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 | 杨保军:规划新理念——雄安新区规划体会
导读
2018年11月24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杭州拉开帷幕。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杨保军在全体大会上题为“规划新理念——雄安新区规划体会”的主题报告。
本文字数:6193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各位同仁,下午好!
大家知道,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央要求,雄安新区的规划要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凝全球智慧、聚中国力量,成传世经典,立城市标杆。目前,规划编制工作还在进行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按照中央对于这项工作的要求,我不能与大家分享未公开的规划内容,因此,结合编制过程中的学习体会,谈谈规划的一些新理念,用9个关键词来概括。
01 协同
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开启生态文明新征程,这三种文明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农业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努力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生存,相互关系是生存共同体;在工业文明阶段,主要目的是追逐财富,相互关系是利益共同体;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规划的工具箱中使用最频繁的就是“利益分析”,比如GDP增长、竞租曲线、退二进三、空间演替、卡尔多改进等等。在生态文明阶段,主要目的是追求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离不开优良的生态环境,由于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生态后果不分疆域,所以,相互关系变成了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城镇化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城市群的发展路径,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新时代有个明显的政策转向,就是城市由竞争走向协同。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协同,行政区经济色彩浓、市场经济发育弱。因此,中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此引领国家区域发展方向。
主要包括一是优化空间结构,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二是完善区域网络,完善区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络,强化区域互联互通;三是加强协调管理,通过新区、管控区和协调区的统筹布局,实行协同规划、产业联动,打造协调发展示范区。
强调协同,给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竞争能够激发个体潜力,但协同能够提升整体效益。过去,作为利益主体的各个城市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成本,难以持续。在生态文明时代,围绕共同的目标,建立责任和命运共同体,追求协同发展是明智选择;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先是通过乡镇工业化,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获取了结构效益。然后推动城市化,使生产要素通过空间上的集中,获取报酬递增的规模效益。接下来,将通过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获取分工效益。当然,分工必然会带来交易成本,因此,通过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分工效益。国外有学者研究行政边界对城市群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法律、法规、关税、标准、操作流程等不同,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成本,通过价格波动计算,量化到空间上,就是一体化程度越高,行政边界越窄,例如:纽约与新泽西的边界距离为23公里,美国与加拿大的边界距离为46公里,而深圳与香港的边界距离为266公里,因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城市问题需要从区域求解,这也引出了第二个关键词——疏解。
02 疏解
设立雄安新区的初衷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而“疏解”又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雄安新区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疏解,做好疏解这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降低北京人口密度,实现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为什么要强调疏解呢?因为北京集聚的要素资源太多,城市病较重,主导功能的发挥受影响。疏解什么呢?当然是非首都功能。
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努力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
疏解到哪里?自然是京津冀区域甚至更大范围。但并非漫无目的,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雄安就是一个集中承载地。
新区与北京副中心形成北京的两翼,新区规划与北京总规相衔接,错位协同发展,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高品质承载地。
雄安承载的是高端资源,包括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医疗健康机构、金融机构、企业总部和高新产业。这些机构也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借助雄安这个平台,在转移中实现集聚创新。因此,雄安要营造优良的承接环境,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不光要留住机构,也要留住人,还要留住心。
