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犀湖明澈,草叶知春
细雨微寒四月至
绿茵葳蕤,飞花启信
浙园芳华已满枝
仲春与暮春之交
自然节气与传统节日
清明节来临
让我们
缅怀逝世同胞,致敬英雄
愿祖国山河无恙
所谓清明
谈及清明,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仅仅距清明不过一至两天,寒食因禁火,禁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之物,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互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四月之初,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机,所以古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至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习俗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疫情当前,为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全国多地推出“云祭扫”服务,其中包括实施限制性祭扫及推行网络祭扫等,进入一个私人专属的虚拟祭扫空间,通过网上祭奠(贡品)、寄语、献花、焚烧等互动,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实现了居家祭祀、居家怀念。倡导文明祭扫,助力疫情防控。
吃清明果
清明果,又名青团、菠菠粿(福州)、清明粑(江西)、清明馍馍(四川),蒿子粑(安徽)、艾果等,外皮绿色,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等种类,形状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是中国南方各省汉族特色食品之一。
以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的清明果,目的是“压时气”,解决历史上东晋后由北方迁徙而来至今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地区移民们水土不服和痢疾的问题。
清明果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也是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及其他南方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蹴鞠
蹴鞠,就是中国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到大自然去欣赏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抒发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今天,全中国一起哀悼
缅怀逝者,致敬英雄
清明追思,家国永念
交大战“疫”:
共克时艰丨西南交大推出战‘疫’师说”专栏
温馨提示:
公开课:
战“疫”公开课 | 感受战“疫”的中国力量!
原创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