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细说八大样板戏之《白毛女》【附电影和芭蕾舞剧在线视频】

样板戏

《白毛女》



样板戏介绍


 




不少朋友都说,一听样板戏,感情上受不了。人的感情,其实是同他的经历、遭遇联在一起的。比方说十年动乱时期,被折磨的人当然不会对“文革”有什么好印象。但是折磨人的人却未必如此,因为他们正是凭借了这一股风而青云直上的。所以有人对样板戏深恶痛绝;有人对样板戏若有憾焉,其实喜之;有人则恐怕还有点余音绕梁的感情:这本来是“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一点也不奇怪。不过,严格说来,这也不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八大样板戏是指京剧:《海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八个样板戏,都字字珠玑,千锤百炼,不似现在的影视剧那般粗制滥造,单从文学角度讲,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样板戏,有的人深恶痛绝,有的人却非常喜欢,这都不奇怪。这是历史,无法改变,谁的“杰作”无人不知。在那个时代万方多难而样板戏独荣,使它成为“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标准,而且总结出一套“三突出”、“高大全”等等的“理论”,也是叹为观止。


记录历史,留给后人。


《白毛女》






电影海报


 


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两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


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历除夕,杨白劳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初一早上,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黄世仁为斩断喜儿对大春的情丝,夺回王家租地,驱逐王大婶母子,又伺机将喜儿奸污。


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由于长期缺少盐分摄入,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迷信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此时,黄世仁借村人迷信,制造“白毛仙姑”降灾谣言惑众。留乡工作的大春为发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十五之夜,亲往跟踪查探,竟在山洞中与喜儿相逢。


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京剧样板戏《白毛女》经典片段

京剧名家高盛麟版《白毛女》

   

一部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

历经时代变迁

成为百姓心中当之无愧的经典

而这段《窗花舞》,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向上滑动查看

一、样板戏名称的由来


1963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京剧要不要演现代戏的大讨论,1964年在北京举办了京剧现代戏汇演,京剧古装戏彻底停演。为了从文艺舞台走向政治舞台,江青在这段时间里,先是建议根据同名沪剧剧本创作京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即后来的《沙家浜》),继而插手汇演中呈现的优秀剧目的修改,当时她只把这说成是“种实验田”。


1965年3月,北京京剧团在上海演出《红灯记》后,上海某报评论员和当地艺术家先后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之为“样板”。1966年10月,两位上海工人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为“样板戏”。这是以“样板”和“样板戏”指江青主抓的戏剧作品的开端,可见这样的称呼不是出自官方或江青本人。


二、样板戏的词义


样板原指生产或检验产品的模具,后来被引申为“模范”、“榜样”。这一作法在1958年的全国性劳动竞赛中就曾经流行,“样板戏”中的“样板”也是取引申义。但是文革期间从未对样板戏的词义作过宣传,难怪样板戏剧本的执笔作家汪曾祺在得知样板乃模具后认为“样板戏”一词“说不通”。


1966年12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报道首都文艺界文化大革命的文章中,提到了几个戏剧作品和交响音乐《沙家浜》。这些大中型舞台文艺作品应该被统称为“样板作品”,但文中却将它们统称为“样板戏”。这是“样板戏”作为错误统称的开端。


三、实质上是样板戏的作品


样板戏的实质是:由江青主抓,由江青指定的“样板团”创作并首演,是江青的权利工具和政治资本(当然也迎合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是文艺及宣传的重点(即普及样板戏运动的对象)。因此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文革中影响最大的戏剧作品都在其中。只有推出不久的京剧《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津江渡》以及“样板团”欲推出的实际上是地方京剧团创作的《草原兄妹》和《苗岭风雷》等等样板戏剧目才鲜为人知。而被拍成电影的非样板戏剧目的比率很低,尤其是地方京剧团创作演出的更多的京剧剧目几乎都没有被拍摄。


大致按推出的先后顺序说,实质上的样板戏主要有以下作品: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红灯记》、京剧《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京剧《海港》、京剧《奇袭白虎团》、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京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芭蕾舞剧《草原儿女》、芭蕾舞剧《沂蒙颂》和京剧《磐石湾》。其中前五个作品最为优秀。芭蕾舞剧从1969年8月开始去掉“芭蕾”字样单称舞剧。交响音乐也是个错误名称,它其实是交响音乐伴唱或者是京剧曲调的清唱剧(清唱剧属于声乐套曲,并非属于戏剧)。

四、“八个样板戏”


1967年5月1日至6月17日,江青主抓的七个戏剧作品和一个音乐作品(即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六大剧场隆重上演,媒体宣传也大造声势。例如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五次出现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字样随即成为习惯性的宣传用语。此后陆续出现的同类作品却一度没有被宣传为样板戏,可能与“八个样板戏”的概念已约定俗成,以及后来更难统称为“戏”有关,况且样板戏的作用不在于有否名义。所以,1972年6月《龙江颂》剧组曾以非样板戏剧组的口吻发表创作体会说“我们在演出质量方面,和革命样板戏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直到1974年5月和7月,在新华社和江青直接控制的文艺评论写作班子发表的文章里,才有了统称这些戏剧作品和音乐作品为“(新的)革命样板作品”,并将其与“八个样板戏”统称为“革命样板戏”的少量文字。从这时开始文化部举办了几届革命样板影片汇映,相关作品中也有新的样板作品包括音乐作品。但是这类信息并不引人注目。上述因素,使得人们普遍把“样板戏”和“八个样板戏”完全等同起来。


1970年中国有了八亿人口的说法,虽然同时亦有七亿之说。1970年5、6月间,毛主席关于要普及样板戏、要组织群众演出样板戏的指示开始传达下来。在1970年下半年和1971年,业余团体纷纷演出七个剧目。同时,五个被拍成电影(包括黑白的电视屏幕复制片)的剧目也在这时开始放映。这时正处于文艺作品最贫乏的文革中期,更使样板戏泛滥。群众被组织学唱样板戏,广播电台频繁播放七个戏剧和三个音乐等十个样板戏。差不多贯穿于整个文革时期的普及样板戏运动这时达到了最高潮。于是当时便有了“八亿人民八台戏”这一不准确的说法。“八个样板戏”以后的新样板戏剧作品尚未推出,没有赶上运动的最高潮。因此大致说来,比之于后来的样板戏,“八个样板戏”特别有历史色彩。


文革以后,把“八亿人民八个戏”说成整个文革时期的现象,甚至说“八个样板戏是文革期间国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是违背事实的片面说法。


这是当初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

1970年,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逃出牢笼

1970年,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诉苦参军

1970年,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红色娘子军连战士吴清华

1970年,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吴清华与党代表

1970年,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剧照。阿庆嫂智斗

1970年,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剧照。郭建光

1971年,现代京剧《红灯记》剧照。临行喝妈一碗酒

1971年,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剧照。高举红灯

1971年,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剧照。铁梅胜利地奔上柏山,把密电码交给游击队长

钢琴伴唱《红灯记》剧照。雄心壮志冲云天。

钢琴伴唱《红灯记》剧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972年,钢琴伴唱《红灯记》剧照。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样板戏、唱段、音乐
























































样板戏画报、剧照


《 红灯记 》


《 沙家浜 》


《 杜鹃山 》

《 红色娘子军 》

《 白毛女 》

《 海 港 》


《龙江颂》


附八大样板戏剧照:










样板戏年画





照片记忆

电影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电影《白毛女》

上影厂电影《白毛女》

芭蕾舞剧《白毛女》

 

 






电影资源库链接【2021年2月18日更新】电影资源库

感谢酒窝宁宁读书社独家赞助支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