重视疏解,给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超大城市的空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要平衡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根据目标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一味追求做大做强,把什么都往里装。换言之,空间资源的配置应该与目标定位相契合;
第二,城市越大,集聚的优质资源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这也符合集聚经济规律和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发展规律,单纯控制人口难以奏效,而应借鉴大禹治水,堵疏结合;
第三,集聚效应要发挥,城市病也要治理,才能兼顾经济活力和美好生活追求,因此,超大城市的主城区要控制扩张、疏解功能,而在外围培育新的增长点。换言之,单个城市的集中转变为面域的集聚,由此推动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
03 结构
区域结构——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镇群,形塑世界级城镇群的三角核心。
从区域尺度看,雄安新区的设立,有利于形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结构,这个核心三角由京津雄构成,相距各110公里,三角形中间是首都第二机场,未来的空港门户,天津则拥有海港门户。京津雄分工协作,一个突出管理中枢、一个突出先进制造、一个突出科技创新,共同带动城市群的发展。另外,雄安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本身不搞制造业,而是把创新技术外溢,推动冀中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新区结构——综合考虑新区定位、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宜居宜业,规划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新区城乡空间布局。
“一主”指主城区,“五辅”指外围五个功能组团,“多节点”指若干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构成有机联系的城镇网络体系。
起步区结构——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布局城市建设组团,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格局。
这一“结构”,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响应气候,顺应规律,因地制宜,不能套用先验模式;
第二,城市规划要借鉴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前人的智慧要汲取,当代的经验要吸收,变化的趋势要把握,未来的愿景要展望。
04 生态
中西方因哲学分野,对待生态、自然的态度也有差别。例如,西方不断求分,中国不断求合;西方持机械主义自然观,中国持中和有机自然观;西方持人文主义伦理观,中国持和谐生态伦理观;西方持二元对立进化论,中国持天道人道融通论;等等。说到自然,西方往往在后面加一个“界”字,称作“自然界”,以示物我两分,人外在于自然;中国则在前面加一个“大”字,称作“大自然”,以示天人合一,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句话,中国的生态观讲究天人和谐、生生不息。
生境拓展:从数量保障到结构控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基本遵循,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70%,严控建设用地规模,严守生态红线,并结合生境拓展,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开放空间系统。
此外,通过构建衔接太行山脉——渤海湾、京南生态绿楔——拒马河——白洋淀生态廊道,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保障。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新区生态景观环境。通过就近、均布的公园、林荫道建设,提供卓越的休憩运动空间。
关于生态,有三点启示:
第一,“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生态环境首先要保护好,其次要利用好,让它发挥功效,为美好生活增色。
第二,生态空间不止于数量,生态系统和网络格局更加重要。
第三,生态的本质是生物多样性,可以用生命来表征生态,如唐朝诗人张志和描写湖州的迷人春色:“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可以想见生态环境有多好!这种具象场景容易感知,胜过一系列抽象指标。
05 韧性
韧性包含三个要点,即遭遇外部冲击后能够存活、适应和恢复。
雄安在多方面考虑了城市的韧性,一是区域保障,从区域入手确保水安全和能源保障;二是结构保障,通过多中心、组团式布局提高韧性;三是设施保障,采用分散就近的设施供给提高韧性。
四是韧性原则指导下的营建智慧,学习当地传统营建智慧,包括城市塑形、水空间设计、景观设计。
强调“韧性”,有三点启示:
第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规划必须充分考虑韧性。
第二,进化论有句格言:“最大的失败莫过于过去的成功。”某个物种在某种外部环境下,如果太过成功,说明它调动了所有能量去适应环境,不剩一丝余力,才能发挥到极致。一旦外部环境改变,就难以适应而遭淘汰。所以,过去的成功也许是未来的包袱。
第三,需要重新审视以往效率优先式的布局模式,倡导组团布局、紧凑混合、有机联系、去中心化,并学习传统营建智慧,结合当代科技创新。
06 绿色
首先是绿色交通,从理念上要优先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全面保障公共交通,合理引导控制小汽车。从模式上要多向措施指向一致,形成合力,优先考虑政策管理和空间组织,对智能技术稳中求进,保持积极开放态度,慎用复杂的工程措施,尤其是为小汽车而采用的。从指标上全面体现绿色理念,例如:绿色出行占比90%,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80%,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2公里,道路空间中步行、自行车和绿化空间合计达到50%。
在交通组织上,坚持公交慢性导向,创新管控理念,通过不同交通功能的空间分离,挖掘窄路密网潜力。如,优先布局公交网络,通过设立专用路+专用道,所有道路都通公交;结合蓝绿空间、公交廊道设计慢性路网;而小汽车在有限范围行使,部分道路禁行。
其次是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态海绵城市、绿色智能的供电系统。局部尝试探索直流配网,实现用电安全与节约。
推广分布式光伏,实现分散绿色供电;建设绿色储能设施,节约电力资源;建设循环利用的环卫系统。
最后是绿色生活。营造美好生活是规划的最终目的,从趋势看,美好生活应该是绿色健康的,从绿色社区到绿色建筑,再到公共设施配套,都指向这一目的。
强调“绿色”,有三点启示:
第一,绿色发展既包含绿色生产方式,更指向绿色生活方式。
