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中国,走向全球:近年来中国的10大创新输出
来源:财富中文网
作者:杨安琪,高扬,章劢闻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炙热的创新热土,诸如微软、亚马逊等外来者必须适应中国市场,由此激发了这些公司更多的创新力,并且将这种创新向全球输出;生长于本土的中国公司诸如腾讯、大疆创新都已经成为了美国公司的学习对象。
不可否认,中国创新正在惠及全球。或许正如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所说:“以前是C2C即Copy to China(将美国的创新抄袭到中国),现在则是Copy to Global,即将中国的模式和创新复制到全球。”
在此,我们找出10个极具典型的中国创新代表,但是请注意,中国创新绝不仅仅局限于此,越来越多来自于中国的公司正在展现出它们的蓬勃生机,最终会成为影响全球的力量。
1、微信链接一切—— 腾讯
在移动聊天工具功能扩展方面走在行业前列的微信成为了美国公司的学习对象。
你很难说清楚微信是什么:它是一款拥有超过7亿月活跃用户的即时通讯软件;它还是当下最流行的支付软件;它还集合了众多腾讯旗下的游戏。或许应该这样评价,对于数亿中国人来说,微信是他们早上醒来之后打开的第一款应用,也是晚上上床睡觉前最后浏览的应用。另外,微信已经将业务扩大到了新兴市场,例如,印度,东南亚和拉美。最新的数据显示,微信的海外用户数约为7,000万,实际用户数量应当更大。如果微信能够在国外市场获得牵引力,将会威胁到其他社交应用的主导地位,例如MSN、WhatsApp、KakaoTalk和Line。
外界认为,在移动聊天工具的功能扩展方面,来自于中国的微信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并且微信正在成为美国公司的学习对象。之前在Facebook的全球开发大会上,Facebook的高管公开表示,将会学习中国的微信,把聊天工具作为一个平台,接纳第三方开发者进来,构建一个独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生态系统。
不仅如此,Facebook Messenger一开始没有表情贴纸功能,但是在微信的影响下,除了表情功能,还学习微信玩起了付款、位置共享等潮流功能。美国硅谷创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的合伙人陈梅陵(Connie Chan)撰文称,2015年3月,Facebook宣布了关于Messenger的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该平台战略包括两方面:1.允许开发者在Messenger中整合建立应用程序,从而获得Messenger的6亿用户;2.允许企业更容易与客户沟通,从而减少对于电子邮件的需要。“显然,Facebook正在跟随微信的脚步,使Messenger不仅仅是一款即时消息应用程序。”
2、基因检测技术输出——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一项检测技术已经拓展至多个国家的医院或单位。
早在2010年,比尔·盖茨参观了中国深圳郊外一个工业区的一栋普通建筑。里面一排排的高科技设备在嗡嗡作响,这个地方很容易被误认为只是一个无名数据仓库。但是那天,盖茨看到了其他的东西。他参观的正是华大基因的总部,在这家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公司工作的科学家们的伟大理想令盖茨震惊不已。该公司聘用2,000多名博士级别的科学家,并且拥有200台顶级基因测序设备,他们的目标是基于数百万人的DNA建立一个大规模数据库,组织全世界的生物信息并且使之得到有效利用,就像谷歌地理一样。
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并且代表着中国新型科技公司。长期以来,在创新和知识产权方面,中国企业一直被视为抄袭者。西方人普遍看不起中国的知识产权创造。
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FTY)已经获得了欧洲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在英国、比利时、西班牙、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瑞典、土耳其、瑞士、意大利,法国、丹麦、德国、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等15个欧盟成员国生效。该项技术通过对来自于孕妇的血液样品进行DNA测序,无创性检测胎儿遗传异常。截至目前,华大基因已经将这项技术和服务拓展至55个国家的2,000多家医院或单位,检测样本量已经接近40万例,其准确率超过了99.9%。华大基因年轻的首席执行官王俊表示,“中国有合理机会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佼佼者。我们的技术可以改变世界。”
3、从手机到个人生态—— 小米
小米之家的开业标志着小米品牌模式以及发展策略开始向全新购物环境转变。
中国公司一直以来的“山寨”形象正在被以小米为代表的新一批公司改变。小米公司并非简单制造产品,按照创始人雷军的想法,小米依旧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它通过网络收集用户偏好,并且把这些偏好变成为实实在在的产品销售给用户;它首创了“以销定产”的模式,减少库存,打造一条互联网时代的供应链;围绕手机,雷军还投资了一批公司,这些公司生产的耳机、空气净化器、智能手环等等都能够与小米手机智能连接,试图建立一个以小米手机为中心的智能生态系统。
2013年,雷军看到了智能硬件领域的巨大机会。他认为,这个机会甚至比小米正在起飞的智能手机的风口还要大。于是,小米组建了一个完全由工程师组成的、毫无经验的投资团队,启动了小米生态链计划,准备在5年内斥资50亿元投资100家创业公司,在它们身上复制小米模式。时至今日,“小米生态链计划”已经投资公司55家。
就像雷军所说,小米的另外一个使命是改变世界看待中国产品的看法,小米正在努力保证每一件产品的质量,提高中国制造的标准,最终帮助中国制造摆脱低质、山寨的看法。
雷军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说道,中国是创业成功率最大的地方,“除了美国,在互联网领域中国是最先进的,不过中国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模式上的创新都领先于美国,以前是C2C即Copy to China(将美国的创新抄袭到中国),现在则是Copy to Global,即将中国的模式和创新复制到全球”。但想要建立小米生态系统的难度,或许已经超出了雷军的想象,详见下期报道《小米能挑战苹果吗?》。
4、电动大巴走向“最难到达的地方”—— 比亚迪
在国内受到多重质疑的比亚迪仍然是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玩家之一。
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之际,比亚迪制造的全球首辆零排放纯电动双层大巴在英国伦敦兰开斯特宫适时亮相。习近平主席、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一起登上了这辆纯电动双层大巴参观。
这辆纯电动双层大巴可以搭载81名乘客,充满一次电,在城市路况下可以行驶190英里(约305.78千米)。其充电时间只需4个小时,如果在非用电高峰期充电,更能够有效节约运营成本。该公司当时宣布,5辆这种大巴将会在伦敦开始为期三年的试运营。在此之前,有两辆比亚迪12米纯电动单层大巴已经在伦敦服务了近两年的时间,受到了运营商Go-Ahead和乘客的肯定。最近,比亚迪又获得了51辆单层电动大巴的订单,将仍然由Go-Ahead运营。去年,比亚迪还同英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商ADL正式签署了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该协议的金额达到65亿元(6.6亿英镑),此外,双方还透露了未来他们将在双层大巴等其它车型上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合作金额在十年内有望增加三倍,扩大至近200亿元。这一笔订单将造就欧洲最大的纯电动巴士车队。
