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防务评论】美海军“分布式杀伤”理念及其对电子对抗领域影响浅析

2016-06-04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由“电科防务研究”微信公众号(CETC-ETDR)授权转载,感谢编译\述评:中国电科 张春磊

“分布式杀伤”离战场还有多远?

美智库学者分析海军“分布式杀伤”及未来战争概念


数量更多的、火力更强大的、作战更加独立的舰船将提升潜在对手的规划复杂度与资源分配难度。

——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托马斯•罗登中将


2015年1月,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托马斯·罗登中将在第27届水面海军协会全国专题讨论会上讨论日趋重要的作战技术——“分布式杀伤”。


2015年1月,美国海军学院《行动》杂志发表了由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托马斯·罗登中将与美国海军另外两名少将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标题为“分布式杀伤”(DL,Distributed Lethality),探讨了在水面部队应用“分布式杀伤”这样一种新型战术。这种战术可总结为在更多的舰船上集成更多的武器来“欺骗敌人,瞄准敌人,消灭敌人”。此后,军方、学术界均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美国海军学院《行动》杂志2015年第1期刊登了“分布式杀伤”一文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x03037qsqgk&width=671&height=503.25&auto=0

2016年1月,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托马斯·罗登中将在第28届水面海军协会全国专题讨论会上对“分布式杀伤”发表评论,本届研讨会聚焦于“水面战战略——超越地平线的视角”。


托马斯·罗登在研讨会上演讲时推荐的《水面战》杂志2015年冬季卷刊登了对他的专访,其中提到“分布式杀伤”。


2016年3月,作为“分布式杀伤”概念验证的一部分,美海军对“标准-6”新型反舰导弹进行了测试。该导弹原本用于导弹防御,并且为了适应“分布式杀伤”改造成了远距离反舰导弹(舰对舰)。


美国海军提出新的防空作战方案


改进的垂直发射系统住在方案


一、“分布式杀伤”概述

(一)  核心理念:重拾海上控制

“分布式杀伤”理念主要针对水面部队提出,具体来说,就是将当前美国海军的大集群作战战术(多以航母战斗群(CBG)为基本作战单元)转型为一种分布式作战战术(以水面行动群(SAG)为基本作战单元)。本质上来讲,这种战术的核心理念就是实现美国海军水面部队从“侧重力量投送”向“力量投送与海上控制并重”转型。此外,“分布式杀伤”理念的主要假想敌是“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威胁”,从这一描述来看,这种战术主要针对新兴大国提出,而且与美海军的联合作战介入概念(JOAC,该概念源自空海一体战概念)关系密切。

“分布式杀伤”概念图

这种战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可产生战略威慑效果。该战术的目标是让敌军丧失对于其武器系统的信心,而不是向敌方展示多么强大的军事力量(航母战斗群作战模式就是如此),后者对于具备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敌人而言意义不大。


2、可提升美军作战层面的优势。为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更多的打击选项,提供了一种获取战场主动的新方法,进而实现美海军水面部队作战样式的多样化。


3、可增加敌方战术推演的复杂度、防御的难度。因为这种小集群、分布式的灵活作战方式让防御变得无所适从(防御范围无限扩大,但防御资源有限),而且推演作战结果的复杂度也大幅提升。


(二)  转型动因: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

针对“分布式杀伤”,美国研究者已经发布了不少专题报告文章

简而言之,之所以要向“分布式杀伤”理念转型,是因为美海军水面部队当前的战术已无法满足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的需求。具体来说,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动因:

1、新形势下,美海军水面部队“以海上力量投送为主”的作战模式受到极大挑战,“海上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水面在海上所向披靡,因此,水面部队主要关注的是“力量投送”问题,而认为“海上控制”理所当然。然而,随着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的崛起,美海军水面部队实现“海上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反潜战(ASW)、反水面战(ASUW)等方面的能力逐步退化。因此,美海军亟需提升其海上控制能力,而“分布式杀伤”无疑是重要途径之一。


2、新形势下,美海军水面部队传统的“力量投送”能力也优势不再。美海军通常执行的是远海作战,因此,主要以“海基投送”为主要的“力量投送”方式。而反介入/区域拒止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瓦解美军的海基力量投送能力,因此,需要采用一种新的作战方式来提升并保持美海军传统的“力量投送”优势。


3、“分布式杀伤”战术是提升“美国海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集成作战能力的有效途径。“分布式杀伤”战术不仅可用于海上作战,还可用于濒海作战,因此,非常适合实现这两个军种的无缝集成作战。


