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漂到哪里是我家?

2015-12-25 Effie 奴隶社会


题图:漂,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615篇原创文章,原型来自作者与朋友们创办的公众号“港漂妈妈 (mamagangpiao)”,作者专门为奴隶社会做了大幅修改。版权由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允许,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亲爱的,我没法告诉你港漂、北漂、XX漂都是什么样子的,只能先讲我自己的故事给你听。

5年前的深冬,我只身一人,拖着两个28寸的行李箱,从上海搬家到香港。当时的我,刚换了工作,怀着一颗漂泊的心,只是把香港当作中转站,准备呆上一两年就重投祖国大陆的怀抱,转战北京。

其实在做出搬来香港的决定的时候,我都还没来过香港。那时我对香港仅有的印象就是港产警匪电影、TVB家庭剧里的展示的那座城市:到处都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形色匆匆西装笔挺的白领在其中穿行;街头动不动就有抢劫或枪战,人们各自奔逃抱头鼠窜;黑社会大佬们在简陋拥挤的茶餐厅里密谈,寻常人家的房子都有宽敞的会客厅以便发生一些婆婆妈妈的家庭伦理事件。

这些半真半假的想象伴随我来到香港;然而,真实的香港却在我一落地就扑面而来。为了省钱,我选择了最便宜的方式——公共巴士去往市区,可没想到高达40港币的车费成就了我坐过的最贵的公交(后来才知道还有高达100港币的机场快线)。出了机场没多久,就遭遇东涌那一大排密密麻麻让人头皮发麻的高楼,夜色中点点灯火整齐而密集,带给我仿佛误入黑客帝国中描述的母体的诡异感觉。面对我的询问巴士司机不仅不爱理睬,还态度恶劣地用我完全听不懂的粤语冲我嚷嚷。下了公交顿时发现自己被拥挤的街道破旧的楼群包围,仿佛被淹没在汪洋之中。入住了酒店感觉冻得要死却发现空调只制冷不制热,然后抖抖嗦嗦地在香港度过了很不舒服的第一个夜晚。


怀着对香港第一印象的各种恶感,随后,我在香港的生活以一种“飘”的形式进行着——真的,就是飘的字面意思。我几乎每周都在香港和内地之间飞来飞去,甚至大部分时候都在内地过周末;我除了公司、家附近和铜锣湾之外,几乎没去过其他地方;我和以前的知己频频叙旧,而在香港的朋友寥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香港处处都不好,街道拥挤,餐厅简陋,物价高昂,出租车司机和巴士司机没礼貌,满街鸟语花香的听也听不懂……虽然后来我搬北京的计划有变,我先生也搬来了香港,本应老老实实在香港过日子了,但我的人仍飘在天上,我的心也迟迟不肯认真扎根下来。

这一切的感觉悄然变化——当我有了孩子。从备孕和怀孕开始,我没法那么频繁地飘了,只能脚踏实地地开始在香港过日子。真的扎下来之后,随着我对香港探索的展开,香港的美好也逐步对我打开。

备孕的时候,周末行山,发现只要乘车半小时,就能到达众多郊野公园和公共沙滩,那里山青海碧天地宽。怀孕的时候,变得口味刁钻,发现天南地北各种风味的餐厅总是能找到,味道不一定最正宗,但食材一定是安全放心的。生了宝宝之后,发现去办出生证、护照时政府工作人员态度都是极好的,甚至为了等我补齐材料而推迟下班;还发现健康院提供定期体检、所有疫苗都是进口的免费的,甚至还有针对母乳妈妈的专科门诊,仍然是免费的!

然后要有一群朋友。我还通过微信结识了一大群有相似年龄宝宝的妈妈。我们从对宝宝的抚养和教育,对香港的喜爱和吐槽,到工作生活中的小牢骚和小确幸,以及所有的探索和发现,全都聊得不亦乐乎。我们还时不时地聚餐、郊游、搞宝宝主题趴,O2O发展出许多友谊。


终于懂得,之前觉得香港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把自己当过客,没把香港当作家,自己不去探索、不去发现,不去拓展朋友圈子,当然就看不到香港美好的一面

对我而言,孩子是一个契机,让我的心不得不安定下来、扎根下来,让我的生活终于不再抽离、接了地气。如果说我是一棵树,那么孩子就是我的果与花,他和生长素一起出现,帮我生根、发芽。如果说我是一条小船,那么孩子就是我的锚,他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如果说我是一座房子,那么孩子就是我的窗,他让我从另一个视角重新看世界。

回想当年,我从秦岭大巴山深山小城去上海读大学,也觉得处处不顺眼:上海怎么那么拥挤,想放空、痛哭、发泄的时候连个没人的角落都找不到;上海的人与人怎么又那么疏离,想找个能毫无隔阂打开心扉的对象怎么就那么难。往前看去,偌大的上海滩,仿佛找不到立锥之地供我容身,于是我一心想着找个外地的工作,逃离上海。直到开始读研究生有了一定的收入,我才体会到上海物质美好、生活便利的很多方面,然后就作为和成千上万毕业生共用一个集体户口的新上海人,留在上海,工作生活若干年。

