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丨纪念茅以升120周年诞辰(第二期)

2016年1月9日是茅以升120周年诞辰纪念日,为了弘扬茅以升精神,西南交通大学联合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共同举办茅以升展览。今天推出第二期《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


同时西南交大将于2016年1月12日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届时将举行茅以升图书馆揭牌仪式、唐臣书院揭牌仪式及茅以升教育思想研讨会。

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
茅以升回国后,把毕生精力投入在我国的桥梁事业上。1933~1937年,他主持建成我国自行完成的第一座现代大桥——钱塘江桥。该桥工程艰巨、设计合理、施工迅速、造价低廉、质量优良。其建成是中国桥梁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也奠定了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的地位。

▲全桥英姿


关于钱塘江桥

1933年3月,茅以升与浙江省建设厅厅长面谈建桥任务。同年8月,到杭州任钱塘江桥工委主任;10月,提出《钱塘江建桥计划书》。随后继续研究,提出并推荐新方案(正桥用16×65.84m双层式简支钢桁梁),因其造价较廉,乃用之于招标。


1934年4月,钱塘江桥工处成立,茅以升任处长,请罗英任总工程师。4月15日印出标书,并登报招标。8月22日开标。11月10日,与下部结构承包商康益协商到11日晨,方才签订合约;11月11日上午,举行开工典礼。

▲钱塘江桥工处成立

▲茅以升与罗英照片

1935年4月6日,钱塘江大桥工程正式开工。为了赶工,对下部结构施工方案再三变更,最后采用图示深水基础,施工方法是适合“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法。

上下并进:

是指一面在江中打木桩,一面在岸上预制混凝土沉箱以及锚系沉箱所用的混凝土锚块;同时还拼装钢桁梁。

一气呵成:

指的是在将桩打好后,就将沉箱浮运就位;在下沉沉箱的同时,在沉箱之上灌注混凝土墩身;在有相邻两墩完成之时,立即用浮运法架设其间的钢桁梁。

▲图示深水基础

▲打桩船吊住桩锤,工人正将卧在地面的木桩引到桩锤之下

▲定位的混凝土锚块

▲沉箱施工

▲拼装钢梁

▲沉箱浮运

▲浮运架设钢梁

▲图混凝土沉箱施工

▲图混凝土沉箱施工

▲图混凝土沉箱施工

▲图混凝土沉箱施工


▲沉箱运转


▲沉箱出土


▲拼装钢梁


▲7个沉箱同时下沉

▲沉箱就位

▲沉箱下沉原理示意

▲钢梁在浮运

1937年9月26日凌晨4时,中国人终于看到一列火车在大桥上驶过钱塘江。建桥历时两年半,耗资仅合当时的160万美元,打破了几千年来被人们认为钱塘江上不能架桥的成见。桥的铁路线接通,列车可以从华东通往“大后方”;11月17日,公路线开通,当天有10万难民经由此桥南渡。中国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竟是以承担如此沉重的民族苦难作为通车典礼的。


▲蒋介石题词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时,因日军逼近,茅以升忍痛奉命自行将桥炸毁,通车到炸桥仅仅89天。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名誉奖章,褒扬钱塘江桥是“一大成就”,在抗战初期,对军民物资、民众生命“保全甚大”。

▲茅以升书钱塘桥记

1946年9月开始修复钱塘江桥。1947年3月,恢复临时性通车。1949年,5月3日,汤恩伯部队撤离杭州时,炸坏了桥面一部分。1953年9月,完成了永久性修复。


▲炸坏了桥面一部分

▲中国工程师学会颁给茅以升名誉奖章的证书

1985年5月,茅以升以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份视察了钱塘江桥。看到列车在桥上正常行驶,颇为欣慰。为满足长远需要,他建议中央修建钱塘江二桥(该桥于1991年建成)。1987年9月,在杭州举行钱塘江桥通车50周年纪念大会,茅以升与曾经参加该桥施工的8位老工程师会面。

钱塘江桥档案及文献

钱塘江桥档案共计7大箱,包括竣工图及施工电影,以及有关文献。在8年抗战时期,随茅以升历经湘、黔、川等地,返回杭州后,于1949年移交上海铁路局。副本3大包于1975年送给浙江省档案馆。

