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皮炎”知多少
想了解更多面部健康知识
请点击结尾处文章链接
面部出现红斑、脱屑,有时还有敏感、瘙痒、发烫,不同情况原因不同,有些是外界因素,有些是内脏疾病的表现,到底你的“面部皮炎”是什么原因?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
首先要提高警惕
不要把下面这些当成普通的“面部皮炎”
蝶形红斑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典型表现,
有“摧花蝴蝶”之称
眼睑水肿性红斑
皮肌炎的特征性表现,有些伴有内脏癌
痤疮样皮损
反常的“青春痘”,要小心“艾滋病”
难辩认癣
真菌感染引起,因为不典型,长期被误诊
面癣
由真菌感染引起,不是酒渣鼻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下睑缘附近成串的丘疹,有特征性。不是“青春痘”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面部皮炎”
玫瑰痤疮
又称 “酒渣鼻”,以面部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
1、症状:
对称分布于面部,有些没有鼻部受累,以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为主要表现,可有眼部不适。分为红斑期、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
2、特点:
严重程度不同,表现也不同,但一般都有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早期很容易被误认为“皮肤敏感”或“过敏”。
3、病因:
日晒、辛辣食物、饮酒、冷热刺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内分泌功能障碍等,长期外用含皮质激素的软膏或护肤品等也是重要的诱因。毛囊虫和幽门螺杆菌不是主要原因。
4、鉴别:
需要与痤疮、脂溢性皮炎、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毛囊虫皮炎鉴别。
可点击以下链接,全面了解:
面部脂溢性皮炎
为慢性复发性皮炎,一般不影响健康,少数与HIV感染有关。
1、症状:
表现为油腻性红斑,表面可有黄色结痂。面部脂溢性皮炎可累及前额、鼻唇沟、面颊、眉部及眉间等皮脂溢出部位。可以不痛不痒,也可有轻度瘙痒。
2、特点:
没有潮红,无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鼻唇沟受累是特点。
3、病因:
目前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马拉色菌(糠秕孢子菌)密切相关。
4、鉴别:
需要与寻常痤疮和玫瑰痤疮鉴别,但这三种疾病有时可同时发生。
可点击以下链接,全面了解:
口周皮炎和眼周皮炎
是发生在口周或眼周的炎症性皮肤病。可能是玫瑰痤疮特殊类型。
1、症状:
表现为分散的1-2mm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基底红,可融合成片。
2、特点:
多数为青年女性,皮损与唇红缘之间有围绕约5mm宽的正常皮肤。
3、病因:
可能与使用含氟的糖皮质激素或牙膏、毛囊虫有关。
4、鉴别:
需要与脂溢性皮炎、寻常痤疮等鉴别。
季节性面部皮炎
为一种好发于春季、由花粉等引起的皮炎。多见于女性。
1、症状:
颜面和颈部轻度红斑、丘疹、肿胀,伴瘙痒,严重的可出现渗液,后期可皮肤轻度肥厚,有脱屑。
2、特点:
春季好发,每年反复发生,轻者过了春季可自行消退。有些人伴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
3、病因:
空气中的花粉。可查过敏原明确。
4、鉴别:
需要与化妆品皮炎及日光性皮炎鉴别。
可点击以下链接,全面了解:
日光性皮炎
是一种常见的对日光中紫外线过敏的疾病,好发于春季和夏初。
1、症状:
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长期发作可皮肤肥厚。自觉瘙痒。
2、特点:
主要分布于面、颈及手背等暴露部位,一般日晒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
3、病因:
日光中的紫外线。可做光敏试验或光斑贴试验明确。
4、鉴别:
注意与接触性皮炎和红斑狼疮鉴别。
化妆品皮炎
是指由化妆品刺激或过敏引起的皮肤病。
1、症状:
出现红斑、丘疹,严重者出现水疱、渗液。自觉瘙痒。
2、特点:
常见于面部使用化妆品的部位。停用后缓解,再次使用复发。
3、病因:
对化妆品中的一些成分过敏,如肉桂醛、苯甲醇、熏衣草油、依兰油、颜料、香精等。必要时可以做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
4、鉴别:
根据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可与其他过敏性皮炎区别。
激素依赖性皮炎
常由不恰当长期外用激素引起,因为症状类似吸毒成瘾,停用后皮炎反复加重,又称为激素成瘾性皮炎、激素戒断皮炎。
1、症状:
皮肤出现明显鲜红色斑,表面光滑、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干燥、脱屑等。遇热症状加重。
2、特点:
最常见于面部,多数有刺痛、烧灼和瘙痒感。
3、病因:
长期反复外用激素≥1月。特别小心:有些不正规的面膜或护肤品中含有激素,这些产品的特点就是短期内效果奇好。
4、鉴别:
需要和口周皮炎、激素过敏及原发皮肤病停药后复发鉴别。
总之,很多皮肤病都可以有面部表现,有些还是内脏疾病的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原因不同,治疗不同。出现皮肤问题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首先明确诊断,再针对性规范治疗。
想了解更多面部健康知识
请点击下方链接
👇👇👇
央视又曝光!网购面膜可能买到皮肤鸦片!快看看你的面膜安不安全
作者:杨希川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在原创保护已选择“允许转载”,
欢迎转载!但不支持修改!
如需加“白名单”,请在评论中留言!
brief introduction
杨希川,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疑难少见病研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毛发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皮肤性病学专委会委员等,为《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实用皮肤病杂志》及《皮肤病与性病》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9部,以第一和通信作者发表论文74篇,其中SCI收录15篇。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更多科普请关注
↓ ↓ ↓
微信公众号:皮肤科杨希川教授
新浪微博:@杨希川教授-皮肤科医生
关于咨询看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