在搬家离开上海去香港的最后一天,大箱子已经都搬走了,我在房间里收拾整理最后的一些零碎:餐厅的优惠卡、各种票据存根、随手写下的字纸……一张张丢掉的都是上海的记忆。那个下午,我坐在地板上结结实实地痛哭了一场。原来从厌到爱,也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不只是我,放眼周遭,有很多这样漂着的人,有很多这样漂着的时候。

北漂的人,很多都在吐槽北京交通堵,空气毒,服务差,北京不是我的家。

港漂的人,很多都在吐槽香港房子小,街区旧,食无味,香港不是我的家。

沪漂的人,很多都在吐槽上海人小气,没底蕴,房价贵,上海不是我的家。

在美国漂着的人,很多都在吐槽美国傻大憨,朋友少、机会少,美国不是我的家。

每个国家、每个移民聚集的大城市,都会有人吐槽,都会有人哀叹:这里不是我的家!

难道没能在大城市投胎而选择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注定一生飘零么?显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漂来的人安家立业、落地生根;也有些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把那里变成他们的家。所以,漂,字面上是你的人漂泊异乡,本质上是你的心不肯扎根



如果你自感还在漂着,不妨看看我漂过几次漂了多年之后终于缓慢习得的经验。改变漂的状态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1.建立扎根本地的心态,并设立奋斗的目标。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城市?有没有打算在这个城市长住?如果想留下,就请不忘初心,既来之、则安之,仔细想想如何能让自己在这里工作得更开心、生活得更舒心;定目标、做计划,积极地脚踏实地地执行计划。如果真的想走,也就别光把力气花在吐槽上了,好好计划、早点儿行动,以便早日找到安身之所。

2.努力打造能满足自己在当地生活需求的经济基础,同时适应当地的消费状况。从物价低的城市搬到物价高的城市,往往会觉得什么都贵、自己很穷,这种挫败感很伤人。那么首先就要确保自己的收入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活——当然不是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作为一个普通当地人的正常日常生活。搬到香港后我曾经一度因为觉得出租车很贵而尽量不打车,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活动半径。现在想想挺可笑,真的是舍本逐末了。也有在美国留学的朋友说刚去美国买东西都要乘以6,然后就觉得什么都贵得买不下手。其实想想,在大城市除了买不起房子之外,日常生活贵一些应该也不是负担不起。就算穷,也能乐乐呵呵地过日子,还能时不时地改善一下、浪漫一下。真正要改的还是自己的心态。

3.延展自己在当地的情感网络。在一个城市里没有朋友,就让人感觉没着没落,说得夸张一些,生了急病都不知道打电话找谁,这种状态绝对没法让人安定。爱人、友人、同学、同事、玩伴,只要多接触、多交心,总能找到在某些方面情投意合的同伴,这只是概率问题。有了当地的种种情感联系,就有了伸展出的枝枝蔓蔓,帮助自己扎根下来。哪怕是和老乡聚会,虽然某种程度上家乡的人在一起往往会相互吐槽对新落脚点的不满、对家乡的怀念,不过有人说话总归比自己独处默默面对四面墙要好。

4.相信时间,时间可以重塑一切。初来乍到,有不适总归是难免的,就好像新换了男友/女友,对旧爱多少会有不舍,对新欢就会有不满足和不顺意;但时间过去,感情加深,过去就会成为心底的回忆,现在才是手中实实在在的真实。而且,移居和恋爱毕竟不一样,喜欢新的城市并不代表背弃老的故乡。想老家了,就经常回去看看。不过回去后发现的也许是往昔记忆和美好,也许是时移事易的无奈和感慨。

其实归根究底,我们活在这世上,本来就是漂——一无所有地来,然后或迟或早,又不挂一物地走。尽管知道这个不变的开始和注定的结局,我们也仍然在这个暂住地,哭泣之后欢笑,纠结之后抉择,颓唐之后奋斗,用力地生活和感受。

所以,请活在当下,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安定你的心。心安定了,家就有了;因为家,就在你的心里



后记:构思这篇小文的时候,我在出差从上海返回香港的飞机上。机长通知飞机即将着陆,我把头顶在舷窗上往下看,只见黑丝绒一般的夜空中,隐隐约约悬着几片浮云,云朵之下,若隐若现的是延绵在维多利亚海湾两岸的香港。灯火通明的高楼鳞次栉比闪耀着银光,像是水晶和珍珠散落在海边山间烘托出的黑漆盘里,路灯照射下的公路和街道蜿蜒如金色的丝带把晶珠串了起来。满溢的繁华璀璨和澄澈,让我再也无法转开视线,深深沉醉在东方之珠的美里了。


推荐阅读:

大年三十,别忘了爱和坚强

对自己的生命有要求的人

北漂时代的伪白领之歌

北漂时代遥远故乡的遥远的英雄主义记忆

你,在江湖吗?

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又一年快过去了,今天太浩湖天降鹅毛大雪,给大家分享几张雪景,增添一点节日气氛,祝所有的朋友们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图:暴风雪,华章摄于太浩湖,2015 年圣诞节。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