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我是个读书很慢的人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770 篇文章
题图:来自一诺《岩中花述》拍摄花絮。
本文内容精编自『虎珀拾书』一诺推荐十本书的直播分享。
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如果我们不是从窄的意义上来理解它的话,那当然是能的。这几年常有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我觉得这里面有大量的概念不清。
人的一生,会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包含社会教育)三个阶段,如果你把它们串起来看,就能看到读书对人的明显影响。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把读书窄化为学校教育,人的发展不是这样的。
一、我是个读书很慢的人
关于读书,今天大家似乎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看书。我也一样。并且我还有一个缺点,就是读书慢。
但我并不感到焦虑,甚至我不提倡大家快速阅读。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几本书,都不是在短时间内读完的,而是读了好多年,有的书还读了好几遍。
读书主要还是个习惯养成的问题,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找好书,不焦虑,慢慢读,哪怕每次读上几页,也会有收获。
关于读书,我有一点建议是,在读的过程中要思考,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读书不是刷题,不是说像拆书一样把知识点提炼出来就行了。要把自己的主体性代入进去,只有当书中的文字对你的认知产生了冲击,你才真正跟书建立了连接,你才被启发或者被滋养了。
二、多读宏大的书
刚才主持人说我书单里有很多宏大的书,我觉得这个很正常,影响个人成长的书就应该是比较宏大的。资老师著述颇多,这次只推荐了两本。第一本是《20世纪的美国》,第二本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都属于比较宏大的书。
说起接触资老师的书,还是在盖茨基金会的时候。基金会是个公益组织,我当时作为北京代表处的负责人,希望对中国研究公益的学者有所了解,这一了解就发现了资老师。而她研究公益,其实远不是“本行”。作为曾经社科院美国所的所长,她是在研究美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公益慈善起到的巨大作用而研究这个领域的。
这是两本观世界的书,主要是让我们观美国。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美国似乎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存在,无论是在新闻上还是在影视作品里,都能看到美国。
不过,大部分人又不真正了解美国,不知道这个国家的来龙去脉。举个例子,在书里,资老师提到了美国的镀金时代(Guilded Age),镀金时代是指 19 世纪后半段的几十年。在这个阶段,美国迅速工业化,财富急剧增加,但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比方环境污染、劳工待遇低下、官商勾结、贪污腐败等。像我们熟悉的斯坦福大学,创办人斯坦福就是一个靠“官商勾结”发财的人。
▲ Photo by Ashim D’Silva on Unsplash
斯坦福想通过修铁路赚钱,但是修铁路本身有投资风险,所以他就竞选州长去了,并且还竞选成功了。当上州长后,斯坦福通过一系列运作,让自己的公司把铁路给修了。修铁路让斯坦福赚了多少钱呢?不知道,但铁路修完后,斯坦福成了美国十大富豪。事情做成这样,斯坦福实际上是把风险让纳税人承担了,但收益归了自己。
当然他后来捐钱做了斯坦福大学,很了不起。但美国社会并没有因此就对之前的事情“一笔勾销”,而是有很多批评和反思,最后出台各种法案来制衡权力,调查记者这个职业也是那个时代产生的,这些制衡推动美国进入了 20 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时代(Progressive Age)。
读这种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历史其实是和当下息息相关的。所有当下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有根源的。权力的制衡和问责的缺失,往往是社会问题出现的底层的原因。看美国的制衡机制是如何在曲折中发展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困境。
三、做自己的英雄
接下来说说《千面英雄》,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写于 1949 年。其实不好读,但读懂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奉之为经典。
我们都知道,几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神话里面都有自己的英雄。但是,本书作者约瑟夫·坎贝尔却说,这些英雄都是同一个英雄,它们的故事也都是同一个故事。在书中,坎贝尔基于这些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提炼了一个“英雄之旅”的模型,这个模型是该书的精髓。
“英雄之旅”的结构有十七步,核心是这样的: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人,不得不进入某个险境,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各种挑战,在挑战中经历和过去的自我告别,和曾经的“父亲”告别,经历死亡,重生,最终取得胜利,回到自己的“村庄” 。看似回到原地,但已成为了一个不同的自己。
对好莱坞编剧们来讲,这是必读书,因为这里有所有故事的共同底层。如果你去拆解一下好莱坞的电影,就会发现,它们的底层逻辑都是“英雄之旅”。《狮子王》《功夫熊猫》《星球大战》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这样的。
回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英雄。我们看上去没有那样奇幻的旅程, 但内在同样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和过去的自我告别,和“父亲”代表的权威和传统告别,死亡和重生。而且不是一次,是一次又一次。
▲ Photo by Mateusz Butkiewicz on Unsplash
四、每个人都应该读点哲学
《打开》是一本哲学入门的读物,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如果你想简单了解一下哲学的体系,这本书能够做到。本书作者周濂是人大哲学系的教授。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哲学呢?因为人类是需要意义的生物。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思考的是升学,是工作,是家里家外的事,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不是活在真空中。但是,每个人都有静下来的时刻,有内心对话的时刻。这种时候我们的思考其实往往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这本书里有一章讲到了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古希腊是城邦国家,每个城市都相当于一个国家。雅典这个城邦崇尚自由,它们有一个理念是,当统治者掌握的知识比你们多的时候,就会形成不稳定的结构,就容易出现专制。所以他们都让孩子去上学,上学就是为了对抗无知。斯巴达就不一样了,斯巴达尚武,他们的孩子七岁就要去参军,从小就是光着脚跑步,把这个脚底下全都磨出茧子来。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理念,对这两个城邦的公民来说,就意味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作为今天的读者,我们阅读的时候,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观念对人乃至对整个国家命运的影响。
