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在世:认知是标配,格局是高配,人品是顶配!

点击蓝字关注👉 云修行 2023-03-10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


生活让我们看尽人情冷暖,让我们历经腥风血雨,让我们从青丝变为白发。


日复一日的磨炼,也愈发让我们懂得:


人这一辈子,认知是标配,格局是高配,人品是顶配。


一、认知是标配



《庄子·秋水》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秋雨时节,一路人见百川汇于黄河,气势磅礴,自以为拥有了天下最美好的景致。


但当它看到一望无际的北海,才发觉,原来浩瀚的黄河,竟如此微不足道,只能望洋兴叹。人确是如此,看到天地的广阔无垠,才会变得谦卑。人这一生,就是不断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走出自己的方寸之地,是我们必经的旅途。


王阳明曾说:“你未见此花,此花与你一同沉寂;你来见此花,此花与汝同开。”


所有的见识和阅历,都是为了能撑大我们的格局,改变我们的际遇。


刘伯温在《郁离子》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一个驯猴子的人,每天都派猴子去山里摘果子,交不出果子,他就用鞭抽打猴子。时间久了,猴子们害怕挨打,都乖乖就范,努力地摘果子,甚至觉得这样的生活理所应当。


直到有一只新驯养的小猴子问道:“这山上的果子是他种的吗?”


大伙答到:“不是。”


小猴子又问道:“没有人安排,我们就不能摘吗?”


大伙纷纷摇头。


小猴子笑道:“那我们为什么要听他的呢?”


说罢,小猴子带着大家一起冲破了栏杆,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困在自己的认知里,就注定只能看到眼前的苟且。真正限制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物质的困乏,而是无知带来的困顿。


作家雾满拦江说:“人的认知就像一个漏斗,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不公;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人生的曼妙风景,来自通明豁达的认知,来自不懈向上的求索之心。


只有从认知的漏斗爬出来,才能迎着命运,看遍大千世界,让众生见我,我见众生。


二、格局是高配



一位哲人曾讲过这样一个道理:


“我站在一楼,听到有人骂我,我会很生气;我站在十楼,有人骂我,我听不清,以为他在和我打招呼;我站在一百楼,有人骂我,我不仅听不到,还看到了远处风光旖旎。”


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遇到的都是鸡毛蒜皮。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银行家蒙冤入狱,但他并没有崩溃沉沦,常常若有所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狱警管理犯人们非常头疼。于是,他趁着修缮屋顶时,偷偷向狱长自荐,愿意协助他们。此后,他帮着狱警们管理,不仅调到了监狱图书馆工作,还单独有了一间牢房。


为了提升狱友们的眼界,帮助他们寻找生存的意义,他还引导大家识字读书。在他看来,身体可以被禁锢,但灵魂永远自由丰盈。


所谓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便是格局。


因为见识过人,所以撑大了眼界,因为站在了高处,所以有了不惧苦难的坚韧。


丰子恺有言:“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


当一个人格局大了,眼前的磨难便不再是磨难,更不会纠缠于生活的鸡零狗碎。


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以处变不惊的姿态,持续精进,才能让磨难变为前行之路的垫脚石。


放远我们的眼光,格局之上,步步皆景,转变我们看问题的角度,逆境终会迎来曙光。


三、人品是顶配



《易经》有云:“君子以厚德载物。”


行走人世间,深厚的德行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端正的人品是一个人立世的口碑。


清朝有个秀才,年少时居住在京城,常常去逛书店。


一日,他去书店买书,恰巧看到有人掉了一枚铜板在地上,于是偷偷用脚踩住,等掉钱的人一走开,他就弯腰拾了起来。


这一幕,正好让路过的一位老翁看到,老翁便假装和他交谈,问出了少年的名字。


多年过后,秀才参加科考,被派到了江苏常熟县当差,赴任时,却遭到了严词拒绝。


原来,当年的老翁就是江苏巡抚汤潜庵。


汤潜庵说:“当秀才时,贪图一文钱,这是灾祸。”捡钱时,虽然没有人看到,但人品却一览无余。


古训有言:“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德。”


好的人品,如大树扎根,越深厚,越稳固,根基若不稳,必然会凋零衰败。


做人,要有品,坦坦荡荡,干干净净;要有德,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人活于世,厚德方能载物,以诚待人,世人皆会真心相待,心怀善良,自会得人信任,受人尊敬。


风雨人生,让人品做自己的最大的靠山,修好品德,立于不败之地!有句话说的好:“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自己的执念和未知。”慢慢修行路,多少阅历和见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从未知到熟知,从懵懂都深有体悟。


不断跋涉,不断见过天地和众生后,才发现,人生之境如雾里看花。


站得高了,看得远了,苦和乐都如过眼云烟,一晃而过。


但时光从不停留,行走世间,还需慢慢悟,慢慢修。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人生下半场,见高山见流水,把目光放到远处,静修心,常修德。


本文作者:日行一善共修平台


道教ID:daoismcn福生無量天尊

你有多久没有抄写一部经书了?虔心抄经,福气自至!

2022壬寅年,十二生肖运势详解!快来看看你虎年的运势如何!

《道德经》: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

道家小还丹功法:调整元气循环、平衡气血、祛病延年!

如何在家庭生活与修行之间做出取舍!

一味中药,解决呕逆腹胀、梅核气、痰饮咳喘等症!

家居风水:厨房风水的吉凶,左右着全家的运势!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与谁同行!

阴阳五行,早已揭示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奥秘!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回复以下数字查看更多内容

查看以下内容需先关注道教微信,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 教"一键关注,或微信搜索微信号: daoismcn


回复"1"查看:道教入门知识一百八十问

回复"2"查看:道教规矩和礼仪

回复"3"查看:道教戒律

回复"4"查看:道教上香礼仪禁忌

回复"5"查看:道教经文典籍

回复"6"查看:道教斋醮科仪

回复"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复"8"查看:道教符咒法术

回复"9"查看:道教阴阳术数

回复"10"查看:道教宫观流派

回复"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复"12"查看:道教拜师注意事项

回复"13"查看:道教诵经常识

回复"14"查看:道教请诸供品须知

回复"15"查看:道教宫观庙宇参香禁忌

回复"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