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县市top5”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经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E20水网固废网 Author 王馨
2021年的百强县名单已于年初公布,多年来,昆山、江阴、常熟稳居百强县前五之列,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佼佼者。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三地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的表现,也十分亮眼。江苏省从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村改水攻坚工程,在2018年底,江苏全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其中,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一体化建设起步较早。苏南各地依靠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在江阴、常熟、昆山等地积极因地制宜的探索出多种建设农村供水及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并各具特色。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王馨
随着国家对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提升农村安全供水能力的重要途径被普遍推广。在2019至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三年强调“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给出明确的定义,E20供水研究中心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报告(2020版)》中强调,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质不仅在于供水系统必须存在物理上的连接(比如同一个水源、供水管网联通、同一个水厂),更在于乡村居民能享受到和城市用户同样标准的自来水、同样标准的供水服务。
我国国情、水情复杂,区域差异性大,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依然面临如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成本高与资金紧缺等等诸多普遍性的难题。“各省份的供水普及率差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农村供水的现状。如何更好地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做好农村供水,成为需要行业共同思考的话题。
多年来,我国多个省市陆续加大投入,开展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探索,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与做法。其中也不乏很多成功的探索实践经验。比如江苏省,江苏从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村改水攻坚工程,在2018年底,江苏全省在全范围率先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其中,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一体化建设起步较早,地方水司积极政府协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早在2001年,江阴成为全国首个“镇镇通上长江自来水”的县级市,2009年全市实现到户水价统一;常熟也早在2002年底形成了市镇联网、镇镇联网、镇村联网、村村联网的供水新格局;昆山在2016年新设区镇供水有限公司,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全面接管属地各项供水业务,使全市供水服务真正实现了一张网,一盘棋。目前,江苏的农村供水规模化人口比例最高,所占比例达到99.4%,苏南城乡供水一体化探索出的系列“苏南模式”,对行业起到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的太湖平原,北临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靠太湖与浙江、安徽为邻,东接上海,西抵镇江、南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苏南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江苏乃至全国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区域之一。
苏南地区虽然水系发达,但适合饮用水的水资源有限,上个世纪末,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污水超标排放,城镇附近大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已经失去水源功能,属于“水质型”缺水的地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南地区陆续建立起不少镇村水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饮水难的矛盾,保障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但随着经济人口的迅速发展,镇村小型水厂水源条件缺乏保障、设施简陋、管理落后等问题逐步显现,居民用水水质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为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和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苏州基于自身工业发达、城镇密集、地形平坦等特点,尝试优化配置水源,整合水源和设施布局,首先在苏南地区等打破行政区划,推行供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苏南各地依靠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在江阴、常熟、昆山等地积极因地制宜的探索出多种建设农村供水及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并各具特色。
江阴模式:市、县、镇共同入股,损益共摊
江阴的供水事业始于六零年代,1966年,东门水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1977年,东门水厂开始改取长江水,城区人民开始饮上了清甜的优质长江水。1988年,江阴自来水厂更名为江阴市自来水公司。为缓解日益增长的供需矛盾,江阴市自来水公司陆续实施乡镇供水工程,开始向城市周边乡镇供水。