对武汉长江大桥的贡献

1936年,由钱塘江桥工程处提出《武汉建桥计划书》。1937和1947年,两次与粤汉铁路及湖北省商谈建桥事宜。1949年,茅以升领衔向中央政府呼吁兴建此桥。1949~1953年,梅旸春等奉铁道部令,对桥址进行勘测和钻探。1953年,武汉大桥工程局成立,该局有不少技术主管和骨干,是茅以升所器重并曾用心培养者。


▲有关部分武汉桥相关人员

1955年2月,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委,主持过多次讨论会,回答工程局所提问题。


1955~1960年,茅以升在国内外对新中国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成就进行宣传。(1955年向日本工程界介绍;1957年在伦敦向国际土协进行介绍;1960年,在瑞典向国际桥协进行介绍;1958年12月,用英文在Civil Engineering 介绍;1955年10月4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和施工的先进性》;在1957年《公路》第9期上发表《武汉长江大桥的管柱结构基础》;在1958年撰写《武汉长江大桥》一书、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发行。

茅以升论桥

茅以升发表于期刊及日报的文章有20多篇;成书:中国桥梁——从古桥到今桥(以日、英、法、西、德5种文字发表),外文出版社,1976~1980;中国古桥技术史(主编),北京出版社,1986。


茅以升曾多次察看古桥,并在与友人通信中论述它们。

中国土力学的开拓人

桥梁基础必须通过土,并扎根在土或岩石上,因此,土力学是桥梁工作者所必需关心的。


1940年茅以升在交大唐院开设土力学讲座。


1942年,茅以升用英文发表《土压新论》,并与太沙基通讯讨论。


1953年,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下设立土力学小组,每个星期日与有关人员进行学术讨论一次。


1957年,发起并成立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在这年,茅以升代表中国土力学学术界赴伦敦参加第四届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


1962年,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出版了论文选集。


1966年,主持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


1979年,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之下成立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茅以升被选为名誉理事长。


199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肇均以《我国土力学的开拓人》为题撰文叙述茅以升为土力学所作的贡献。

▲茅以升土力学论文

新中国桥梁事业的茁壮成长

武汉长江大桥在1957年的建成,使全国铁路网不再因长江阻隔而被分割成两块。毛主席为此赋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梁界因而也提高了水平和信心:在岩层低于常年水位之下超过30m处,可以用管柱基础;钢桁杆件可以用胎型、钻孔样板等制造;钢桁可以用全伸臂法架设。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提到的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在1968年的建成,显示了:在水深25~30m处可以让沉井浮运到位,再下沉55m;跨度160m的钢桁可以平稳地伸臂144m。历经艰苦环境的考验,更激发了中国桥梁人的志气:凭着自力更生,在中国人面前,没有不能造的桥!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的造桥队伍终于成熟了。

新中国桥梁事业的茁壮成长

在这两座大桥的建设中,有不少技术主管和骨干是茅以升曾精心培养并推荐的。他们是:汪菊潜、梅旸春、王序森、刘曾达、赵燧章、王同熙、戴尔宾、顾懋勋、胡世悌、瞿懋宁、李洙、李宗达、唐寰澄等。


在这期间,新中国还修建了许多有特点的大桥。赣江南桥、郑州黄河大桥、云南长虹桥等。

在公路桥梁界,在教学科研战线,还有赵守恒、史尔毅、钱冬生、劳远昌等。他们也都亲历过茅以升的教诲。

茅以升的言传身教

“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言传身教

掌握工程决策的原则。


在钱塘江建桥决策时,茅以升提出“惟有以坚固、适用、经济、美观之基本条件为标准,权衡轻重,求其适合环境,比较完善者采用而已。”

重视人才,讲求团结。


茅以升听从孙中山先生教导,干革命要组织“大军”,不是单干。平时重视人才。承担钱塘江桥建桥任务时,“以‘用人惟贤’的方针,多方物色,逐一请来”。自己只任处长,请罗英为总工程师。在谈到钱塘江桥功绩时,必将功劳归于罗英等各位同仁及广大工人。

往期回顾

精勤求学 立志报国丨纪念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茅以升120周年诞辰(第一期)

下期预告

2016年1月9日

第三期《爱国爱党 崇尚科学》

来源 :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展工作组

策展:朱正安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朱莹燕 董正环


爱交大,请到下方点个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 茅以升与西南交大一生相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