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苦不可怕,没成长才可怕
题图: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577篇原创文章,来自公众号“士魂商才”。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我在管理咨询这个行业做过5、6年,略有一些心得,在这里想讲一些咨询行业的学习收获和lifestyle,并分享一些相关信息和资源。
关于在这个行业中五六年都学到了什么,我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止于至善的职业意识
我想这是其他专业服务领域(professional services)都会具有的一个特征,即完美主义,不能容忍任何瑕疵,更不要说错误。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照管好你的职业尊严》中曾经谈到一个亲历的故事,如何在半夜2点半因为一个小问题还要重新改报告,“我不允许这种东西出现在我的报告里”这句话我想我会铭记终生,也经常在那之后的各种场合里用这条标准来问自己是否觉得已经心安。即使是后来在美国读商学院做作业时,跟一个做过投行的同学一组,除了搞定答题内容本身之外,也时常会互相修改格式以及表述的专业性等,因为如果这是在工作中,“这样交上去,肯定会被老板骂”。但凡约定绝不可以迟到,但凡文档绝不可以出现错别字(typo),我时常会想,如果是在军阀时代出了这种问题,就可以直接拉出毙了,因为这些被认为是极其严重、不能容忍的失误。
二、值得托付的契约精神
我想这是西方商业文化中最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文化中并非完全没有类似的价值观,只不过在当前的实际操作中,这些只能成为笑柄而已。但在我所理解的西方商业文化中,契约精神是最基本的信仰之一,或者简单地说,就是履行承诺并且尊重规则。前者是在某一项具体的商业活动中与业务伙伴的契约,而后者则是与自己所处的商业环境的契约。既然拿了对方的钱,就要按照承诺恪守职责。以咨询工作而言,是绝对需要以客户利益为核心的。我以前也曾经提到过,为了保证自己的方案是独立公正不受短期利益的影响,管理咨询公司都是不上市的,因为不希望由于资本市场对短期业绩的压力而丧失提供独立判断的地位。没有客户要求我们这么做,但这个行业几乎所有主流的公司(我上次说过,仅一家由于其他原因而除外)都信守着这个对自己的承诺,至今已有七八十年了。
与这点类似,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咨询师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购买客户公司的股票。当然对于咨询行业而言,这点并不像针对金融业那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且如果仅仅是你个人买了一些,其实也没地方查去,但这依然还是一个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因为在咨询工作中可以接触到大量客户企业的秘密信息,从而对企业的状况与发展是会有更好的判断的,如果因为这样的便利条件去操作客户公司的股票,那其实就跟贪污受贿没什么区别,都是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牟利而已。我以前听过国内的一些咨询师不仅这样做,还把这种行为当成一种发家致富的经验跟别人吹嘘,当时的感觉真的只是四个字“沐猴而冠”。大致的意思是,大猕猴披上了人的衣冠,看起来跟人也差不多了,但其实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接受过人类文明的教化。当然规矩归规矩,具体执行起来肯定远非完美,但至少别再拿出来说了行不行啊。
三、永远好奇的人生态度
我变成了一个话唠,应该就是被行业给培养的,因为职业习惯就是凡事都要问一个so what,都要想知道root cause(根本原因)是什么,可能产生的影响会是什么。比如刚上班的第一周跟一个资深的咨询师工作时,分析一个行业,当时增速非常快,有年均30-40%,他让我继续去分析这个行业的drivers(推动因素)和constraints(制约因素)是什么。我当时傻傻地说这么高速地两位数增长,会有多强的制约的因素呢?但他立即反问,那为什么不是三位数增长呢?那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7、8年过去了,一直还记得。后来慢慢地在这个行业里也被熏陶出了这样一种凡事必须思考的习惯。有不少人看过麦肯锡公司日本公司前任社长、日本著名的战略大师大前研一先生的《思考的技术》,那就是典型的咨询师的思考习惯,也就是时刻不停地要想事情。
比如我自己走着或者坐着时就曾经瞎想,北京要修第二机场了,北边和东边都没有地方了,只好选在南边建,但会有什么影响呢?影响只在北京一地吗?这样的大型机场,如果一个定位国际、一个定位国内,而且距离又有至少80公里这么远,那国际航班中转国内航班估计会有问题吧。现在上海的浦东和虹桥之前距离远,就难免会有这种麻烦,而且日本的成田和羽田机场也是这样,所以会有一些欧洲人去日本的中小城市宁可选择在韩国仁川机场转机,也不飞去东京机场。那如果北京的两个机场也成为类似的格局,会不会继续加强韩国作为东北亚交通枢纽的地位呢?那该咋整呢?在两个机场之间修一条专用轨道可行吗?比如速度达到200KMH的高铁,这样可以保证半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基本可以接受。但这样速度的高铁每公里的修建费用要多少呢?至少也是几千万元,总修建费用又要数十亿。票价要定多少?几十年才能回本?
