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国际视角下的城市群规划与发展”,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2019年年会在深圳召开

 

导读

5月25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19年年会在深圳举行,会议主题为“国际视角下的城市群规划与发展”。


本文字数:6437字

阅读时间:19分钟


5月25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19年年会在深圳举行,会议以“国际视角下的城市群规划与发展”为主题,探讨和分析中国城市群在新的阶段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与机遇,为未来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和路径。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承办,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协办。



大会的开幕仪式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主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在致辞中强调,发挥城市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的优势,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实现科学化、权威性的目标。随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强,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常务副院长范钟铭,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杨晶(代崔世平)分别代表承办方和协办方对大会做了致辞。 


致辞嘉宾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丁    强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范钟铭

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常务副院长

杨    晶

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代崔世平)


主持:沈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次年会的议程包括五个主旨演讲,一场对话,两场论坛,以及会议总结。以下为演讲及论坛的精彩摘要。 

 

Part

1

主旨演讲环节


杨保军:国际视野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通过回顾京津冀出现的变化和挑战,对比世界级城镇群,提出了京津冀未来发展展望。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产业、通勤出现新特征,区域环境压力、创新要素转化、土地开发绩效、生态湿地保护、文化价值挖掘面临新问题。核心城市北京的经济规模及全球影响力快速提升(GaWc前五强),服务、社会、环境、治理方面的短板(CPI指数)凸显。


2)与世界级城镇群的对比:世界级城镇群具备持续的人口聚集态势、明显的功能圈层结构、网络多中心的服务体系。对比来看,京津冀的城镇体系成熟、城际交通供给和公共服务完善任重道远,其特殊的人口规模和建设密度意味着更艰巨的区域与城市的治理难度。


3)趋势展望和若干对策建议:未来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的交通设施和信息技术交流。京津冀应建立网络化、多中心的职能体系与门户体系,分担北京功能;加快构建若干产业增长极,形成全球领先的创新高地;推进北京大都市圈统筹,按照廊道+圈层节点模式实现跨界融合; 构建“城际+市郊铁路”的高效设施网络以及“一核四带多区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赵民:地区差异视角下城市群演化特征初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时代,城市群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显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区发展条件差异性(包括所处国际条件的差异性)导致了城市群的不同形态及演化特征。


粤港澳湾区呈现“圈层+放射式”的环湾发展结构,沿湾地带产业结构综合、空间联系紧密,城市网络不断发育,中心城市崛起,核心板块不断清晰;长三角地区呈现宁-沪-杭-甬 “Z”字核心廊道,有多个中心城市,城市群内部在核心城市的引领下呈现差异化和均衡的发展,一体化、网络化进程持续加速,从“全球城市”到“全球城市区域”,正成为走向全球城市引领下的世界级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环海相拥,沿海板块特征差异明显,产业梯度等级差异显著,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城市网络组织等级化特征显著,网络凝聚力不足,行政区划等级壁垒仍然存在;西北、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城镇密度相对较低。哈-长城市群地区城市网络发育缓慢,整体偏好次区域发展,核心城市省内控制力迅速上升,地域临近特征明显,核心城市都市圈已具雏形。兰-西城市群核心廊道仍待发育,两大都市圈结构初步现显。

结论: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趋于完善,一体化进程明显。环渤海地区空间组织相对松散,一体化进程亟待加速。东北及西北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内部组织较为松散,其背后是缺乏内在需求。以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城镇所组成的都市圈发展应率先提上议程。


谭纵波:澳门空间演变的特征与展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两次城市规划研究为主要线索,回顾澳门回归前后城市空间和规划发展的历史轨迹。


1998年的《21世纪澳门规划纲要研究》,针对澳门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产业结构单一、可拓展空间不足、澳珠缺少深度合作这三个核心问题,提出了改变形象、拓展空间、提高质量、稳步发展四个城市发展战略,并根据对城市未来发展三种情景的预测,提出了稳定型、调整型、转换型三个空间规划方案。


回望澳门回归后近20年的发展,以上三种情景均有不同程度的实现。澳门可拓展空间不足和的澳珠缺少深度合作问题在填海和横琴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则呈现继续强化的趋势(博彩业的税收贡献占比从48%提高到85%)。


2016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城市发展规划研究》提出了三大愿景、五大目标和“新三岛”空间格局。三大愿景包括“拓空间、变结构、强民生”;五大目标包括“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拓展民生用地、形成澳珠融合、构建空间新格局”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而在构建“新三岛”空间格局之下,研究提出了 “空港陆枢纽踞中,右中心,左平台,后历史,前未来”空间发展核心策略。


