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游学,大义何在?——记四海孔子书院夏令营孔庙游学
孔庙遊学,大义何在?
记四海孔子书院夏令营孔庙游学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庙,又称文庙,可以说是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在中国古代,中原文化所教化之处,皆有孔庙。乃至于除了中国之外,在日本韩国越南都有众多孔庙。甚至在东南亚等地虽无科举制度,亦无儒家文化大环境,却也有孔庙,比如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孔庙便是一例。
(越南孔庙)
孔庙为何如此神圣?为何可以广泛存在于中华文化波及之处呢?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了。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甚至在孔子之前,中国就广泛地在全国各地建立学校,培养老师,教化万民了。
《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又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把教育放在了“建国君民”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之下,中国教育制度非常发达。小到家族邻里,大到州县,都建立起各级学校,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并在一定年龄考入国家最高学府。
太学与国子监,傻傻分不清楚
这个最高学府,便是太学,又称国子监。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地址就在都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那么,北京的太学则始建于元代,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截止2017年已有711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为何太学又称国子监呢?
“监”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
在我国,国子学、国子监历史悠久。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二者同设。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这是国子学由高等学府变成教育管理机关的标志。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更加突出了国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也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明、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国子,是“公卿大夫之子弟”吗?
国子是些什么人呢?
《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
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那么,能在国子监读书学习的人,如果不是全国最优秀的人才,那便是在达官贵人的孩子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齐聚太学,在老师的监督和教导之下,刻苦学习,希望最终考出好成绩,被分派个好差事。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大文豪韩愈便在太学做过老师。当年他是因为力谏皇帝而被贬官,到国子监教书。这位大文豪很是郁闷,有一天在全校师生晨读的时候,召集学生们演讲劝学,其中很有名的一句话便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的话并非简单的训斥和牢骚,乃是有深厚的背景的。在太学读书,可不是像今天大学生那么轻松快乐的。犯了错,老师有权把你关禁闭在“绳愆堂”面壁思过,当然少不了挨板子、跪下体罚什么的。
辟雍:外圆内方的秘密
学生们个个都是人才,可谓之天下人才入太学,这也是皇帝所喜欢的。在清代,皇帝甚至会莅临太学考察教学进步和师生治学情况。其中在北京国子监入了太学门,过了琉璃牌坊有一个很奇特的大殿,叫“辟雍”,便是皇帝驾临为师生讲话的地方。这个地方始建于清代,但是其历史可谓久远。据说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从中看出,辟雍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今天,学生们有幸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环形的水池围着方形的大殿,既新奇,又向往,纷纷前去观察个究竟。
说道辟雍为何是“外圆内方”,这个也是很有来头的。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是“时间与空间”的合二为一的概念。时间如太极,天时环周不休、四季轮转,所以外围之水为圆;空间上无穷无尽,地利有上下四方之分,所以内部大殿为方。把这个概念形而下之化,便是方形与圆形,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除了辟雍,我们还能发现古代的铜钱,也是内方外圆的。为何要内方外圆呢?在我看来啊,这也是很有哲理的。方代表着原则、正直,园代表着通融、温润。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一定要是内心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外在的接人待物处事,也要通融有礼,正所谓“智欲圆而行欲方”。
辟雍并不是与国子监同期落成的,那么在辟雍建成之前,清代皇帝在哪里讲学呢?我们带着夏令营的学生继续向里深入,发现有一个大殿叫做“彝伦堂”,据说皇帝曾在此处讲学。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四海孔子书院同园的论语堂和中和山庄的明伦堂。
左庙右学,1+1>2的设计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彰显着这个国家最高学府的至尊地位。每次科举考试的最后冲刺成功的人在这里汇聚,成为国之精英,继续深造,等待国家的召唤,时刻准备献身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教化而鞠躬尽瘁。如此神圣之地当然少不了为读书人建造一个精神家园,如神殿一般的“孔庙”。
早在孔子之前的时代,中国周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师重教传统。
在《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可见,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在送孩子入学,第一件事便是祭拜先师立志为学了。所以,在学校里必然会有像庙堂一样的礼拜场所,供奉着先师的排位,记录着先师的事迹,以让师生祭拜缅怀,三省自身,这就是古代庙学不分的传统。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释奠礼逐渐演变为祭祀孔子和儒门贤哲的盛大典礼,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当然也传承了“左庙右学”的传统。全国的士子们来到太学,必然是要怀着虔敬之心礼拜至圣先师的。
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和万民百姓所敬仰,是所有读书人心目中倾慕和学习的榜样。四海孔子书院每年来到孔庙游学,第一件事便是集合在大成殿前,向着供奉着先师排位的大殿行礼恭拜。然后很有秩序地徐徐进入到殿内瞻仰古圣先贤,立志像他们那样为学、弘道。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
来到孔庙这个神圣的地方,对孔子行礼恭拜,也许孩子们还不是太懂这其中蕴含的意义,但是我们希望每一次带他们来到这里,都能种下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等待未来在他心中深根发芽。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在最后观瞻“十三经刻石”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突然问道:“老师,为何他们要在这石碑上刻上密密麻麻的字?”,老师答道:“好孩子,你观察的很细致。我们古代虽然有造纸术,有印刷术,但是,有两种方法可以更能让经典传世不朽。你们知道是什么方法吗?”同学答道:“老师我知道,就像这样,把字刻在石碑上,刮风下雨,哪怕遇上火灾、战乱,它都能被保存地很好。”老师是说:“是的。有很多很有价值文字,人们往往会刻在石碑上,让后人铭记。但是,老师先告诉你们另一个可以让经典不朽的方法,那就是怀着虔敬之心,学习经典,实践经典,让圣人的教诲印在你的心里。”
我听完老师的讲解,顿生钦佩之心,无意中隐约看到两行字,仔细辨认是《礼记·文王世子》中的两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孔庙游学,正是要孩子们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慎终追远,在他们纯真的内心,种下“道德”两个字。
是为记。
四海孔子书院欢迎您!
《四海孔子书院记》
系列选登,分为卷首语、十个章节和结语。
往期回顾:
(四海孔子书院同园)
访学、招生、招聘咨询电话
冯老师:17710966551(微信同步)
王老师19920037450
童子部招生连接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
白家疃村四海孔子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