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舟,你为何再度奔赴星空——今日关注|新华广播

2016-10-17 新华广播 新华之声



神州十一号
17日,晨光熹微,在甘肃酒泉发射中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向天空展开太阳光板。由轻微到剧烈,景海鹏和陈冬在灼热的大气摩擦和亿万人炙热的注视下,向着深不可测的宇宙和33天的旅行、启程出发。

神舟你为何再度奔向星空



2003年,长征运载火箭搭载的神舟五号飞船,第一次负载中国宇航员,飞向五千年来华夏民族只可抬头仰望的星空。
载人火箭

向着浩瀚宇宙进发的路程,却远非草草几句颂扬可以形容。宇宙的莫测与孤独,激励着航天工作者日以继夜;它也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梦魇,让航天人如履薄冰。尤其对于宇航员来说,无论拥有多少鲜花和掌声,无论承载多少关注和目光,一旦冲破云层,周遭开始被繁星和黑暗笼罩,孤独和未知感就涌上心头。


飞船甫一进入轨道,宇航员就会进入一种“本末倒置”的状态——明明是正着坐,却觉得头部无比沉重,这种常人无法接受的倒悬状态会一直存在。杨利伟曾经经历了这样的时刻——地上的训练完全没有演练过这种痛苦,而交流过的外国宇航员从未分享过这样的状态。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闭上眼睛,靠着意志力压抑那一刻绝对真实的“失重感”

“老司机”宇航员我们在新闻中,乃至电影里能够欣赏无比绚烂的宇宙景观,都是因为我们脚踏实地身处在一个星球上。而舷窗外的景色,在宇航员眼中不仅是重要的观察数据,一点一滴也是飞船是否正确运行的第一手消息。在飞船进入太空时,各种各样的闪光会极大挑战宇航员的心理素质——那些犹如灼烧般强烈的宇宙光线,会让人产生燃烧的错觉——紧张、胡思乱想就不可避免。
这也是为什么景海鹏少将第三次进入太空的原因:“老司机”的飞天经验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第一代宇航员提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那便是在太空中、不分昼夜,总能听见“咚咚咚”、节奏有致的敲打声,这一声声敲打不是在别处,正是感觉在舱体外部。由于飞船没有异常,所以杨利伟当时就没有报告这个情况,然而身处外太空的孤独感会对这样的所谓“敲门声”带有极大的警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任务的执行。 当前人的经验被传递给第二代宇航员后,无论是所谓闪光、敲门声,或是其它安全范围内的异常,都逐渐对中国宇航员不再造成影响。


如果说十一次飞天,为我们的国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宇航员,那么宇航员前赴后继地奔向宇宙,航天人日夜兼程地研发空间站、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又是为了什么呢?


航天技术基本上涵盖了所有人类工业文明最高精尖技术的产物。特别是中国正在扎实推进的空间计划,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带动经济的不竭动力。比如航天飞机的发动机,引发了我们对电传感,绝热材料的探索;为了让发动机更加高效稳定,材料学科的粉末冶金,化工系的润滑油和燃料合成,机械系的精密仪器和高强度材料,这些学科都必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准。

这些高水准正在、或是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坚强后盾。

与此同时,贫困、饥饿和随之而来各种纷争,已经成为这个星球挥之不去的苦恼与困惑。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否依旧要动辄举国之力,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飞天呢? 答案依旧是肯定的。就像之前谈到,航天技术是人类工业文明的高峰。毋庸置言的是,宇宙空间站帮我们更好的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卫星帮我们实现了高效的沟通,这对解决饥饿、消弭贫穷、打破壁垒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太空项目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它为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绝佳和实践机会,包括对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学和天文学、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等学科,有它,科学界源源不断出现令人激动不已的研究课题,人类得以窥见宇宙无比瑰丽的景象;为了一睹宇宙,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年轻的科学家不断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神舟飞船第十一次飞向天空。相信景海鹏和陈东两位宇航员透过舷窗看到的宇宙奇观,和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所眼见的别无二致:地球依旧亿万年如一日地兀自旋转。只有来到太空,人类才会发现我们的星球如此孤独和唯一,离开这座家园,徒有这片浩瀚却尚且荒芜的宇宙。


往期链接

医患关系:因为我们从未彼此温柔相待

同学,请你放过我

外地人和网约车,谁会先消失?

嘘!迫不及待为祖国母亲庆生?有几个消息得告诉你!

韩国电影《釜山行》 中国电影往哪儿行?

“干垮迪士尼”的“小目标”能实现吗?

一种自杀率15%的疾病:“隐形杀手”抑郁症



• 文章底部已经开通评论功能哦 •



监制:刘宏伟

主编:赵艳

主播:赵艳

编辑:梁孟龙

编辑:董晋
新华网新华广播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