在大湾区规划纲要对澳门的定位和要求下,澳门未来发展将依托于它稳健的政治、开明的治理、成熟的社会以及多元的文化等几大核心竞争力。


Alain Chiaradia: 超级城市和超级城市群——巴黎大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梯度、新城镇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


作为世界超级城市,巴黎致力于通过新的环形交通规划(the Ground Paris Express - GPE)解决城市职住不平衡下的通行压力,并希望能够借此传递更加社会公平的理念和都市发展环境。上海已经发展为当前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且上海地铁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各个站点的区位优势,而这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学理念中的“马太效应”,即:城市中心地段以及重要转乘节点等在城市发展中得到更多资源。通过系统的交通规划网络和关注的空间规划设计,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内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平不平等问题。


城所哲夫:大都市区的形成及挑战

东京大学教授


当前日本的城市结构已经从两级向单级转化,在新自由主义城市政策下,财富和人口越来越向东京聚集,尤其是东京市中心,聚集效应不断加剧。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都市群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失衡,城市内部空间和社会分异也愈演愈烈。城市分化带来的社会分异。像亚洲许多地区一样,东京市区的富人居住区是高楼、有围墙和保安的封闭社区,与周边普通人和无家可归人群的住所产生鲜明对比,贫困人群现象在名古屋地区则更为突出。另外,由于财富向东京市中心靠拢,周边小城镇的中心区被荒废,尤其是乡村地区,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0年前的东京城市发展由东京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界定,以多中心方向为规划目标,这种规划政策限制了商业活动向单一中心聚集,引导至次中心产生协同发展。但2000年以后,新自由主义城市政策下,城市发展主要由市场推动而非政府统筹规划。与此同时,东京也在致力于系统化的城市规划,如2002年颁布的紧急城市再生区域政策等,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努力。


反思2000年前后城市政策的巨大变化,日本需要从新的方向定义城市政策,强化都市群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主要方向是更多专注于不同社会领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具有创造性的城市政策,更多关注在中心区域的老城区要不断进行改造和重新再生的功能促进,以及平衡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之间的关系



Part

2

嘉宾对话环节


在对话环节,东京大学教授城所哲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常务副院长范钟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Alain Chiaradia、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导师马武定、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邹兵,围绕“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未来与方向”展开对话。(嘉宾顺序与下图从左至右对应)

 



Part

3

论坛环节


论坛(一)

新时代的城市群发展


论坛由《国际城市规划杂志(英文版)》执行主编刘健主持。



邹兵:大湾区时代的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深圳已经进入存量发展时代,旺盛的发展需求与空间资源矛盾一直是深圳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大的空间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空间格局趋于稳定。进入大湾区时代的空间发展策略,是承袭过去空间发展基本脉络的理性选择:


策略1:提升深圳机场的航空枢纽定位。提高空域运输能力和使用效率,积极争取机场的空域条件,提高机场服务容量。加强与香港机场合作,推动涵盖深圳、珠海、香港、澳门机场的南珠三角终端管制区改革。与广州、香港机场错位发展,提升深圳机场中转功能。


策略2:构建通达全国的国家综合铁路枢纽。构建“东西贯通,南北终到、互联互通”的国家铁路通道体系,形成“五主四辅”铁路客运枢纽体系。


策略3: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必须要有大容量的交通联系。与国铁网络、市域轨道网络充分衔接,构建“双心放射”的城际线布局。


策略4:更紧密合作建设港深国际大都会区。加强基础设施体系紧密对接,实现深港核心地区半小时互达。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落马洲河套地区)等深港重要合作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快整合口岸资源,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放创新,加快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


策略5:构建深莞惠大都市圈。打造深莞惠“50公里+1小时交通圈”,培育多个发展极核,与周边临深片区跨界协同发展。


郝晋:粤澳合作中的横琴担当

珠海市横琴新区规划国土局副科长(代王淳)


横琴的开发建设过程,始终承载着国家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对澳服务的重要责任。粤澳合作中,横琴的价值地位突显:


1)粤澳合作中的横琴价值。横琴拥有特殊的分线管理通关策略和特殊的财税、产业政策,核心价值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示范平台,在大湾区背景下,横琴的价值内涵是推动澳门适度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平台和共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历版规划中,横琴在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业、设施标准的对接上都十分注重粤澳合作。


2)横琴与澳门合作的情况。根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设立的粤澳合作产业园是横琴与澳门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目前以中医药产业园以及创意谷最具代表性; 在社会民生合作方面,有落地横琴的澳门大学新校园和澳门新街坊项目;在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口岸和疏解道路实现由“一点集中”向“多点对接”的转变。