1990年,江阴南闸、西郊两镇成功饮用上长江自来水;随后青阳、月城、桐歧、峭歧4个乡镇实现了供水。
九零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江阴东部地区集中了江阴一批发展迅速、规模庞大、技术先进、闻名全国的乡镇企业,为了满足经济与人民生活需求的发展,1992年,江阴市自来水公司根据江阴临江优势,提出建设苏南“区域供水”项目的初步设想。
江阴的区域供水模式,主要采用“市建水厂、镇建管网、市供水到镇、镇转供到村”的转供水模式,即由江阴自来水公司负责制水、售水至供水有限责任公司,镇水厂再以趸售价向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买水后,转售给乡镇用水户。
其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由受益镇政府共同出资组建,有利于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江阴市自来水公司以技术入股,委派相关人才任经理、总会计师、技术人员等,负责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技术的进步。2001年,江阴成为全国首个“镇镇通上长江自来水”的县级市。
2003年7月,江苏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11年成功在A股正式挂牌上市,股票简称“江南水务”。上市以后,江南水务继续通过资本运作,对乡镇水厂进行管网资产收购和人员接收。并以“一户一表”为导向,大力进行农村管网及一户一表改造,供水保障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管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力的保障了城乡居民的供水安全,提升居民的用水品质。
在中国水网2017年发布的中国100个城市供水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江阴市以多项供水指标满意度高分,保持着全国领先的位置。目前,江南水务供水服务人口超过200万,江苏省江阴市的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多年保持100%。
常熟模式:乡镇整合模式,注重智慧化推动
常熟市政府在1986年城区建设了日产7.5万立方米的第二自来水厂,各乡镇也相应实施农村改水工作,陆续在常熟30个镇建设了30个小水厂,当时水厂大多采用地下水。
在九零年代,面对日趋严重的用水矛盾,在组织调研基础上,常熟政府果断决策到离城区20多公里的长江边去建自来水厂,1997年,常熟第三自来水厂竣工,常熟城区居民喝上了长江水。此后,常熟用两年时间铺设了140多公里管网,完成了与附近10多个镇水厂的联网供水工程。
局部区域联网供水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受益人口的饮水质量和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效果十分显著。根据全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其它各镇的强烈要求,常熟市将原分数各镇和水利、电力系统的30余个小水厂进行收编,将管网资产无偿划拨给市自来水公司,必要供水设施和经营场所进行有偿转让,所有小水厂改制为常熟市自来水公司下属的营业所,并将原负责人聘为营业所经理,其余人员实行竞争上岗,从事营业所范围内的收费、维修等业务。
至2002年底,常熟市所有镇30个水厂全部实现统一联网供水,形成了市镇联网、镇镇联网、镇村联网、村村联网的供水新格局。
2006年,常熟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改制为常熟中法水务有限公司。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乡镇地区供水服务水平,常熟中法水务全面推进镇营业所的整合。
2009年底,常熟中法水务成立全资子公司常熟中法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乡镇地区自来水抢修、新用户报装、供水管道安装和管网巡查等日常业务管理。同时,通过推进服务标准化、业务流程化和财务统一化等管理措施,完善了乡镇营业所的功能建设,在“同网”的基础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同质、同服务”。
2012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常熟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常熟中法水务积极响应,全面开展了居民住宅二次供水管理工作,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全市住宅小区老泵房改造并接收管理,实现了全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的一体化管理。
近年来,常熟中法水务继续将工作重点放在深化城乡供水服务一体化建设上,对乡镇营业网点进行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公司积极推进供水系统智慧化的建设,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提升供水服务。在2019(第三届)供水高峰论坛上,常熟中法水务具体分享了智慧水务对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和创新(相关链接:二次供水突破与城乡供水一体化创新)。
昆山模式:新设区镇供水有限公司,统一接管
昆山是一个新兴城市。昆山的供水企业在1987年时还是一个日供水能力仅2万立方米,总资产不到200万元的小水厂。通过多年的建设,2003年,昆山全面完成区域组团供水,初步实现城乡同质化供水。
2009年,昆山市启动总规模90万立方米/日的长江引水工程,工程于2011年全面建成通水,构建起昆山“江湖并举、双源供水”的格局。目前,昆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实行饮用水源保护、自来水生产供应一体化运行管理。现有长江、傀儡湖双水源,泾河水厂、第三水厂、第四水厂三座净水厂和周庄、张浦、陆家、南港、花桥、兵希六座增压站,日供水能力150万立方米。
自2016年起,根据昆山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昆山市按照“先易后难、务实推进”的原则,制定了全市水务一体化重组整合方案。
昆山市通过发放调查表、实地走访的形式,对全市11 个属地区镇自来水厂进行了调查摸底,掌握各区镇自来水厂资产、人员、供水量、用户数量、供水管网等情况。考虑到原有区镇供水企业资产产权归属复杂等因素,最终确定按照全市统一的管理模式,由昆山市自来水集团注资300万元新设11家区镇供水有限公司,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全面接管属地各项供水业务,并结合需求合理吸纳属地水厂职工,统一管理。
2017年4月,昆山水务集团与淀山湖镇政府签订《淀山湖镇水务资产重组备忘录》,将淀山湖自来水厂和新苑污水处理公司相关资产移交给昆山水务集团,淀山湖镇成为昆山市首个完成区镇水务资产重组交接的乡镇。到2018年2月,昆山市历时近1年完成了11家区镇水司整合接收。