第二,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造方式是城建领域大有作为的空间。
第三,从观念和现实矛盾看,重点和难点在绿色出行。
07 创新
雄安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因此,以人为核心,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发展高新产业,是规划的重点之一。
不同的创新创业群体,其行为特征和空间组织模式也有差异。根据承接对象,分类组织创新型社区,如高等院校主导的科学发现型单元,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技创新型单元,企业总部主导的产业创新型单元,科技服务主导的创新型单元,公共部门主导的社会创新型单元。
数字城市是雄安的另一项创新课题。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作用正在从数字呈现转向智能体验。借助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未来城市将会在规划内容、决策机制、建设标准、编制模式四个维度发生变革。
这是雄安镜像双生的数字城市技术架构。通过天地空一体化的云网融合体系,汇聚海量数据并进行处理,在数据中台连接、融合,借助智能引擎联动、进化,智能化应用于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各领域。
突出创新,有三点启示:
第一是创新要素的汇聚,最重要的创新要素是人才,持续创新则需要源头活水,因此,雄安必须有一流的大学。
第二是创新空间的营造,要按照吸引目标人群的生活需求场景推演来生成空间模式。
第三是创新生态的培育。
08 融合
首先是城乡融合,共建城乡功能体系、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保持自然风光、田园风貌,突出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城乡体系。
其次是社会融合,突出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归属感。
最后是空间融合。例如,功能上不仅提倡平面混合,还鼓励垂直混合;形态上避免泾渭分明、边界截然分开,而鼓励适度交融,创造第三空间,因为它往往是创新的渊薮。
强调“融合”,有三点启示:
第一,跨界融合是个趋势,也是一条创新路径;
第二,功能融合是主流,欧洲一些城市有许多优秀案例,如社区停车楼,表皮景观化,底层做商业,顶层做运动场所。甚至垃圾焚烧厂也将顶部做成滑雪运动场。
第三,空间融合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一个特征,空间规划中的“三区三线”的划分带有很深的工业文明印记,与城市用地分类、功能分区同属一个语境,应该研究改进。
09 文化
雄安规划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当然离不开中国文化的传承弘扬。首先是营城智慧定格局,自古至今,山水城的空间格局一直是理想人居环境的基础,就向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泽惠千年,蔚为大观。雄安北依燕山,南拥白洋淀,西邻太行,东揽渤海湾。华北平原的地理形势,奠定了雄安的基本格局。
营城智慧定格局
城市风貌应该体现民族文化、地域特点、时代精神。基于此,雄安提出的风貌指引是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
历史记忆理脉络
其次,历史记忆理脉络。空间是多重时空信息的叠加,规划初期,雄安开展了全面的文物普查,将文物古迹、遗址古建、乡愁元素等都予以保护,并结合开放空间系统设计合理展示利用。
工匠精神铸经典
再次,工匠精神铸经典。雄安称为千年大计,其规划建设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精心谋划,科学论证,稳步推进。发扬工匠精神,保持耐心、恒信与信心,才能铸就世纪经典。
山水园林彰特色
最后,山水园林彰特色。山水城市是理想人居范本,园林是中国文化瑰宝,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当代新价值,应该发扬光大。与建筑相比,山水园林在塑造中国城市特色方面可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山水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向来为国人所偏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精彩论述。雄安虽处平原,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冶园来说,1米的土堆叫阜,2米叫岗,通过塑山理水、微地形设计,可以营造山水意境,也可以改善微气候。
如何传承与发展呢?例如,城-郊-野“三位一体”的整体规划观,可以显现区域之气象、城镇之风貌、园林之韵味。
连山通海的廊道,可以借鉴塑山理水手法,保水土、郁植被、疏河道、治污水。
主城区“北城-中苑-南淀”的格局,既基于地域风土,也借鉴前人智慧。北城以人工建设为主,南淀是自然景观,中苑则是近自然景观,融入若干新功能,是传统园囿的当代新篇。
又如,城市绿地不能满足于绿化植树,而应树立由生境-画境-诗境“三境融合”的风景营造观。
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70%,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广阔舞台。目前正在展开平原生境恢复,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未来要构建蓝绿交织、城景应和的画面。
某些区域,基于场地特征,可以营造平林、沉山、云水、芳洲等诗画山水景观。
也可以结合风物气象、人文景致,传承创造城市新“八景文化“。
强调“文化“,有三点启示:
第一是文化自觉,全力保护好文化遗存,能保尽保是原则;
第二是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勇于传承,展现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第三是文化自强,保护与继承不是去复古,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助力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彰显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光大中国文化!
感谢所有对雄安做出贡献的团队的支持!
---- end ----
关注年会官方微信、微博、网站,资讯早知道。
微信:中国城市规划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还可以在年会小程序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年会直播地址:http://v.planning.org.cn/
长按识别上图小程序码,和伙伴们一起互动吧
相关阅读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风云录(一) | 且看各分论坛大pk,你会去哪场?
觉得好,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