3)横琴与澳门合作的未来展望。第一,为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预留足够的空间,加速推进共建世界休闲旅游中心。第二,对接澳门科创新趋势,加强两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第三,加强与澳门的设施共建共享。第四,深化通关政策、土地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创新,推动澳门协作与主导产业发展。


张天新:城市群景观风貌协调联动机制的国际经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


城市群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城市群的管理也从粗放到精细,到了需要关注城市群景观的阶段。我国城市群景观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且定位模糊。通过对美国东海岸、日本大阪都市圈、日本东京都市圈、荷兰兰斯特德都市圈景观风貌的分析可以发现,城市群清晰的结构和多样的特征同时存在。城市景观的协调,需要抓住“公”、“共”、“合”、“和”四个字:


1)“公”:提升对城市群景观的认识。景观是超越城市个体的广域概念,是各个城市共享的社会资本和公众资源,关系到每个城市、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  


2)“共”:城市群景观的共通基础。共享的生态景观背景与基础,共有的公共基础设施的贯串,共通的地域历史和文化:保护、延伸、繁衍,共同的愿景和协同的体制。


3)“合”:城市群的合意形成。搜集公众意见,形成整体景观概念,贯穿在总体和详细规划中;不同城市之间建立景观协定,共同实现完整的城市群形态;城市之间成立协调机构,层次扁平化、整体信息化、结构开放化、决策透明化、管理精细化。


4)“和”:城市间的协调机制。聚集、扩散与协调机制,外生机制,系统科学的城市规划战略引导、权威有效的跨区域协调机制、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互通互享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各自的目标定位,在全局整体性的完善上做文章。


方煜:从深圳特区到大湾区的跨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深圳特区作为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平台探索获得了发展的奇迹。以“特区速度”、“升级速度”、“转型速度”和“创新速度”代言了一个“城市英雄主义”的时代。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最独特的制度特色与多年厚积的发展优势,将支持共建共享、彼此融通的“大湾区模式”,有望在下个30年引领粤港澳进入繁荣、公平、美丽、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从“经济特区”到“大湾区”的理念跨越、价值认知跨越、行动路线的跨越,将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


1)发展理念的跨越。在全球化下半场竞争中,中国需要新的对外开放平台。中国经济需要转型模式的引领,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经济引领者。一国两制视角下,要将香港自由经济和制度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港澳繁荣稳定。


2)全球价值的认知跨越。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市场和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枢纽,是我国内陆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在对外联系网络中港口通航和运营网络遍布全球,拥有世界级海港群、空港群及高效物流体系,企业国际化和“走出去”优势明显,


3)行动路线的跨越。五大湾区的发展策略:创新湾区(创新是动力)、协同湾区(制度是特色)、宜居湾区(民生是根本)、生态湾区(海湾是核心)、人文湾区(文化是灵魂)。


论坛(二)

澳门回归20周年研讨


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谭纵波主持。



陈振光:深化体系化创新联动,共谋大湾区协同发展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


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后,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协调、社会融合问题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梳理湾区区域协调模式变迁历程出发,总结影响区域协调模式演变的管理与规划因素,通过澳门应对老龄化与城区在开发等案例探讨推进区域深入协作的方法与路径,提出区域协调要重点关注不同的制度与法律结构、分离的货物通关手续、跨境企业融资等方面的挑战


杨晶:谁的智慧,谁的城市

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从解决交通运输、旅游承载、公共设施、医疗服务等方面突出问题和澳门各界对智慧城市的期待出发,提出澳门智慧城市发展在城市建设品质、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与互联网、公共参与以及机制体制等方面的目标。总结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与挑战,分析澳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困惑,并提出澳门智慧城市研究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智慧城市价值研究、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研究以及智慧城市推广教育。 


郭湘闽:多元挑战背景下澳门旧城区保护与活化的公共治理机制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


旧城区的保护与活化会受到外部因素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1)澳门旧城区的保护与活化主要受到人多地少、博彩产业一枝独秀、土地私有制等方面特殊的挑战。


2)通过政府主导、借助大陆法传统、提升私有产权业主参加的PPP模式等机制保障澳门旧城区保护与活化。


3)资本主义高度自由的制度从根本上限制政府治理有效性,政府干预对旧城区保护与活化的全局工作缺乏足够资源调配能力,通过整理文物保护清单和划定缓冲区的方式,发挥文化局的监督和管理权限,促使保护与活化机制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造成非清单内物业的破坏。



Part

4

会议总结环节


谭纵波

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次大会的最后,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谭纵波(主持本次年会工作)对大会进行了精彩的总结。



供稿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聚焦国际视角下的城市群规划与发展,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即将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创新规划与人本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2018年年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城市品质与社会治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16年会圆桌论坛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