(三)  使能因素:技术与装备亦需转型

美海军指出,要实现向“分布式杀伤”战术的转型,需要研发如下几方面能力/系统:进攻性舰对舰导弹(本文开头所提的“标准6”舰对舰导弹即属此类);拒止环境下的导航能力与系统;低成本中程打击武器系统;远程反潜战武器系统;电磁轨道炮;持续性、成建制的机载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新型通信(本地通信、远程通信)与数据中继;指挥控制能力。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k0303qd2pid&width=671&height=503.25&auto=02016年5月16-18日,美国海军研究署、海军研究实验室、海军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联合举行了海空天展会。Navy Recognition在展会首日即以“分布式杀伤”为主题分别采访了雷声、康斯伯格、BAE、洛·马、波音、AAC六家公司,参展商对自身导弹产品功能扩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二、“分布式杀伤”解读

乍看起来,“分布式杀伤”这种“化整为零、化集中为分散”的理念与网络中心战(NCW)“以网络化促进效能提升”的理念似乎背道而驰。

针对“分布式杀伤”,美国研究者已经发布了不少专题报告文章

例如,“分布式杀伤”战术必须要求水面行动群中的平台需要实施电磁辐射控制(EMCON),以尽可能降低敌方在电磁频谱内发现己方的概率。然而,电磁辐射控制势必影响到平台间(乃至平台内)的连通性,进而影响作战协同。研究表明,尽管采用电磁辐射控制后分散的海上平台被敌方探测、侦察到的概率大幅降低,但决策周期也显著增长。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在面临敌方电子对抗的情况下,采用了电磁辐射控制的分散平台容易对己方的网络与通信系统产生不信任。

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分布式杀伤”并非颠覆了网络中心战理念,而是对网络中心战提出了更高要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这种新要求就是隐蔽组网与通信能力,即,在不影响隐蔽性的情况下实现高速、实时组网与通信。


三、电子对抗领域困局及破局之策

“分布式杀伤”理念以隐蔽、分散、灵活的作战方式来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可谓另辟蹊径。这种理念为电子对抗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  “分布式杀伤”对“网络中心战”的修正


雷声公司为“分布式杀伤”概念中打击系统提出解决方案

乍看起来,“分布式杀伤”这种“化整为零、化集中为分散”的理念与网络中心战(NCW)“以网络化促进效能提升”的理念似乎背道而驰。


例如,“分布式杀伤”战术必须要求水面行动群中的平台需要实施电磁辐射控制(EMCON),以尽可能降低敌方在电磁频谱内发现己方的概率。然而,电磁辐射控制势必影响到平台间(乃至平台内)的连通性,进而影响作战协同。研究表明,尽管采用电磁辐射控制后分散的海上平台被敌方探测、侦察到的概率大幅降低,但决策周期也显著增长。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在面临敌方电子对抗的情况下,采用了电磁辐射控制的分散平台上的人员容易对己方的网络与通信系统产生不信任感。


可见,“分布式杀伤”并非颠覆了网络中心战理念,而是对网络中心战进行了修正:以网络化手段提升作战效能的基本理念不变,但对网络化手段本身(尤其是隐蔽性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不影响隐蔽性的情况下实现高速、实时组网与通信。


(二)  “分布式杀伤”对电子对抗领域的影响


在水面海军创新中心,洛•马的工程师联合海军学院及其他军工巨头,为“分布式杀伤”概念提供新的武器技术

“分布式杀伤”不但对传统的网络中心战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还融合了新兴的电磁频谱战理念(尤其是低功率到零功率作战)。简而言之,“分布式杀伤”为电子对抗领域带来的新挑战主要源自其“化全局为局部”的作战模式:这种模式让电子侦察、电子攻击都很难取得全局性效能。


具体来说,电子对抗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下两方面:

1、电子侦察难度进一步增加,所获取的电磁态势完整度进一步降低。对海上目标的电子侦察本来难度就很大,对分散的海上“小”目标(相对于航母战斗群的体量而言)的电子侦察难度则进一步加大。由于电子侦察是获取战场电磁态势的重要前提,因此电子侦察难度的提升会直接导致电磁态势完整度、完备性的下降,进而导致高度依赖态势感知的精确电子攻击、精确火力打击等后续进攻性作战的效能下降。


2、电子攻击复杂度、精准度需求进一步增加。要同时对抗多个地理空间内分布范围广、电磁频谱空间内隐蔽性强的海上目标,不论是对抗复杂度还是对抗精准度需求,当前的对抗技术与手段都很难满足。