这是比亚迪电动巴士登陆瑞典、日本和美国(与加利福尼亚长滩运输署签订60辆采购合同)之后的最新进展。但是早在2010年,比亚迪便将第一辆纯电动车e6出口到荷兰,并于2013年正式获得了欧盟整车认证。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用比亚迪电动巴士组建了车队。比亚迪还在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德国、丹麦、奥地利、以色列等国投入了试运营。尽管该公司在中国常常遭遇到股票和业绩的多重质疑,但截至目前,比亚迪仍然是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玩家之一,至少在全球市场的推广方面,它领先了同行一大步,并且真的将自己的电动汽车推向了那些被认为最难到达的地方。
5、走出国门, 进军海外—— 中国高铁
中国只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就建设运营了1.9万公里的高速铁路,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中国高铁的建设起始于“十一五”规划期间。至2015年年末,以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基本建成,总规模达4万公里以上,覆盖了大多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目前,中国高铁已经完全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列车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承载技术,并且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有力的成本控制为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带来了极具竞争力的优惠价格。
中国高铁开始走出国门。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总裁弗拉基米尔·亚库宁去年透露,中方将参与俄罗斯首条高铁的建设与投资;今后三到五年内,中国将在德国铁路的机车及零部件采购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不久前,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印度尼西亚的四家国有企业签署协议,组建中印合资公司,负责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雅万)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这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式赢得了雅万高铁项目,实现了高铁全产业链出口。
即使中国高铁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接连遭遇挫折—墨西哥和美国项目—但中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具优势的高速铁路技术和工程提供方,尤其是与最强大的日本高铁相比。中国高铁的车头是用世界上最大的8万吨水压机一次锻造成型,可以在同样输出功率的前提下运行得更快,并且结构强度更大,而日本则用的是传统焊接技术;中国拥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风洞群,高铁机车的外形可以利用其进行外形优化设计,而日本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条件;第三,中国拥有一支强大的工程队伍—目前世界上具有实际高海拔和高桥隧比例施工经验的高铁承建商只有中国。
6、无人机飞向全球—— DJI大疆创新
大疆创新的无人机在商业级和消费级市场里均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行业的全球标杆。
大疆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求学时,通过研究生设计项目掌握了无人机自主悬停技术,并且在 2006 年创办了大疆。此后,这家来自于中国深圳的公司开辟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无人机市场。多旋翼无人机凭借在航拍、测绘、石油天然气开采和采矿业中的出色表现,在2015年全球商业无人机市场里占据了主导地位。被估值为约1.5万亿美元的全球矿业市场,预计2016~2021年将会以年复合增长7%的速度持续增长,并且将进一步推动多旋翼无人机未来五年在采矿行业的发展和运用。
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大疆以绝对优势领先行业。根据IDC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航拍无人机追踪》数据报告,大疆以单季度市场份额68.5%继续领跑无人机市场。从海外市场来看,尤其是北美市场,大疆也占据了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大疆的研发团队拥有超过1,500名工程师,掌握着数百项专利技术,除了位于中国深圳的总部之外,正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
今年4月,大疆在美国加州对竞争对手Yuneec(昊翔)提起诉讼,称该公司侵犯其两项专利。大疆的指控称,Yuneec销售的产品侵犯了该公司关于目标跟踪和“可更换云台”的一项或多项专利。大疆要求禁止Yuneec销售利用该公司知识产权的产品。大疆在诉讼当中表示:“大疆欢迎竞争,但坚决保护自身知识产权。今天,大疆拿起法律武器,正是为了维护其研发资源投入的果实,保护用户与合作伙伴的合法利益,促进无人机产业的真正创新。”Yuneec也已经作出回应,表示现已聘请美国知名律所,计划针对此案进行正面应诉。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疆在无人机领域里的全球标杆效应。
7、“海外购”走进墨西哥—— 亚马逊
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模式给全球亚马逊带来了创新。
亚马逊这样的全球电子商务巨头置身于中国,诸如京东、天猫等本土竞争对手异常强大,如何找到差异化,是这家大公司进入中国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从 2014年开始,亚马逊认为是时候要发挥自己公司的全球优势了。这家公司的最大底气,来自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全球运营中心网络和供应链优势。目前,亚马逊在全球拥有123个运营中心,实现跨国配送至185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亚马逊拥有13个运营中心,500多条干线运输网络,能够向全国1,400多个城市区县的消费者提供当日或者次日送达服务。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在2014年11月正式发布。自从“海外购”上线以来,中国消费者通过亚马逊中国就能够直接买到来自于亚马逊美国、并且与亚马逊美国保持同质同价的选品。本地化的支付方式、单一购物车结算、平均6~8天的跨境物流速度和本地客服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方便的购物体验。截至今年3月,亚马逊中国宣布,亚马逊“海外购”选品总量突破千万级。
市场的巨大成功让这一创意在亚马逊内部得到了好评,并且复制到了墨西哥市场。2015年7月之后,亚马逊在墨西哥上线了“海外购”业务,复制了中国“海外购”的模式,把一部分海外商品带到了墨西哥,中国“海外购”的这种策略和方式给全球亚马逊带来了创新。
“最初亚马逊对于墨西哥站点的业务规划就是在墨西哥建几家运营中心,做国内商品的销售。但看到了亚马逊中国在‘海外购’商店上获得成功,便复制了中国的模式。”前任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指出,“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商店在全球都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归根到底,亚马逊是一家非常务实的公司,只要你获得市场成功,大家都会支持你。”
8、“中国龙”助力制造业回流欧美国家—— ABB
由ABB集团中国研发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已经开始为欧美国家创造制造业回流的机会。