▲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五、了解自己的底层
我开始接触心理类书籍,还是在麦肯锡成为合伙人的时候,当时要参加一个培训。最初我以为这个培训会有 PPT,然后讲讲合伙人如何“分钱”的问题,结果并不是。当时有个培训教练,让我们不断地问自己,你的 purpose 是什么,你事业的底层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这次培训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上面的这些“大佬”想的并不是如何分钱。一个公司有快 100 年的历史,它能够活这么久,跟它的这种底层追问有很大的关系。
人实际上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 have,have 是指我有什么;have 的底层是 doing,doing 是第二个层次,从逻辑上,是 doing 决定了 have,你做的事情决定了你有什么;第三个层次是 being,这是最底层的,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决定了你会做什么事情。
对人来说,底层决定了上层。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比方说,如果你的底层里面有很多的恐惧,你不可能能有勇敢的行为, 也不会有勇敢的争取而得来的结果。
我阅读心理成长类的书籍,因为我想了解自己的“底层”。
《臣服实验》对我的启发很大,当时看得是泪流满面。在作者看来,臣服不是屈服,而是接纳和跟随生命和生活本身的指引。这不是被动, 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主动。是允许自己放下头脑里的声音, 而看到和跟随生活本身。
这本书我最早看的是英文版,看完后写了篇读后感,被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了,然后有了中文版。中文版得以出版,也是生命的馈赠。
▲ 一诺和《臣服实验》作者迈克·辛格
六、力量从哪里来
刚才主持人问是不是精英都很纠结,我觉得是人都会纠结,也都会有恐惧和痛苦。如果遇到了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
我写了一本书叫《力量从哪里来》,其中分享了过去二十年,我在面对许多个纠结或者“不敢”时刻的应对策略。
我在书中提到的“五个为什么”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用的内心成长的工具。遇到纠结的问题,进行自我提问,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最终就可以搞清楚本质。当然,“五个为什么”是泛指,有时候可能需要问六个,有时候可能问三个就够了。
我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个案例,是我给女儿报表演课的故事。那是一个很高端的表演课,也是我的一个朋友做的,但孩子上了一次课后就不想去了,她说自己不喜欢。我觉得这不行,这么好的课程,你不喜欢也要去。后来孩子还是被我强迫去了,但是她一直都有抵触。
我用“五个为什么”来反思这件事,为什么我一定要孩子去上这个课?表面原因很简单,看上去这是最好的表演课了,当然应该去。但通过不断地自我提问,追问到最后,我发现自己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到底是自己的恐惧在作祟。后来这个课我们就不上了。
能够看到和面对自己的恐惧了,很多事情就有了明显的答案。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敢面对,所以每天被恐惧追着跑。很多看上去的忙碌,都是这样被追着“跑”出来的。
所以和自己的对话,面对恐惧, 才是解脱之道。
七、沟通是一个果
刚才主持人说,在出版行业,沟通是一个特别容易出畅销书的主题。我觉得把沟通作为技巧,跑偏了,沟通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比方《非暴力沟通》,我觉得它不是一本讲沟通的书,尽管形式上它讲的是沟通。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沟通是一个果,它的底层是我们的“需求”。你因为谁的一句话生气了,真的是这句话让你生气的吗?不是的,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为了介绍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博士还命名了两种沟通模式,一种是豺狗模式,一种是长颈鹿模式。豺狗是什么?一种比狼还小的动物,目光短浅,性格急躁,有攻击性。长颈鹿呢,站得高,看得远,冷静,没有攻击性,是非暴力沟通的代言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多数都是豺狗模式,而不是长颈鹿模式,为什么呢?还是我前面讲的,你的底层是什么,决定了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比方那些高僧大德,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很慈悲,不生气?并不是他“脾气好” ,是他自己的底层决定了他自己不生气。如果你的底层不是长颈鹿,你实际上是没办法做到非暴力沟通的。装也就只能装两天,随时都可能露馅。
八、与自我和解
有读者说《新世界》像是西方的佛法,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西方确实有不少心理成长类的书籍,读着读着就像是在读佛法,它们在底层上是有共通之处的。
心理学缘起于 19 世纪,但是人类对心理的研究却是有几千年了。比方佛法,就一直在向内研究人。所以我不把佛学的东西当做宗教来读,而是古老而现代的哲学和心理。《金刚经》让我们善护念,关照每一个念头,都是在帮我们深入的了解自己。前面提到的问“五个为什么”,就是这“善护念”的一个应用。
回到读书,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我们有一句老话,读书改变命运。我们也把上学的人叫做读书人。其实这里面的“读书”内涵是不一样的。狭义的读书是上学,拿学位。我们说读书改变命运,往往是说学位和学历。其实广义的读书是持续不断的自我教育。这和学历无关,和专业也无关。
广义的读书的目的,其实就像资老师第二本书的书名说的那样,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我们一生做的,无非就是这两件事。
我们买的东西,都有一个说明书,写着这个东西该怎么用。但是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最重要的事,是没有说明书的,读书实际上是在寻找和构建我们自己的说明书吧。
- END -
李一诺:七零后,不读书
一诺:如何做成一件事?
一诺:我的奇幻之旅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nlsh88@163.com)。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