(三)  电子对抗领域的破局之策


针对上述两方面挑战,美国的潜在对手可采取如下应对之策来破电子对抗之困局。

1、电子侦察方面,双管齐下,综合提升广域监视与动态跟踪能力。针对目标分散的特点,应大力发展、提升广域电磁监视能力,尤其是诸如天基电子侦察、岸基/海基超视距电子侦察等能力;针对目标“小快灵”的特点,应大力发展、提升定点电磁“凝视”能力,以确保能够动态、精确跟踪目标,进而为精准电子攻击或火力打击奠定目标瞄准基础。


2、电子攻击方面,着力提升持续跟踪式电子攻击、多目标精确攻击能力、信息火力一体化打击能力。这也是应对分布式、多目标威胁的最有效的综合电子攻击方式。


3、电磁威慑方面,考虑发展“同归于尽”的全域电磁频谱拒止能力。即,充分借助各国各自的本土优势,通过在其沿海、岛礁等关键战略位置部署各类固定式、机动式大功率电子攻击系统,并借助网络化集成、空间功率合成等技术基础,实现时域、空域、频域、能域乃至码域的全域电磁频谱拒止能力。这种能力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威慑,即,作为一种“同归于尽”的最终手段来使用,让美海军水面部队不敢轻易发起大规模海上攻击。这样,也就最大限度地达到限制其“分布式杀伤”战术的预期效能。



相关阅读


美智库学者分析海军“分布式杀伤”及未来战争概念

  [据美国国际海事安全中心网站2016年1月4日报道]美国智库国际海事安全中心在线内容主管德米特里•菲利波夫撰写分析文章,题为《“分布式杀伤”及未来战争概念》。文章分析了“分布式杀伤”的作战特点、平台、能力,以及战略价值,对比了“分布式杀伤”与“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各自优势,认为“分布式杀伤”能在精益预算和新兴威胁下,为实现美国有关政治和军事目标提供多种手段。


  一、作战特点  


  “分布式杀伤”使敌面临的作战形势复杂化  “分布式杀伤”攻击杀伤链的前端(left on the kill chain),意味着其寻求影响目标定位、识别、瞄准、打击及效果评估过程的早期阶段。分散作战除增加敌搜索量之外,也能提升敌执行情报、监视与侦察(ISR)任务的难度。在以航母打击战斗群(CSG)为中心的海军部队中,探测到一艘大型水面战舰,能使获知其他军舰(包括价值重大的主力舰)及其所属作战部队部署形势的可能性增加。而分散的水面行动小组(SAG)具有模块化的特点,可以使敌无法确定所面对的为何种部队,以及其能力与任务如何,从而扰乱敌ISR任务及火力的优先级,增加敌消耗精确制导弹药(PGM)的可能性。


  “分布式杀伤”延长了己方决策周期并降低了指控灵活性  “分布式杀伤”会在分散部署部队之间制造摩擦。假定海军部队将使用电磁辐射控制(EMCON)技术在电磁域挫败敌人。但EMCON加剧了协调分散部署部队的固有难度。代号为“草垛和逆潮行动”的海军试验发现,采用了EMCON技术的分散式行动大幅增强了航母对抗潜艇及陆基炸弹的生存能力,但却延长了决策周期。在电磁对抗条件下,因为存在额外的变量,且这些变量会受到敌行动的影响,分布式部署部队的网络通信置信度更易降级。而与分布式部署部队相比,聚集部署的部队更容易运用替代通信方式。更长的决策周期会给分散式部署部队带来不利及进退两难的困境:使得那些依赖于周密协调才能取得成功的军事行动成功率降低;也使部队在短时间内聚集力量应对坚决反抗的能力受损。因此,规划者必须考虑一支水面行动小组可能受敌行动及自身任务牵制的程度,以及整个部队的灵活性由此受到的影响。军事行动必须建立在灵活性的基础上,并对可能发生的无数突发事件予以考虑。鉴于美国海军的进攻性火力或将很快超过其防御性火力,需要水面行动小组相互支援的作战想定将给美海军带来挑战。这些现实将使海军更加重视包罗万象的规划及有悖传统的作战指挥。分散部署使敌ISR任务复杂化,代价是同时降低了己方的指挥与控制(C2)灵活性。需要指出的是,C2不仅位于杀伤链的更前端,而且贯穿于整个军事行动过程。这些现实情况可能使得“分布式杀伤”在某些条件下缺乏灵活性,并使官阶较高的指挥官的意图表达得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海军负责信息优势的副作战部长泰德•T•布兰奇中将曾指出,“可靠的C2支柱几乎可以触及我们的一切行动”。现代常规战争的性质令电磁领域成为优先决策的战场,“分布式杀伤”影响着交战各方的杀伤链。