十几年前,ABB公司的时间表里并没有开发小型机器人的计划,它们还在一如既往地生产自己擅长的大型工业机器人。当时,在上海领导全球机器人研发中心工作的顾纯元在深圳、珠海等地考察中发现有很多中国公司购买了ABB的大型工业机器人,但是用于小型电子业生产—属于典型的“杀鸡用牛刀”。于是,他和自己的团队做了测算,认定中国未来的工资增长会迫使大的制造业企业采用装配线上的自动化创新。经过多年的研发,ABB中国在2009年推出了IRB 120“中国龙”。2015年,ABB集团又在全球范围推出了“Yumi”人机协作双臂14轴机器人。
其中,“中国龙”是ABB机器人部门推出的最小、速度最快的六轴机器人,是由ABB中国机器人研发团队首次自主研发的一款新型机器人,却被应用到了世界各地。这类机器人最适合材料加工和组装,可以用于电子业、食品饮料、机械、太阳能、医药等生产制造领域。除了成本上的优势,25千克的重量和紧凑的设计使它们可以被安装在几乎任何一个地方:比如在一个独立单元内,在另外一台机器上,或者是靠近其它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在工厂地面空间日益精贵的今天,这些特点至关重要。
现在除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龙”最大的市场。而公司在瑞典的工厂也在制造这种机器人,并且销往欧洲市场。每年公司该产品的出口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在我们去年对顾纯元的采访当中,他也提到这类机器人甚至已经开始为欧美国家创造制造业回流的机会。两年多前,这位工业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开始接任ABB集团中国区总裁。
9、新人“小冰”—— 微软
微软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从技术与产品层面来说,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
一直以来,微软都在积极准备人工智能领域开发,特别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微软公司打头阵的是一位16岁的“小女孩”。尽管她有亲切的名字和可人的头像,但是像邻家小妹一样爱撒娇的“小冰”并非真人,而是一款由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通过大数据、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小冰实现了超越简单人机对话的自然交互,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突破。传统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初衷,聚焦于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这种信息沟通以效率为先。这样的人工智能产品本身对于用户缺乏黏性,在初始的新鲜感过后,很容易被用户遗忘与替换。而微软小冰却以与用户建立情感和心理连接为主要目的。“感性”也成为了小冰的最大特征,这使小冰对于用户而言更像真实的人类,从而逐步建立信赖和信任,使用黏性也更高。所以从技术与产品层面上来说,微软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对于用户而言,微软小冰不只是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而更像是一个身边的伙伴与真人。自从2014年5月29日发布以来,小冰已经陆续登陆了包括新浪微博、微信、京东等十余个具有领导地位的PC和移动互联网平台。
此外,微软小冰全球发展计划也已经展开。基于小冰的人工智能架构,2015年7月31日,微软日本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女子高中生”玲奈在即时聊天应用Line中正式上线。相比8月21日回归微信的第三代小冰,早了21天。玲奈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相比小冰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2016年4月7日,日本夏普官方Twitter邀请玲奈充当一日“实习生”,并且与所有的用户进行交流,当日的用户满意度达到32%。此外,美国与印度版小冰,也在当地团队紧锣密鼓的开发中。
10、Wind OS智慧风场管理平台—— 远景能源
远景能源在一次展会上的3D展示模型。
此前,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在政府的推动下曾经经历了一轮高速爆发。但长久以来,这些新能源的管理软件平台一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市场。“全球有一万亿美元的风电资产,我把这些风电资产看成是管理对象,并且慢慢地把软件从硬件里面抽象出来,让它变成一个第三方管理平台。”远景能源的创始人张雷说。
张雷于2007年从海外回国创办远景能源,目前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管理公司。2011年,他们推出的集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Wind OS智慧风场管理平台通过传感器采集风机运行时的数据和现场数据。基于海量数据,对损失电量和改进潜力进行精确计算,有效地提升风场的发电效率;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诊断出设备故障点,并且给出针对性的策略实施建议。
2011年,全球第三大风电运营商EDPR的技术总监蒂姆·赫特尔(Tim Hertel)曾经来华对风机供应商进行评估,他考察了一圈,拜访了包括金风、远景在内的诸多风电企业。在远景,蒂姆·赫特尔惊讶地看到远景正在使用的Wind OS智慧风场管理平台。他一直想要这样的系统,但是在海外却没有人做出来,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在中国企业发现了这套系统。回国之后,蒂姆·赫特尔很快离职,并加入远景。如今,他担任远景美国休斯敦数学能源中心负责人,为远景拓展海外业务。
不久之后,远景在美国赢得首个风电资产管理服务项目,也成为了首家为美国风电场提供能源资产管理服务的中国公司。这个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风电场,为谷歌的数据中心供电,数据中心的处理器日以继夜地处理着全球网民的搜索请求和邮件等,由此需要庞大而且稳定的电力供应,风场管理软件平台是重中之重。
在该项目的竞标当中,远景面临着包括IBM在内的强大竞争对手,而且业主对于交付时间要求极高。而这正是远景的优势,因为它针对风场管理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好,只需要将风场数据接入即可。而IBM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设计产品。如果业主选择IBM的产品,就需要为风场架构额外另付一笔咨询费用,如此风场才能够进行定制开发。而远景的软件管理平台无需与此,它本身就是为风电场架构设计的。更重要的是,远景是所有竞标者里唯一承诺能够在两个月内完成交付的企业,而其他竞争者至少需要半年。最终,凭借着对于风电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快速交付,远景拿下了这一订单。
2013年年底,远景能源凭借Wind OS智慧风场管理平台,成功中标美国最大的独立新能源运营商Pattern能源风电资产管理项目。Pattern能源总部位于旧金山,是美国最大的新能源公司之一,业务分布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远景能源为美国Pattern能源提供了风电场一体化监控(包括西门子、Repower和三菱等三种风机、升压站、测风塔)、软件CMS预警、风电场设备资产管理、风功率预测、绩效分析和优化,以及专门针对美国市场开发的应用模块“商业电厂电量交易模块”。由于远景Wind OSWind OS智慧风场管理平台突出的竞争优势,Pattern能源主动放弃了全球知名软件开发商OSIsoft开发的PI系统,转而选择了远景的产品,远景再一次在国际市场上击败了软件巨头。同时,Pattern能源也使用远景推出的光伏电站资产管理平台阿波罗光伏云来管理其光伏资产。
