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阿里影业持续亏损背后的行业真相是什么?
中国电影市场进入12月最后一个月,眼看着各路公司企业都在盘算着明年春节档的项目业绩。
包括《中国女排》《唐人街探案3》在内的大片已经陆续就位,而在这些影片背后,有一家公司似乎很少会缺席,尤其是不会缺席那些有票房爆款潜力的作品——阿里影业。
单单从2019年来看,包括《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少年的你》等多部国产票房领先的影片背后几乎都有阿里影业的身影。
只可惜,这样的项目成功似乎并无法根本上改变阿里影业的财务表现。
11月27日晚,阿里影业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期(4月1日-9月30日)业绩报告。
截止2019年9月30日,阿里影业营收15.01亿元,同比下降2 %,期间亏损为-3.96亿元,同比增长156%。
透视阿里影业2020财年中报,“亏损”两字几乎成了主旋律。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影业总营收为15.01亿元,其中,互联网宣发营收为11.8亿元,内容制作营收2.05亿元,综合开发营收1.16亿元;净亏损为3.9亿元,同比扩大;经营亏损3.36亿元,同比收窄21%;经调整息税摊销前亏损为2.76亿元,同比收窄44%。
投中了这么多大片,为何半年还是亏损了接近4亿元呢?也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客观来说,阿里影业的财报几乎是中国电影行业真实现状的集中体现——投中了票房爆款大片并不是灵丹妙药,就算是横跨了春节,国庆,暑期档各路大片的企业,也不可能因为票房的高涨而就此盈利。
不主控不主投:
阿里坚持切入票房的营销端
《流浪地球》发生在第一季度,《我和我的祖国》等国庆大片在第四季度放映,因此很巧的是,阿里影业今年最火爆的这两部影片都正巧错过了年中财报。
不过,内容制作层面,报告期内阿里影业参与出品的《烈火英雄》表现其实也是年度Top20,该片以16.9亿成绩位居暑期档亚军。
《烈火英雄》以及国庆档票房TOP3的营收,需要三个月后才能体现在报表里,目前来看,九月开始,阿里影业出品的电影数量增加明显,可能更多的收入将会体现在将来。
另一方面,从阿里的财报来看,票房收入似乎根本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票房再高,却不一定能帮助到收入。
在阿里影业的各项业务中,互联网宣发是绝对的支撑。据财报数据,今年上半年,在阿里影业的总营收中,互联网宣发占比近78.61%,为11.8亿元,同比增长0.67%,而去年同期,其增速为19.2%。
在互联网营销的收入端,淘票票可谓阿里影业关键中的关键。据阿里影业2018/2019财年业绩报告显示,以淘票票为主的票务业务营收为11.684亿元,占当年总营收的比重为38.45%。除此之外,这一业务也包括凤凰云智、灯塔、电影宣传与发行以及电影内容投资等其他来源。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电影公司有一个认知的误区,认为投中的爆款大片越多,收入就越高,财报就越好看,其实这样的认知并不一定正确。
今年上半年,阿里影业票务服务营收5.14亿元,约占其营收的一半。营收结构上,本报告期内,阿里影业总营收约15亿元,互联网宣发业务营收11.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接近80%。
自2015年上半年以来,阿里影业的互联网宣发收入从1032万元,一路增长到本报告期的11.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也从45%增长到约80%。
也就是说,阿里影业80%的收入来自营销,来自淘票票为各路影片做线上营销的收入,自己主控主投的影片的票房收入,占比不到15%。
用大白话说,投中的爆款影片再多,收入上也占比有限,入不敷出。从年初到现在,阿里影业出品及联合出品的电影总票房可谓是全国第一,粗略统计一下超过210亿元,而在这200亿+的大蛋糕中,能够反映到财报上的真金白银式的红利其实并不多。
另一方面,要投电影,就意味着要负担影片的制作成本,这样的投资盈利模式也有点“沉重”。数据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影业内容制作业务营收为2.0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13.67%,同比减少33.98%;纯收入(收入减去费用和成本)为负数,-7503万元。
当然,制作成本是负担,互联网营销也需要付出成本,好在这块的成本近两年呈现逐渐下滑的态势,尤其是以“票补”为代表的费用。报告期内数据显示,阿里影业销售及服务成本达6.029亿元,同比减少18.37%;销售及市场费用6.583亿元,同比减少24.48%——不难发现,票补降温的大环境下,淘票票的票补支出一直在减少。这对于阿里影业是好消息。
不难理解,阿里影业和类似光线,华谊,北京文化这样的公司不同,内容制作并不是其重点,其发力点也更多聚焦于数字化营销和宣发。
从市场战略来看,阿里影业对于自身的营收来源和格局认识得很清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营销上,而不是坚持所谓的“主投主控”。
今年有很多行业内部人事也看到了阿里影业的变化,其越来越多选择牵手头部电影公司,深度绑定华谊兄弟以及 博纳、北京文化等近年表现突出的企业,对春节档、贺岁档、暑期档、国庆档的重要档期电影进行广泛的联合投资和出品,减少主控,增加营销端的“承包”,这也是其财报虽然持续亏损,但是经营亏损逐年收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里影业财报的突破口:
力拼猫眼,发力衍生?