  二、平台与能力


  平台  航空部队将成为分布式部署部队的重要使能器。分布式部署的航空部队可以提供快速响应的反潜战能力,并充当分散部署部队维持响应性决策周期的通信中继。战场指挥官行使主动权也必须依靠航空部队的屏蔽及早期预警职能。“分布式杀伤”概念中的航空部队将重点关注杀伤链的前端。美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近期发布致海军部长雷•马布斯的备忘录,其中指示,海军将近海战斗舰的采购数量从52艘削减至40艘,同时增加采购31架F-35C联合攻击战斗机。如果飞机及快速护卫舰/近海战斗舰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互斥投资,那么海军将不得不探索其是需要更多攻击战舰还是航空使能器来执行前述任务。


  电子战能力  美海军所有战舰都部署了AN/SLQ-32电子战系统。“水面电子战改进计划”(SEWIP)Block III增量则将为水面战舰提供通用电子攻击能力。航母打击战斗群不仅将大型水面战舰的发展重点放在防空战(AAW)防御应用上,也放在电子战能力发展上。装备了进攻性电子战能力的分布式部署部队可以给敌ISR作战图带来重大干扰,强化“分布式杀伤”寻求攻击杀伤链前端的目标。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德森已将电子战能力列为大大有益于“分布式杀伤”的“快速采购、快速原型机化”能力之一。


  对陆攻击能力 “分布式杀伤”寻求为舰队加装更多火力,甚至可能按照“漂浮在水面上就要战斗”(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水面作战处处长彼得•方达少将格言)的理念,为后勤保障船装备导弹。不过,海军应重新审视反水面战能力发展的优先级,考虑重点发展对陆攻击能力。虽然,为更多水面战舰加装现代化反舰导弹将重振海军的反水面战能力,但加强对陆力量投射能力将具有更大的威慑价值。所幸“战斧”巡航导弹具有通用性,既能加强反水面战能力,也能加强对陆攻击能力;不过,对于那些缺乏额外空间和载重能力的舰船而言,加装垂直发射单元具有技术挑战性。


  一体化作战能力   可以说,没有哪个能力集合比“协同作战能力”(CEC)和“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NIFC-CA)能力更能加强“分布式杀伤”。这些能力可以使一个平台的传感器为另一个平台的武器提供瞄准方案。具备这些能力的分散部署部队可以通过加装适当的传感器、发射装置等有效载荷(而非增加平台)成倍加强杀伤力。


  三、战略价值


  航母打击战斗群的威慑意义   随着威胁环境的改变,对航母打击战斗群威慑价值的再评估应与对其作战应用的再评估协同进行。向一个热点地区派遣航母打击战斗群,可能会带来制造毁灭性后果或巨大损失的威胁,正如航母为避免战争爆发会匆忙撤退一样;在冲突初始阶段,如果没能通过非动能手段避免敌ISR探测,局势可能会迅速升级为对敌发起物理打击,包括针对内陆目标的打击(这在航母面临生存威胁时更容易发生)。


  “分布式杀伤”的威慑意义  “分布式杀伤”通过影响敌心理来强化威慑力:寻求削弱敌对自身武器的信心,而不是诉诸势不可挡的力量威胁(对于具有A2/AD能力的敌人而言,诉诸势不可挡的力量并非可靠的威慑方式)。分散部署更有利于在电磁领域展示力量,而通过在电磁领域展示力量来表达决心,要比向热点地区部署航母打击战斗群所带来的局势升级风险更低。展示力量可以有多种方式,从临时扰乱敌传感器,到模拟针对敌战略部队的打击而不受惩罚等。危机发生期间,“分布式杀伤”的模块化特点可以让政策制定者在使用何种及多少资产表明姿态方面拥有更多选项。分布式部署部队将降低敌第一次打击的成功率,这对于慑止敌A2/AD行动特别重要。巡逻部署的分散部队一方面给敌人制造了瞄准难题,另一方面也向敌人释放了更多威慑信号。


  四、“分布式杀伤”与“反介入/区域拒止”  


  “反介入/区域拒止”的优势  对抗具备“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敌人可能涉及多领域的军事行动,包括对蓝水的海上控制、对近海及地面的力量投射。航母打击战斗群与A2/AD部队(尤其是陆基部队)进行齐射竞争较量可能具有致命危险。A2/AD模式是建立在消耗战(attrition)基础上的,其对远征部队的主要优势在于充足的精确制导武器(PGM)后勤支持,能在保持精确瞄准的条件下确保取得齐射竞争胜利。通过阻止对手进入公域,A2/AD降低了其自由机动的能力,提升了其陷入消耗战的可能性,使远征部队被迫面对敌人的A2/AD作战力量。