在美国最大的独立新能源运营商Pattern能源与远景在全球风电、光伏资产管理成功合作一年后,美国最大的独立新能源开发商Orion宣布了与远景能源实施全方位战略合作。Orion能源公司近年来开发的新能源资产超过300万千瓦,业务分布美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远景能源帮助Orion制定了整体的风电场运营管理提升战略,并且借助远景的Wind OS智慧风场管理平台及其高级应用,全面管理Orion旗下所有新能源资产,包括首期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以北40英里的Camp Grove 150MW风场,此风场将在Wind OS的管理下实现优化控制、能量可利用率和经营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远景亦开始在中国国内拓展客户。基于Wind OS智慧风场管理平台强大的集控功能,可突破数据限制、清晰监控风场状况,并进行智能故障诊断,大大减少了现场运维人员数量,实现现场“无人值班,无人值守”模式的智能电站管控,优化资产管理,大获好评。
目前,Wind OS智慧风场管理平台帮助北美最大独立新能源运行商Pattern能源、北欧最大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商Starkraft、英国最大独立新能源开发商Fred. Olsen Renewables、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开发商龙源和中广核集团,以及资产管理公司Brookfield等管理了5,000万千瓦的全球风电资产。
远景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在美国市场能够击败IBM、OSIsoft 、Instep等多家国际知名软件供应商,得益于该公司很好地将对于风能行业的理解,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IT信息技术充分结合,将风资源评估、风场设计、风场运维、资产管理、风电场协同优化控制等全生命周期透明化、数字化、信息化,为客户真正构建起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与此同时,远景能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当今中国新型科技公司拥有的惊人能量。
相关阅读: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十大春风
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6年05月19日)
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
(一)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
1.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
2.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3.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4.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5.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6.发展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培育海洋经济和空间经济。
7.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8.发展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应对重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挑战。
9.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
10.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二)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
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
1.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
2.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3.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三)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1.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2.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
3.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
(四)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1.健全宏观统筹机制。
2.开展军民协同创新。
3.推进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
4.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五)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
1.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
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3.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
4.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
5.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六)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
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面向2020年,继续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油气田、核电站、水污染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
面向2030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6年3月25日)
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推动先进民用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积极引导国防科技成果加速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知识成果、设备设施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促进人才、资本等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国防科技创新服务,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6年2月26日)
一、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
(一)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应当采取措施,优先向中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技术供给。
(二)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和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通过本单位负责技术转移工作的机构或者委托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三)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方式确定价格。协议定价的,科技成果持有单位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公示时间不少于15日。单位应当明确并公开异议处理程序和办法。