再比如,中国在进行铁路改革,对目前的铁路系统进行拆分是必然的,但要参考哪一种模式呢?是美国的全国一张网,但客货分离;还是日本的按区域分割?恐怕中国很难按日本的方式来,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而言,铁路始终有一个非常基本也是至关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运兵,所以目前情况来看,对铁路网进行区域分割的可能性不大。总不可能说,万一有一天新疆发生了叛乱,需要从内地调兵的时候,火车开到太原要停下来,因为华北铁路公司就送到这,下面要换西北铁路公司的车吧。但什么时候也许就可以进行分割了呢?除非中国拥有像美军一样的战略空军,具备极其强大的远距离大容量的空中运输能力。所以我就一直非常关注运20的新闻,运力大致是美军C17的2/3左右,而美军有200架C17,那中国难道要造300架运20么?
当然,以上都是一些胡思乱想,也仅仅只在实在闲得没事,或者不容易利用的碎片时间段上才做这种思维游戏。所以别误会,平时该干啥还是要干啥。但不管怎么说,这是这个行业给我造成的一个永久改变之一。
四、高屋建瓴的思考习惯
我曾听一个partner说,战略其实就是排序。你所想得到的,基本客户也想得到,但问题是,面临的10个选择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应该怎么排序,每个各投入多少精力,这是战略咨询能够带来的价值。当然如果这些是由公司自己来做的话,这也是高手对决中分高下的地方。所以不仅是要把问题想全,还要始终在思考究竟哪个是最重要的,如何用3句话把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和方案重点说清楚,每一次见自己公司和客户公司的高层都可能是一次“电梯测试”(即在电梯从底到顶的至多30-60秒时间里把最重要的问题提炼出来)。
五、严谨高效的执行能力
这个没办法,因为睡得实在太少了,所以永远要想什么事情才值得做,哪些要优先做,怎么更高效地搞定。所以判断一个咨询顾问是否已经从初级进阶到中级的一个标志就是看他是否还在使用鼠标,因为至少对于绝大多数EXCEL操作和相当多的PPT操作,使用快捷键的效率将远超鼠标数倍,即使有时要用鼠标,使用键盘上的小红点也就够了(当然对于中高层来讲,这些技巧也就不重要了)。在上学时,有一次听咨询相关的讲座,主讲人把一个示例性的工作计划给我们看,大概100天的时间,工作计划是制订到每一天的,我当时觉得还挺吃惊,觉得这个有点离奇吧。但后来真正干起来才知道确实是这样,都是先设定好最终的deadline和中间几个大的milestone,然后往回倒推,任务具体到每天,小任务是以小时计算的,有时候更细,给你一个东西,规定45分钟之内做完,这很常见,每天都要review 2-3次,几个月的项目,有大大小小几百个正式非正式的checkpoint,从来没有出过问题,而且不是一个人,是整个团队每个人都从来没有出过问题,而且这些还都是在每天都平均工作到1-2点的情况下。虽然数年的工作中并非从没有问题,但这种标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适用的,这也让我对执行力有了基本的概念与了解。
六、逻辑量化的思维模式
这点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因为咨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管理问题,所以逻辑推理和量化分析就是最基本的工作内容,这也让我养成了用逻辑框架和量化指标来看待事物的习惯。比如说什么叫“大公司”,怎样才算“有钱人”。如果说《财富》世界500强的话,入围的门槛大致是年收入折人民币约1500亿元,而中国企业500强门槛则超过了200亿元,而中国民企500强为近100亿元,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一般统计的是个人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人(即billionaire),而在中国,福布斯则是排的前400,入围门槛大概是40亿人民币左右。当然,我也不是天天无聊要没事总翻看这些,只不过习惯了用量化的模式去思考,而且对于企业的排名,总会时不时接触到,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不少关键数据,而对于富豪排名,我承认在这方面我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非常严重,看一个人是否有钱就看他/她捐过多少钱,不需要第二条标准。
