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会报告丨叶嘉安: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

2017-11-28 叶嘉安 中国城市规划

导读

11月18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广东东莞召开。大会期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作了题为“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的报告。


叶嘉安 学会理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教授指出,最近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词汇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这个听起来像是新的课题词汇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经存在,只是当时不叫“大湾区”而是“珠三角”。既然过去二十多年已对“大湾区”有所规划,那么现在重新提出来,是否可以有一些新的方法和思维去规划和建设大湾区,改变现状?


香港政府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


叶教授表示,2001年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中就曾提到“我们尤其要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合作,过去二十多年,香港与‘珠三角’优势互补,发展成为生产力最旺盛的经济区域。‘珠三角’人口总数达四千万,其中有多个城市的人均收入已超越小康水平,是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现在国家‘入世’在即,粤港合作可进入新阶段,特区政府决心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推动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达致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这里的香港与珠三角就是今天说的“大湾区”。


叶教授说,我们于2000年代初期,举办过很多有关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合作发展的研讨会,也跟珠三角同行做了一些研讨会,比如 “珠港澳交通网络规划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研讨会”等。在此大背景下,我们也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的研究报告,譬如Developing a Competitive Pearl River Delta in South China Under One Country-Two Systems和China’s Pa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分别在2006年和2011年出版,内容主要围绕“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和珠三角应该怎么发展。

  

1997 回归前,香港政府在推动珠三角的发展方面做了很少的工作。相对而言,回归之后便积极得多,但只是略有成效,问题出在哪里?

       

1997回归之后,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Strategic Development)于1998年初正式成立, 2005年扩大至约150位成员并增设三个委员会;2012年成立经济发展委员会,而在2013成立了金融发展局。港澳个人游(自由行)于2003年7月推行,首先向北京、上海、广东省8个城市的居民开放,至今自由行已推广至内地49个城市。


2016年,来自内地的访客人数达到二千四百八十万,占访客总数的76%。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于2003年6月29日签订,提出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涵盖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贸易投资便利化。


自1991年起,珠三角也做了一系列规划,包括珠三角城镇体系规划(199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1994)、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5)、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五个一体化规划(2008)、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009)、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研究(2010)、珠江三角洲全局空间规划(2015-2020)、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等。

 

叶教授说,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为什么现在还在探讨何去何从?叶教授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八个字做了概括粤港澳大湾区过去三十年间的转变。


“前店后厂”区域分工模式的衰落


叶教授指出,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香港和珠三角两地的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珠三角作为“后厂”以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吸引了香港工业的转移,进行产品的加工和制造,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作为“前店”,香港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从事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香港工业带动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而“前店后厂”模式推动了香港经济从工业转型到生产性服务业。香港由此变成世界级城市,自1980至2014年,实现了经济的大幅度转型。

 

“前店后厂”模式在1990年代末期已经开启逐渐衰落,珠三角和大陆其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在新的经济时代, “前店后厂”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从数据来看,1985年,香港在广东的投资占92%,而这一数据在1995年下降到84%,到2000年持续降为60%。


根据2005年的调研发现,珠三角厂商中,只有10%的中国内地工厂和30%的港资工厂用香港的服务业,“前店后厂”模式逐渐式微。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区域内部网络及跨区域的内部网络已经形成,不再像1980年代时这样依靠香港。


国际经济转变和中国经济发展


叶教授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对珠三角与香港的关系和大湾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国际经济形势方面,19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全球排名12,但是到2015年,排名已经跃居第2,占全球GDP的14.9%,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从香港与中国大陆GDP比较来看, 1980年,香港是国内GDP的50%, 2015年,已经降到2.8%;2010年以后,珠三角和香港两地人均GDP差距逐渐减小。

 

从世界经济空间转移来看,1990年后西方主要经济体占比逐渐下降,而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日渐成为全球经济重心,中国已经变成庞大内需消费市场。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很多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从欧洲、美国来到中国。

 

