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找个媳妇吧”——扶贫须“真扶贫““扶真贫”
点击“中国财政”蓝字关注我们
解读财政大事 ★ 关注社会民生
要改进工作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奖补、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导 语
扶贫说到底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经过劳动持续增产增收,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摆脱贫困。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也涌现出一些问题。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帮助困难群众增产增收首先要从扶志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入手,为他们打气壮胆,给他们指点迷津,千方百计破解各种思想上的困惑,培养贫困群众向贫困“叫板”的勇气,主动摒弃“等靠要”思想,激活他们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济南市章丘区一位副区长看望贫困户,送上一个红艳艳的大礼包,然后问他:还有什么困难。老汉直截了当的说:“给我找个媳妇吧!”区长笑了,说:“这个比较困难。”现场一阵笑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温馨的尴尬呢?扶贫攻坚是改善民生的好事,无形中吊高了一些人的胃口,把政府都“逼”成了“困难政府”,无法满足群众的要求。过去,政府逢年过节看望贫困户,一般送点米面油、衣服、棉被之类东西,或给两百块钱。贫困户都倍感温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户的生活底线相应拉高。如今,领导看望贫困户,再送米面油,贫困户已经瞧不上了。三五百元,也拿不出手了。
人对物质的追求,和官职一样,上去了就下不来。一旦下来,前功尽弃。不念叨前面的好,只抱怨后面的坏。一些贫困户物质匮乏,但大脑沟回丝毫不匮乏。他们对物质的生理反应,和富人一样灵敏,甚至“过敏”。
有个贫困户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耳朵好用,脑子好使。最初,有领导看望,出于同情,会自掏腰包给他两百块,当作油盐钱,表示一点心意。这位老兄尝到了甜头,后来又有领导来看望,他死死拉着领导的手:“县长这么忙,跑这么远来看我,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党的好政策。上次书记来看望,非要给我钱,我不要,最后硬塞给几百块,真不知怎么感谢。”
县长听着,刚开始很受用,一边微笑一边频频点头:我们的群众觉悟还是很高滴,还是懂的感恩滴,还是理解政府滴······听到后半截时,笑容僵住了,他明白老汉的意思。可是,一摸口袋,空空如也。
县长左右一看,办公室主任倒很机灵,悄悄递上5张。县长顺势接过来,塞到老汉手里:“老人家,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买点东西补补身子。”
贫困户把钱往外推:“县长,您能来我家,就是我们天大的福气,这钱不能要,不能要······”
县长说:“老人家,别客气,也不多,就收下吧!”老汉再次紧紧握住县长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有一位贫困户则不同了,电视台要来采访,扶贫工作队送上油、米、面,这位贫困户见没有人给钱,心生怨恨,面对镜头只一个劲地说:“感谢油!感谢米!感谢面!”那场面大刹风景,电视台录制人员和扶贫工作队一脸无奈。
还有一位贫困户临咽气,还把扶贫工作队和光棍儿子叫到床前再三叮嘱:“一定要守护住贫困户和低保户这两个硬指标,有这两样东西,一辈子就不愁吃不愁喝了!”儿子连连点头称是,在场工作队员脸上个个死灰一片。
有的贫困户还把扶贫工作队当成了“摇钱树”和“榨油机”,表格上签个名字还得送个礼品,否则不签。更有甚者,有的贫困户还给工作队员打电话,要求帮扶人员帮助种玉米,割油菜,其理由则是:我男人打工去了,家里没劳力。
实质上,一些农村的扶贫工作模式仍停留在“表格扶贫”、“数字扶贫”和“股份扶贫”上,与其真正意义上的扶贫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而现在部分人讲权利不讲义务,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唯利是图,歪风邪气蔓延。个别贫困户甚至成了“特权户”,政府就是保姆,驻村干部一年到头伺候着,春天送化肥,夏天送农药,平时油、米、面,逢年过节送红包。尽管如此,有的贫困户仍不领情,总觉得给的太少了。不在领导面前递个好话都是好的,逮着机会还给你上点眼药膏。
有的贫困户成了“地主”,承包地流转给企业,自己不干活,每年收租金。
有的贫困户既不种地,也不打工,开着小汽车,吃喝玩乐,消遥自在。
于是,贫困户的优先政策,也造就了一批怪胎,有个孩子写作文时,表达了雄心壮志:我长大了也要当贫困户。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古今中外,迄今从来没有完全消灭。实际上,政府的责任是无限的,而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靠送吃送喝送银子,修路架桥盖房子,送分红、送贷款、送股份。有的是见效了,脱贫了。有的却起了反作用,一些贫困户越养越懒,越宠越刁。还有的胃口吊高,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越来越难满足。由此出现一种怪象:越是既得利益者,对社会意见越大,说怪话的越多。
悲催的是,政府成了无限责任政府,花钱很多,效果有限。笔者认为对那些老弱病残,弱智低能,可以通过社保、医保解决。对于那些四肢健全、年轻力壮、脑子发达的所谓“贫困户”,政府应果断拆桥断奶。遗憾的是,有些地方格式化和程序化的扶贫,难坏了基层干部,惯坏了一些贫困户。
来源:公务员早起读时政
责任编辑:李烝
值班编辑:刘慧娴 李烝
版式设计:陆花
理念:权威 客观 前瞻
推送内容:宣传财政政策,报道财政改革,传播财经知识,弘扬财政文化
▶ 欢迎转发并给我们留言。
大家都在看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