此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包括商业敏感度、职业技能、商业知识等等。当然,代价也是巨大的,既需要每天长时间工作,周末也时常加班,也需要经常出差,没办法陪家人。如果在咨询项目上,一个很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早上9:30-10:00左右开始工作,凌晨1:30-2:00下班,周末也许不需要加班,也许需要全加班。项目如果在外地,周日下午或晚上就要飞走,周五半夜才能到家,睡到周六中午才起得来,在家呆一天,又要准备走了。所以年青时经历这样的生活还是很锻炼人的,但时间长了,尤其是年纪长了而且有了家庭,这样的生活想维持下去,代价就比较大了。
说几个我曾经经历过的比较极端的例子吧。睡得最少的一个晚上,睡了90分钟,之前那个白天是一直从9点多忙到半夜1点多,然后回家收拾东西,睡觉时已经快3点,睡了一个半小时,起来奔赴机场,一天做了3次飞机。一周内飞的次数最多的时候是5天飞了4次,一天内走访地方最多的一次是,24小时内出现在中国的4座城市里。最惨的项目是我的第一个项目,当时得了严重的咽喉炎,连续咳了2个月,每天后半夜躺在床上还要再咳1个小时才能睡着。体力上最苦的一个项目是为一家物流公司设计了运营改善的方案,选取了几个城市来做试点(这也是极少数咨询公司会介入项目方案执行的案例),我被单独派往青岛,当时正是隆冬季节,物流公司的仓库也都在郊外,由于热岛效应,温度比市区还要低。他们大货车的装车经常在晚上进行,这样可以在凌晨前出发,有一次为了实地计算他们的装车时间,我在装卸平台上跟工人们一起(当然我没有参与实际的装货劳动),从半夜0点一直站到4点半,回到酒店后想洗个热水澡,光着脚踩在洗手间的瓷砖上,都觉得是暖的。
压力最大的一次,是刚刚工作一年多就被派到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上去(某地想要建设成一个国际物流中心,问我们咋整),因为当时知识经验能力都有限,所以每一天都觉得要做的东西太难了,实在搞不定(当然现在回头看,也没那么严重,有时候是自己吓唬自己),每天都提心吊胆,精神高度紧张,而且那个项目还特别忙,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个人时间,就这样过了4个多月的监牢般的生活,期间几乎没有任何娱乐,只是有那么几周每周末去一次健身房,跟老婆一起看过一次电影《红磨坊》,还是在家看的央视电影频道,因为我还得一边听电影一边干活,好在那是一部歌舞剧,妮可基德曼扮演了一个杜十娘加轻舞飞扬式的德艺双馨的娱乐业工作者。当然,压力更大的是我后来在澳洲工作的时候,不仅也遇到了类似的很难的课题,同时跟本土的同事相比,语言和文化上都不过关,连写个会议记录都写不好,因为澳洲英语实在太难听了,555~~~
当时经历这些时觉得真的很难熬,但现在看来,也挺庆幸的,在年青的时候毕竟有过一些不完全平凡的经历。至少在做完几个很难的项目之后,突然觉得能担的事儿更大了,在又经历了几年磨炼后,开始有点体会到“举重若轻”是什么感觉。至少现在不管面临什么挑战,都还能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应对的同时,讲一些笑话。当然,在我最近一段时间已经修炼成一个纯粹的话唠之后,扯淡这种事情就完全不在话下了。
最近总是接触到年轻学生择业的问题。其实究竟该选啥行业我也说不清楚,真是因人而异。但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做过的一个钢铁行业的项目,当时看各种钢材的价格,除了少量科技含量很高的品类(比如取向硅钢)之外,往往是锻材的价格最高,因为这是在把铁炼成钢之后,再经过专门的锻造流程,所得到的机械性能更好的钢材,往往用于制造负荷高、工作条件严峻的零件。所以,如果你确实不知道该干啥的话,我建议年轻时选那些符合大趋势,同时也可以给你被锻造成一块好钢材的方向,当然也未必就是管理咨询,优秀的且正值上升期的实业企业(包括high-tech/Internet等)也可以给你大量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套用某名句:“凡是整不死你的,都是让你更强大的”。
最后,关于咨询公司面试,也就是著名的case interview(案例面试),有很多准备材料,比如Vault出的case guide,以及欧美各大商学院consulting club往往都有case book。可以用来准备。再推荐几本经典书籍吧:《金字塔原理》(芭芭拉 明托)、《麦肯锡方法》(艾森 拉塞尔)、《打败“麦肯锡”》(王瑶)、《麦肯锡传奇》(埃德莎姆)、《用图表说话》(基恩 泽拉兹尼)、《三度修炼》(王明夫)、《高手身影》(王明夫,王丰)、《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OFF学》(大前研一)。
推荐阅读:
照管好你的职业尊严 - 来自作者
赢在职场,你会偷懒吗? - 努力也要讲方法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