  “分布式杀伤”的优势  “分布式杀伤”通过机动战对抗A2/AD的消耗模式。分散部署促成了多个战区切入点(multiple points of entry into theater),提升了海上控制能力和机动性。这反过来给敌“反介入”任务带来了压力,迫使敌同时实施“区域拒止”行动。分布式部署部队可以探查A2/AD作战范围中的更多区域,获取关于敌ISR能力的情报,并发现敌海域感知(MDA)的真正范围,为后续行动打好基础。而增加敌ISR及瞄准任务的复杂程度可以引入不确定性,从而抵消A2/AD的后勤优势。


  五、一些想法


  为使“分布式杀伤”概念更加具体化,海军还需探究很多其他方向。譬如,两栖部队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部队面对的常常是近海环境,其目标位于固定地势上,自由机动性因此受限。台海危机或霍尔木兹海峡防御等作战想定就要求海军研究固定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式杀伤”。此外,“分布式杀伤”也为发动联合战争带来挑战,因为在电磁辐射控制下,分散式军事行动需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这就要求建立充分的合作和真正的互操作性。尽管如此,“分布式杀伤”还是大有裨益:将发挥海军既有能力的最大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军投资的价值;提供了对抗 A2/AD挑战的手段;实现了“空海一体战”关于“确保进入、维护自由行动、进行武力展示或开展有限打击”的军事目标;最后,“分布式杀伤”还为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在危机和冲突内进行机动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来源: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作者:王璐菲)



延伸阅读


“分布式杀伤”(distributed lethality)是美国海军水面舰艇高层正在推动的最新防空概念,在此概念下,所有战斗和非战斗水面舰船都将装备攻击性导弹,如海军打击导弹(NSM)或远程反舰导弹(LRASM)。这一概念的中心思想是,部署大量可威胁敌方舰船、飞机或海岸设施的海军舰船,为潜在敌人制造难以控制的瞄准问题。这可在敌人意图发起攻击时对其形成威慑,迫使敌方增加防御、限制机动,将宝贵的时间用于寻找并逐一打击美军目标上。


  实施这一战略,应从海军水面作战舰船而不是非战斗舰船开始。用攻击性导弹武装海军超过60艘后勤及支援舰船,并为其提供控制与指挥系统协调火力,将非常昂贵。一旦装备完成,这些非战斗舰船将变得更易成为攻击目标,同时又无法进行更好的自我保护,因此还要对其防御系统进行进一步投资。最终,进攻作战将分散非战斗舰船在其主要任务上的注意力,从而令依赖它们提供燃料补给、执行较低强度任务(如训练及反海盗任务)的战斗舰持久力降低。


  考虑到利用补给和支援舰船执行进攻任务所面临的挑战,实施“分布式杀伤”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确保包括两栖舰、水面战舰在内的所有海军水面军舰可执行进攻作战任务。


  “分布式杀伤”舰队大约30艘两栖舰使用登载陆战队的主要炮组,补充以攻击性导弹,执行进攻作战任务。确保两栖舰执行进攻作战任务的最佳方式是使用垂直发射系统(VLS,简称垂发系统)武器库。两栖舰虽然比非战斗舰船装备了更多防御系统,但在某些环境下,这样的装备情况仍然无法满足需求。垂发系统可以搭载各种导弹,令两栖舰得以根据各自任务及所处威胁环境提升进攻性或防御性能力。


  “分布式杀伤”舰队最重要的元素,将是海军的140艘水面战舰(根据海军结构要求,包括88艘大型水面战舰及52艘小型水面战舰)。这些战舰已拥有某些防御和指挥控制能力,可以实现自我保护并协调进攻行动。然而它们却因自身的构造(小型水面战舰)或防空概念(大型水面战舰)而全部缺乏攻击的能力。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习/xi】【双创】【预见2016】【电磁炮】【脑科学】【虚拟/VR】【物联网/Iot】【马斯克/Musk】【采办/acquisition】【抵消/offset】【水下/undersea】【轰炸机/bomber】【能源/energy】【电池/cell】【凯文/kevin】【战争/war】【云/cloud】【排名/rank】【博士/doctor】【王喜文/xiwen】【黄志澄/zhicheng】【贺飞/hefei】【李萍/liping】【纳米/nano】【基金/fund】【机器人/robot】【俄/Russia】【加/plus】【量子/Quantum】【数据/data】【无人/UAV】【革命/revolution】【转化/transfer】【谷歌/google】【工业4.0/industry】【神盾/DARPA】【颠覆/disruptive】【3D/4D】【硅谷/silicon】【石墨烯/graphene】【智能制造/inte manu】【智能/AI】】【军民/integration】【激光/laser】【智库/tank】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