从经济结构的转变来看,发达国家农业的比重从1870年到2002年逐渐下降,制造业比重较大,到2002年的时候,服务业比重越来越高。中国现在也正经历同样的发展趋势,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工业革命和生产模式来看,工业革命1.0是18-19世纪蒸汽时代,就是工厂;到工业革命2.0,也就是20世纪初期,是电器时代,有了生产线;工业革命3.0即20世纪末期,是信息革命、资讯革命;工业革命4.0即21世纪,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与1980年代的“前店后厂”模式相比,现在很多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转变,现代工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是知识型经济、创新、人力资源、教育与开发的投入。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共享经济是将来的经济模式,如互联网(B-B, B-C, C-C)、共享公共空间、共享私人空间-办公室、共享交通等。

 

从近20年珠三角区域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到,珠三角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2004-2014年,珠三角时薪从4.35美元上升为12.47美元,目前珠三角劳动力成本是一些东南亚或南亚国家的3倍左右。从国际市场联系的变化来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市场的萎缩,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自2009年起成为第二大商品进口国。香港“店”和珠三角“厂”的功能都被削弱。

 

世界经济重心从欧美向中国转移,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里面,把握中国大陆的发展机遇,怎样从外资接收国到外资输出国(打出去),把产品销售出去,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带一路”会带来新的机遇,大湾区新的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里面很重要的部分。


智慧城市与区域


叶教授说,除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过去不同,还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通讯科技(ICT)的普遍应用,我们利用电脑和局域网络建立了数字城市(Digital Cities)。到21世纪初期,有了物联网和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ies )。


现在随着智能手机和WiFi的使用,信息无处不在,我们正在推动智慧城市(Smart Cities)发展。根据Giffinger et al. (2007)的报告“ Smart Cities - 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智慧城市有六个特征:智慧市民(Smart People)、智能交通(Smart Mobility)、智慧经济(Smart Economy)、智慧环境(Smart Environment)、智慧生活(Smart Living)和智慧政府(Smart Governance)。


当然智慧城市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智慧企业包括金融科技(Fin-Tech)、智慧物流(Smart Logistics),智慧数据挖掘(Smart Data Mining)和智慧决策(Smart Decisions)。这些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已经是在广泛应用的科技。未来智慧城市将从建築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转变为地区建築信息模型DIM(District Information Modeling),然后变成城市建築信息模型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从而实现GIS与BIM结合成为智慧城市的3D空间信息与数据。

 

那么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有什么影响呢?从传统的城市规划来看,城市规划中有活动,空间需求和空间规划配套。当人类活动随着智慧社会的改变,人类活动空间需求会随之改变,空间规划配套也会相应改变。现在有电子商业,电子政府、电子货币、支付宝、微信支付、自动汽车、高铁等等,我们已经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进化为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兴起的浪潮不可抗拒,这也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叶教授指出,其中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交通成本下降和时空压缩。现在使用智能自动汽车和高速列车,实际地面上的一小时通勤距离是之前的几倍多,有效地扩大了通勤圈的范围,同时,信息传达速度非常迅速及时。我们已经从一个城市的概念变成大都会、特大城市、大都市带模式。当然随着信息通讯科技(ICT)的使用,智慧科技的应用从城市拓展到了区域,并实现由智慧城市扩展到区域的智慧电网、智慧防洪、智慧水和环境管理、智慧管治等智慧区域的应用。未来智慧城市将在数据所有权、数据保护、数据标准、数据私隐等方面面临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问题。

 

最后叶教授为共建有创造力、可宜居的智慧型可持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提出建议,加快建设区域交通运输网络,把智慧科技与城市规划设计融合起来,加强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以国际和国内视野,建造优良可宜居的居住和营商环境,以专业的服务精神,带来无限的创意。

 

另外,叶教授还建议利用信息通讯科技加强人流联系,如提供快速网上电子商务签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商贸通道,提供互联网一站式的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旅游、信息等服务、促进和方便粤港澳大湾区商贸的发展和让大湾区的居民和商人在过境时能够知道粤港澳大湾区的存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年会专题


年会精选

重磅!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尹稚:中国新型城镇化 大国•大局•大势

吴志强:新时代规划与生态理性内核

划重点!平行会议专家报告、观点集锦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