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上帝最近可能老是读错字,他的辞世是语林啄木鸟之觞
潺潺春雨,心香百缕,2020年4月号的《咬文嚼字》已然付梓,即将飘至案头,但刚满25岁的它却告别了自己的创始人。
4月3日出版的沪上《文汇报》《新民晚报》确认消息:著名出版人、语言学家郝铭鉴溘然长逝,享年76岁。永远离开了他视若生命的咬嚼志业。而其代表作即是驰誉神州的刊林IP《咬文嚼字》,他和这本杂志被人推誉为“语言清道夫”和“语林啄木鸟”。
图据公众号@咬文嚼字
对于播音专业而言,没有一本专业期刊是不少学人的嗟叹。有人称之为精神原乡失根,没有专业母体。但我们的专业母体却可以从《咬文嚼字》这类语言类刊物中找到历史基因。
一人以扛鼎之力创办独一家的《咬文嚼字》,犹如张颂先生对于中国播音学的集大成贡献,郝铭鉴先生兴许各位所知甚少,但他一路文化苦旅的“咬刊”修桥铺路、嘉惠艺林,其功大矣。
凡是文化处,皆有咬嚼刊。播播菌所在的媒体和供稿的播音中国,从校对、采编到业务领导均是该刊的铁粉读者。这本刊物更是遍布全国各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内部资料室、书刊市场、报刊社、广电媒体等处。
有人误以为《咬文嚼字》就是一份月度勘误表,专事找茬儿之功。但该刊之于语言文字、地情文史、海错物语、自然百科无所不有。常置怀中,学问自然增长。一位播音生在播播菌的推荐下,阅读该刊一年半载,顿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对于自己高考首选历史科,艺考中传初试的文史哲来说,是本非常有料的课外拓展读物。除了每月的单行本跟读,前不久还买来年度合订本作为检索。
有人误以为《咬文嚼字》所刊篇什不过屠龙之技。殊不知,北大中文系教授等学人长年累月都在为这本32开、64页的小刊撰文赋能。这类大学者著小文、大家写给大家亦是“咬刊”的办刊路径,借由这种深浅有度、清浅简妙的撰述,体味字词的深密,道破个中三昧。
《追踪荧屏》《锁定名人》《一针见血》《时尚词苑》《文章病院》《语言哲思》《网言网语》《社交新风》《东语西渐》《向你挑战》《雾里看花》……这些洋洋大观、精巧别致的专栏,无不是围绕语言传播来做考订文章。2020年3月刊《编校信箱》载文《为何“指手画脚”用“画”,“出谋划策”用“划”》即是该刊创始人、名誉主编郝铭鉴抱病期间写下的最后遗作。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老师曾在《中国广播报》“听读互动”版常年开栏“咬文嚼字”,对于各地听众、听评员反馈的央广各频率主播读音问题,开方问诊。现如今不少有声语言公号,亦有“咬文嚼字”专栏上线。这些敬畏祖国语言文字,力推汉语风骨的走心之举,是专业人理应追求的品质。
4月2号,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国家语委审音委员会秘书长姚喜双教授为河北大学播音学子开展“云讲座”,开场伊始他就提及,各位学子可以注意出现的“抗疫”语料分析,如白岩松《新闻1+1》中的话轮语篇、媒体上新近的新词、热词及语言现象,以及各地地名读音的考索。而这些话题无不是《咬文嚼字》深思不倦的内容图谱。
郝铭鉴先生主力领创的《咬文嚼字》对于我们最大教益无疑是珍视语言,爱惜文字。特别是有声语言传播者,无论是专业教员、在校学子,抑或视听媒体播音员主持人,要有垂范楷模之责。如若轻视甚至无视语言吐字,那即是形象的缺损和根脉的旁落。
十年前,高晓松在凤凰网受访时就曾数落一通媒体时弊,“粗鄙无文,这是媒体通病,你只要夸一个人就是‘力挺’,你只要说一个人就是‘炮轰’,基本上没别的词,词汇之匮乏,语言之粗鄙无文。”观照“挑刺”“捉错”的《咬文嚼字》及其创始人的苦心勤力,我们应该反躬自问,有声语言传播不可不慎,在字雨词风中不能赤膊上阵。想必这才是对于郝铭鉴先生代表的咬文嚼字精神最好的追思和践行。
作者:杨竣博 ©️播音中国版权所有(图片除外)转载请授权
文章转载、专业咨询、招聘发布、投稿(有偿)、加微信交流群请添加微信:cnby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