爱”,“爱”也不是给予而是索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幅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现实图景实在是既不浪漫也不够美妙,这时一个尖锐的问题来了:该怎么看待这种情爱婚姻之理想与现实的“双轨制”?又怎么看待情爱婚姻中实用工具性的一面?
▲ Photo by Mathieu Stern on Unsplash
这个问题,不止是提给诸位读者朋友,也是提给我自己的。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曾一直蓄意回避这个尖利的、直逼人性深处的追问。或者说,不论潜意识到底如何作祟,我在主观上更愿意用理想主义的一面去粉饰爱情婚姻中“实用功能性”的那面。如今,更能直面人性真相的我,则倾向于坦承:这世上的绝大部分事情,包括情爱婚姻,大概都无法完全剥离“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那面。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培育出的一种生物本能。
就好比人类的记忆,在进化过程中也会演变得特别适合记住那些与生存有关的信息,比如食物的位置,而女性在这方面犹为明显。
人类也总是更倾向于去投入做那些“付出会有回报的投资”,而不是持续做些“无用功”。比如,我去年播种的水仙、郁金香、玉兰花、蓝莓、山茶在这个春天陆陆续续都开放了,这种持续的“收获喜悦”就会刺激我更有动力在今年继续播种。
摄影:非非马
在当今的现实婚姻生活中,经济互助、共同抚育后代、共同抵御风险、在年老时互相扶持依靠,这些恐怕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比如前几天,我就陪一个好朋友去看急诊,她是单亲妈妈,孩子高烧一天,医生夜里 12 点来电让赶紧送医院,我开车送他们过去,最后一直等到凌晨五点孩子才看上病。这种情境经历一次,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一个单亲妈妈的不易。再前阵子,我另一位好朋友的老公不得不回国三个月,留下我好朋友一个人又带孩子又工作,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要照料饮食起居、周转家庭,人都瘦了几圈。而以前,这些事情都是有老公和她共同分担的。等到她老公终于回来,我发现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焕然一新。所以你说,我们能彻底剥离婚姻“实用功能性”的那面吗?
相反,如果婚姻对选择进入婚姻的男女只意味着义务与付出,却回报少少,则会引发“恐婚”焦虑。人主观上愿意进入婚姻,多少都还是冲着“婚姻带来的好处”。比如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亲密需求和性的需求、提升幸福感等等。
昨晚我和两位刚结婚不久的好朋友聊天,结果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都说起自己曾有严重的恐婚焦虑。我仔细一问,发现原来她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他们父母的婚姻关系里,父亲常年在家务与父职承担中缺席,母亲不仅要工作赚钱追求个人事业,还得承担母职、照料家庭并孝敬双方老人。母亲在婚姻中的角色和付出,让她们对自己在婚姻中的角色承担、以及能获得的益处,有了一个非常“灰暗的预期”,她们认为“结婚”对女性实在是不划算,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最后两个人选择结婚,一个是因为共同买了房不得不领证确认共有财产,一个是因为男方想结婚而女方虽不愿却不舍得分手,都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说,承认婚姻应该承担的“实用功能性”也是有价值的。为了婚姻的长久稳定,双方的共同健康,婚姻的实用功能应该是让双方受益,而不是只有一方获利。长期失衡的付出回报关系,必将催生出怨愤不甘的配偶。
▲ Photo by Mathieu Stern on Unsplash
所以,真正核心的问题,也许不是质问爱情和婚姻中是否应该存在“功利实用”的这面,彻底否认、否定它的存在,而是说如何平衡兼容这种工具理性与爱的感性。
正如人类的“互助”其实是基于生存需要而形成的“美德”,我认为人类的亲密需求、爱的需求,对“爱情和婚姻”的浪漫化,也是人类在生存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选择”,或者说“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的达成,需要情感主体之间有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有相互的爱、理解与包容。这里面无疑潜伏着“两性平权”的思想,也显然更符合未来人类进化发展的方向。
那天看许知远采访画家何多苓,作为一个对“美”极为敏感的艺术家,何多苓先生谈到了我非常认同的一点:功能性最强的,往往就是最美的。比如飞机、枪械,它非如此造不可,那就没有其它美的形式,它这样造就是最美的。他还说到树木花草的生长,它们一高一矮彼此让点空间,协调好养分、阳光的分配,这就自然形成了最美的生命韵律。
爱情与婚姻,放在人类演进的长河里看,也都自有其功能性,无论是其实用工具的一面还是柔情浪漫化的一面,最归根结底看大概都是“功能性”的一部分。承认它,并擅用它,大概是一种可取的智慧。
据《为爱成婚》:
在幸福的婚姻中,哪怕夫妻多共处几分钟,患病一方的血压也会下降。但是对于那些婚姻不幸的夫妻来说,共处多几分钟会使患病一方的血压上升。
拥有一个喜欢斗嘴或极其挑剔的伴侣,会严重损害一个人的健康,令血压上升、免疫功能降低,甚至加重慢性疾病的症状,例如关节炎。
”人类进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可预期的未来是:那些不合适“共生共长”,不利于双方健康的爱情与婚姻关系,都将会被自然选择、被淘汰。你说呢?
- END -
推荐阅读
我的女邻居60岁上大学64岁优等毕业:人生,不怕晚
七年婚姻,贵在共情
如何平静焦虑的身心?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