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谈回族武术中的信仰体现

2016-10-27 编辑盈盈 丝绸之路波斯语

为武之道,以德为本。从古到今,中国武术各门派都强调武德教育。回族由于受到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双重影响。对练武者的品德要求更高。 


图片为当代德高望重(临夏)武术前辈——陈玉清师傅


1, 门规中的武德教育

回族拳师在教学中,以武德作为授徒的根本原则和门规。入门学艺,先学门规。

如八极拳的武德要求来源于伊斯兰和儒家思想。伊斯兰强调公平正义,止恶扬善;儒学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极拳门规明确规定:“不可恃血气之勇欺压乡里;不可贪图小利害及同胞;不可自恃武勇罹杀身之祸;不可呈自身之刚,强灭他人之志;不可因比试之胜负引类呼朋,以致同室抄戈;入门拜师须父兄亲领,并行拜师之礼,为师授徒须先教以仁义,再教以忠勇;凡同谱之人倘有不法之徒或欺师灭祖,或为匪作恶者,一经查明,先去其谱名,然后群起而攻之…….” 这些道德要求,代代相传,成为八极门人的严守的门规,造就了很多德艺双馨的武术家。 

再如沧州回族六合拳门规“十不传”:德行不端者不传;不孝父母者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轻露者不传;无志者不传;喜财者不传;狂妄者不传;私心重者不传;无恒心者不传。

查拳大师吴英(1852-1911)对徒弟有十项规定:“保国安民,抑强扶弱,就世济人,锄恶除奸,保助孤寡,仗义疏财,见义勇为,共旺门第,舍身救难,传授贤徒。”  

心意六合拳第三代宗师马梅虎(1805-1924)曾在故乡洛阳的清真寺兴办武学,选拔回民优秀子弟收为门人。为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武德,他规定了明确的传拳规则:第一,宁可失传,也不乱传。规定“四不传”:忤逆不孝者不传、贪财如命者不传、逞能欺人者不传、恋酒好色者不传;第二,师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第三,无事不找事,有事先避事,遇事不怕事;第四,不求千式有,但求一招精;第五,功成艺就,绝不允许在街头卖艺求钱。这些拳规深受回族群众赞誉。

以上这些门规强调仁爱、忠诚、谦虚、扶危济困,无不突出了一个“德”字。门规的严格执行,无疑对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回族武师身体力行的武德教育。

许多回族武师都具有侠肝义胆的美德。比如清末著名的侠客人称“大刀王五”的王正谊,他一生慷慨仗义,以扶危济困著称,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被河北各地侠士奉为领袖。八极拳第五代掌门吴会清(1869-1958)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不满清政府地方巡监署对其家乡沧州孟村百姓的盘剥,率领弟子们砸毁巡监署,赶跑巡监官,迫使清政府撤销了设立于孟村157年的巡检衙门。其子第六代掌门吴秀峰(1908-1976)在抗日战争期间只身混入日寇运送中国工人的军车,救出一车中国同胞。

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汉族上升到伦理层面,回族上升到信仰层面。师父和徒弟的约定,师父教授徒弟,徒弟有义务对师父养老送终,被认为是amanah(宗教信托).

 

3,伊斯兰教的影响

 

回族武术的武术种类很多,但不管是什么拳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每一种拳法里,都蕴含着独具伊斯兰特色的宗教功修和生活习惯,比如接“杜阿”(祈祷)动作以及洗小净的动作等。

据七式拳宗师尔萨·马炳君介绍,七式拳拳谱(Seven Postures Boxing Chronicles)开篇提到:“七式拳,圣人(saint)传,不带大净(Ghusl)不能练;五功拜,不能断,认主独一(Tawheed)辈辈传。”要求弟子们首先保持伊斯兰信仰,并履行拜功。七式拳的发源地河南开封朱仙镇清真寺伊玛目萨利赫(Salih)·刘学强说,以前,七式拳的弟子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完成了对七式拳的学习之后,其师要送其汤瓶壶一把,古兰经一本,宝剑一把,伊斯兰教礼服(Qmees)一件,拜毯(Sajad)一张,以鼓励弟子终生实践伊斯兰。




原创声明:文章由达吾德·马锦丹先生整理并授权回回人发布,原题目为《回族武术的道德和信仰要求》




推荐其他阅读文章

独特的回族拳械套路都包括哪些?(纯干货)

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武术器械都有哪些?(纯干货)

西部棍术培训基地挂牌仪式在临夏隆重举行(组图)

奉天回回拳师刘宝瑞先生,大家还记得吗?

回回医药传入中国的历史

回族姑娘和十字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