上文我们已经进一步厘清,阿里影业的主要收入来自互联网营销,那么众所周知,这一块阿里影业和淘票票现阶段最大的对手和挑战,就是来自另外一家商业模式非常接近的竞争对手——猫眼娱乐。
据媒体统计,截止到今年10月,阿里影业的对手猫眼娱乐和腾讯影业参与出品、联合出品的院线电影分别为29部、10部,累计票房达到了201.45亿、116.87亿的高度,与此同时,主出品影片数量很少。
这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腾讯猫眼和阿里影业现阶段的模式几乎非常相似,不追求,侧重做互联网营销和联合出品的生意。
就中国的在线电影票务平台的市占率而言,双雄争霸的局面早已形成,据猫眼娱乐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按电影票务总交易金额计,猫眼娱乐是中国最大的在线电影票务服务平台,市占率逾60%——阿里影业一直屈居次席,占有率为30-35%左右。
尽管淘票票从2015年开始就试图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抢占市场,但猫眼通过资本市场并购微影、娱票儿等平台的手段一下子就将淘票票甩在了身后。
对于阿里影业下一步来说,如何能够将市场占有率提升到40%,甚至更高的接近50%的程度,与猫眼持平,将变得至关重要。
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今年7月,猫眼联合腾讯成立腾猫联盟,腾讯旗下的社交、视频、音乐等端口,都有望成为猫眼娱乐票务及宣发的资源通路。另据猫眼娱乐财报显示,其2019年上半年经调整盈利额达3.8亿元,是上市后首次盈利。
就互联网宣发行业本身而言,渠道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短视频、图文等触达用户的前端形式,还是后端大数据及用户分析能力的沉淀,中游渠道方都是连接两端的重要枢纽。
因此阿里影业如何追赶上猫眼腾讯的步伐,在未来也能够做到初步盈利或者至少不亏,将是最大的考验。
除此之外,阿里影业另外的一个潜在的财报增长点就是来自其“拿手”的电商业务板块。
一般而言,成熟电影市场 IP 衍生品贡献超七成收入。以今年票房收入再次全球夺冠的迪士尼为例,其作品《玩具总动员 3》为迪斯尼带来了 11 亿美元的票房,但游戏、图书、DVD、版权和授权等领域为迪士尼则带来了 87 亿美元的收入。
2018年阿里影业上线宣发服务平台“灯塔”,并将旗下的 IP 衍生品业务与阿里集团旗下的阿里鱼合并以发展影视衍生品业务。
所以,综合起来看,阿里影业现阶段拥有了阿里鱼和娱乐宝两款产品,“双管齐下”。阿里鱼的定位是一个IP交易平台,平台连接IP版权方和使用方,促进IP价值变现。娱乐宝则定位一个粉丝互动营销平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参与热门影视衍生品的众筹等活动。
从本期财报来看,阿里影业衍生开发的收入为1.11亿元,仅占收入的4%,但也是增长最快的业务。2019财年,互联网票务和宣传发行业务收入同比仅增长13.1%,内容制作收入同比减少17.4%,衍生开发收入则大幅增长171%。
众所周知,衍生品业务在中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电影票房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美国,但衍生品业务相比之下还非常落后。2018 年,中国内地衍生品市场规模仅 89亿美元(全球占比 3.28%);最成熟的的北美衍生品市场达 1577 亿美元(全球占比达 58.05%)。由此可见,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综合起来看,光线猫眼的短板就是在于电商和衍生这块,目前摆在阿里影业面前的机会是IP变现和衍生品市场,结合阿里巴巴强大的商业生态,如果在这一块做好,未来可能带来新的增长。
在今年3月,阿里巴巴完成了对阿里影业的增持,阿里影业与阿里集团并表。而后,阿里大文娱在6月进行了组织升级,阿里影业也成功拥有了阿里大文娱与阿里集团的资源支持。
阿里大文娱的张勇在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年会上曾经说过:不仅要拼爹,更要聪明地拼爹。
对于阿里影业的财报来说,现阶段的“拼爹”显然还不是最聪明的,未来还有更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 THE END —
作者 | 达伦糕
编辑 | 杨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