(四)国家鼓励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方式投资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国务院财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技术入股形成的国有股在企业上市时豁免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转持的有关政策。
(五)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按照规定格式,于每年3月30日前向其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上一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年度报告,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4月30日前将各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报送至科技、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六)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制定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时,要按照规定充分听取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意见,并在本单位公开相关制度。
(七)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征得单位同意,可以兼职到企业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在原则上不超过3年时间内保留人事关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制度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兼职、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期间和期满后的权利和义务。离岗创业期间,科技人员所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原则上不得中止,确需中止的应当按照有关管理办法办理手续。
三、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
(十一)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以及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在对单位进行绩效考评时应当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十二)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人员的支持力度。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以及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根据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情况等,对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予以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单位予以支持的参考依据之一。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制定激励制度,对业绩突出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给予奖励。
(十三)做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向全国推广工作,落实好现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积极研究探索支持单位和个人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
(十四)国务院相关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规定,研究制定符合所管理行业、领域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科技成果转化,行业主管部门要完善管理制度,激励与规范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对涉密科技成果,相关单位应当根据情况及时做好解密、降密工作。
(十五)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协同配合,优化政策环境,开展监测评估,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十六)《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同时废止。此前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本规定执行。
四、优化学术环境
(2015年12月29日)
优化科研管理环境,落实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和公共政策保障功能,尊重科技工作者科研创新的主体地位,不以行政决策代替学术决策。优化科研管理流程,避免让科技工作者陷入各类不必要的检查论证评估等事务中,确保科技工作者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上。改革科研院所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运行机制,消除科研院所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扁平化管理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人尽其才、繁荣学术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在国家政策制度框架下,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立项、人财物管理、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国际科技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推广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赋予创新型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打破科技工作者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采用更加开放的用人制度,自主决定聘用流动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推动科研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放宽对学术性会议规模、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为科技工作者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政策保障和往返便利。