整合后,昆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从内部管理出发,规范公司内部各项流程。通过全面梳理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事项审批、财务报销、人员管理等方面流程,稳固企业发展根基。实现了统一供水管理技术标准、二次供水改造、统一服务标准等,打造了昆山城乡“同源、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的五同供水新格局。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重视和投入,推进的成效更加显著。除长三角地区外,我国多个省市也已经陆续开展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工作,如2020年7月,河南启动了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试点工程,选择21个县市作为试点;河北省在南水北调受水区结合地下水压采,通过地表水水源置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福建省力度最大,利用地方专项债券,推进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总投资大概为537亿元;宁夏拟以黄河水为主要水源,以泾河水和当地地下水为补充水源,以重点供水工程为依托,前期形成八大供水片区,静态总投资195亿元。
由于我国农村供水和城镇供水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乡村的实际情况差别非常大,因此在供水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难点。如在前期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城市供水企业与乡镇供水企业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在合二为一的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同时要处理体制不同带来的薪酬待遇、社会保险等诸多问题。在2020年举办的“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主题的研讨会上,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处长张汉松曾表示,我国的农村供水建设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的难点,城市和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分属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管理,部门协调难度大。他指出,从目前来看,中央层面的协调机制还比较畅通,省一级就存在困难,而且关键在市县,目前以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县市中,大多数县市由水利部门负责,少部分由城建部门负责,就是把农村供水移交给城建部门。
同时,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投资需求很大。而农村供水规模小、用水量小,水价低,收缴率低,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因此必须采用多种方式,从多个渠道来获得资金。
此外在整合完成之后,长期的运营管理更值得引起行业重视,如何真正实现“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规划管理能力,同时也对当地水务公司的组织建设、运营服务标准化建设等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其核心是规范化的运营管理制度、水质监测、供水服务、水费收缴、设备养护、应急措施等企业化、专业化运营管理,一些走得比较靠前的企业也通过引入智慧化的手段,助力供水管理决策。
E20供水研究中心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报告(2020版)》中对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定义进行了延展和诠释,认为最根本的是“同策”。因此建议各地在颁布新政策时,需协调好现有政策,保障城乡供水处在同样的政策框架之下,拥有同样的远景目标,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打架”。同时应该尽快让城乡供水拥有对等的政策制度体系,是缩短城乡差距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利于从根本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破二元割裂的局面。如果城镇和乡村执行两套不同的政策体系,不同的水质标准,就难以实现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和同等的公共服务。
同时,农村供水经济效益不高,通常市场吸引力不大,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包括价格、补助、补贴、税收等各类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议应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设立长效管理专项资金,用于监管、水源地保护、偏远山区、运行管护补贴和贫困人口的水价补贴,对于提供符合标准和优质服务的运营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逐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国家对农村饮水依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可对农村用水户特别是贫困地区用水户实行农村水价(同农电价格),有条件的地区可推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两部制水价等制度。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作为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未来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7月21-23 日在上海举办的“2021(第六届)供水高峰论坛”上,将重点邀请上述几种模式的水司代表,共话农水改革、城乡供水一体化话题,欢迎更多有探索经验的水司来到现场共同交流学习,期待您的到来!
水价机制改革核心之动态调整、价格联动、成本激励
深化水资源价格改革,689号文有哪些重点新提法?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现状难点与未来建议农村
《城乡供水一体化报告(2020版)》正式发布啦!
近十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农村供水的冷思考和热作为
微信公众号 | E20供水圈层
gongshui2013
LIFE IS LIKE A JOURNEY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