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减少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改变科技资源配置竞争性项目过多的局面,对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地以稳定支持为主,鼓励其围绕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目标开展持续稳定的研究。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在促进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中的平台作用,推动跨团队、跨机构、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推动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克服科研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和孤岛现象。率先在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地开展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管理制度,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以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对以国家使命为导向的科研基地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体系,拓宽科技社团、企业和公众参与评价的渠道,切实避免评价过多过繁、评价指标重数量轻质量和“一刀切”的现象。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015年12月22日)
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推 动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上限, 针对情节严重的恶意侵权行为实施惩罚性赔偿并由侵权人承担实际发生的合理开支。进一步推进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 加强海关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加大国际展会、电子商务等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开展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境外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外合 作,推动我国成为知识产权国际纠纷的重要解决地,构建更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依 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重点打击链条式、产业化知识产权犯罪网络。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涉嫌犯罪案件移交工作力度。 完善涉外知识产权执法机制,加强刑事执法国际合作,加大涉外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侦办力度。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间打击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司法协助,加大 案情通报和情报信息交换力度。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预警防范机制。将 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情况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推动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中的商业秘密保护。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调查。建立收集假冒产品来源地相关信息的工作机制,发布年度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报告。加强大型专业化市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发挥行业组织在知 识产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预警防范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援助力度,构建公平竞争、公平监管的创新创业和营商环境。
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植物新品种、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和国防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制度。适时做好地理标志立法工作。研究完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 实用艺术品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加强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知识 产权保护政策。
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制度,制定相关反垄断执法指南。完善知识产权反垄断监管机制,依法查处滥用知识产权排除和限制竞争等垄断行为。完善标准必要专利的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政策和停止侵权适用规则。
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015年11月5日)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合理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推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健全科研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保护创新、宽容失败,大力激发创新活力。
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6月11日)
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加快第三方专业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创业服务。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下与线上相结合,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与成本。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加快创业创新资源整合,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丰富创业平台形式和内容。
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不断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基金规模,做大直接融资平台,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向创业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融资体系、监管和预警体系,加快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逐步建立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发展联合投资等新模式,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创业投资立法,完善促进天使投资的政策法规。促进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协同联动。推进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鼓励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丰富创业平台形式和内容。支持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定期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挑战大赛等赛事。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创业平台、投资并购小微企业等,支持企业内外部创业者创业,增强企业创业创新活力。为创业失败者再创业建立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机制,不断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加快建立创业企业、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加强监测和分析。
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向社会开放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鼓励依托三维(3D)打印、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开展面向创业者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创建特色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快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项目实施、信息交互和标准化协调机制,促进军民创新资源融合。
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规则。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支持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为科技人员和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15年1月12日)
在对我国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实施和管理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国家战略需求、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和科技创新规律,《改革方案》提出优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增强源头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加大资助力度,向国家重点研究领域输送创新知识和人才团队;加强基金与其他类科技计划的有效对接。
二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产业化目标,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改革创新组织推进机制和管理模式,突出重大战略产品和产业化目标,控制专项数量,与其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强分工与衔接,避免重复投入。
三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将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共同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农业部、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形成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四是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按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需求,对发改委、财政部管理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科技部管理的政策引导类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共同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支持科技创新的部分,以及其他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基金)进行分类整合。
五是基地和人才专项。对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发改委管理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合理归并,进一步优化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加强相关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和相互衔接。在此基础上调整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基地和人才是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相关专项要支持科研基地建设和创新人才、优秀团队的科研活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九、加强智库建设
2015年1月20日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科研院所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咨询建议,开展科学评估,进行预测预判,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在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使其成为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高端科技智库。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兴办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智库,重点面向行业产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方向、产业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
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成部分。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由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智库的若干意见,确保社会智库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咨询服务市场,完善社会智库产品供给机制。探索社会智库参与决策咨询服务的有效途径,营造有利于社会智库发展的良好环境。
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加强智库建设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支持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科协、中央重点新闻媒体、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军队系统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及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
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2014年10月28日)
技术转移服务。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创业孵化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
科技咨询服务。
科技金融服务。
科学技术普及服务。
综合科技服务。
(本文由远望智库整理,转载请注明出自战略前沿技术公众号,微信号:tech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