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9:宜居街区,共同缔造
导读
10月20日下午,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九“宜居街区,共同缔造”成功举办。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会场,共同探讨了当前我国“宜居街区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就重点领域展开了深入交流。
本文字数:5663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10月20日下午,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九“宜居街区,共同缔造”成功举办。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会场,共同探讨了当前我国“宜居街区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就重点领域展开了深入交流。本次学术对话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梅耀林院长主持,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互动积极。
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梅耀林
学会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级高工
梅院长介绍了本次学术对话的背景情况,从政策、学术、地方实践三个层面的梳理中发现,宜居街区建设等相关议题已经成为中央、地方政府、学界等各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建设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中心目标,从年会的专题会议和学术对话设置上就能清晰地看出,“宜居街区建设”相关的会议数量甚至超过国土空间规划,说明这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大趋势,现实中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因此,希望通过本次学术对话的交流,总结各地经验、汇集各方智慧、凝聚大家共识,统一宜居街区的内涵认知和价值判断,形成更具落地性的、能够适应宜居街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法,探寻共同缔造的社会治理方式创新路径。与会专家、同行讨论热烈,形成如下主要观点。
周 岚
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周岚厅长分享了江苏省在老旧小区改造和宜居街区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生活在里面的老百姓满不满意、生活方不方便,是判断住区、街区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周厅长首先介绍了江苏省从老旧小区改造、到适老化改造、再到宜居住区建设工作推进的全过程,她认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不断升级,体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局部事件到系统推动;二是从局部的、专项工作,到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集成改造、系统推动;三是从解决单个问题到订立标准导则。随后,周厅长提出,就小区改造论小区改造,已经难以满足宜居的更多诉求,需要在更大范围进行统筹考虑,因此,省住建厅主导推动了宜居街区的建设工作。她分别介绍了江苏从五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的试点探索示范经验,分别是位于老城地段的南京鼓楼区天津新村街区、位于新城地段的宜兴市东氿新城街区、位于城郊地段的南京栖霞区姚坊门街区、历史元素密集地段的南京鼓楼区阅江楼南地区和外来人口密集地段昆山市中华园街区。周厅长认为宜居街区建设需要整合五个过程,一是城市体检,找出城市问题;二是本着宜居的目标做规划设计;三是基于规划方案和可整合的综合资源,通过共同决策,生成项目;四是项目生成之后迅速转到建设实施;五是实施完后的长效运营维护。最后,周厅长提出了宜居街区建设还需要继续 探索破解相关问题,如社会资本的参与方式、宜居街区建设的长效维护管理、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缔造等, 为接下来的学术对话留下值得探讨的空间。
唐 凯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唐凯会长围绕宜居街区主题,从生活舒适、多元包容的角度,结合城市体检的实践,介绍有关信息和工作思路。他指出做城市体检的工作是全过程的工作,从信息的收集、采集、诊断,到对问题的对策、工作计划形成,再到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最后到检验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预警和监测等等,应该是全过程滚动。结合南京、广州、福州等地宜居评价方面的工作,他认为指标体系的制定应当因地制宜,既要有客观指标,也要有主观评价。通过十一个试点城市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生态宜居、交通便捷性、城市特色、生活舒适性、多元包容性、城市活力、安全韧性等七类指标中,市民反映最强烈的是城市包容性,其次是城市的安全韧性,然后是交通便捷性等。有趣的是,历史文化特色显著的城市,百姓对文化传承方面的要求更高,所以诸如南京、广州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反而在城市特色方面的打分不高,这也反映出指标体系打分的主观性特征。唐会长最后指出,习总书记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规划设计工作必须以满足新时代对城市的新要求为努力方向,转变短缺时期形成的偏重建设规模、建设项目和建设速度的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调整到建设与管理并重,重视城市硬件的运维和城市软件的优化,以人民群众的期望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建成环境的质量和建成设施的效用,提高对城市问题的反应速度,推动城市建设运营维护管理工作做细做实。
李 郇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郇教授在国内最早进行了“共同缔造”的实践探索,认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需要把物质的建设、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关系互动看待。李教授指出,老旧小区改造首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产权的复杂性,二是文化传承和原真性保护不足,三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依循的是新区建设制度。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要正确的去处理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居民的利益,通过社会治理的方式寻求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均衡。其次,要处理好市场主体,开发主体、产权主体的关系,通过激励机制、运营机制将其联合在一起,构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社会的意愿通过有序的、有组织的途径传达给政府。李教授强调要建立起一个通道,把群众意愿传达出去,政府可以依据群众的意愿来构建良性互动。最后,他结合沈阳牡丹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实践工作中的体会指出,老旧小区改造需要从群众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从广场绿地做起,从街头巷尾做起,日常生活的规划建设工作是共同缔造的重要内容;另外,他还认为,美好生活共同缔造就是社会治理的过程,应把城乡社区作为基本单位,在党委带领下,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张 松
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松教授对宜居街区建设有很多非常深入的思考。他认为要理解宜居街区必须对国内的住房制度和土地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对80年代以来住房改革的整个过程有所知晓才能充分理解宜居街区建设。他认为,居住是人类的基本权益,必须得到保障,但是按目前的供给模式所有的开发项目都需要利润空间,新建项目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而更新类项目需要大量的前期成本,这就制约了存量更新的发展。其次,张教授指出,在我国很难有真正意义的共同缔造,由于土地制度、规划建设制度等方面的制约,改造往往集中在公共领域,社会资本很难参与进来,个人想对私人空间进行全面改造也非常困难。再者,过去小区、房屋的建设、配套并未达到标准,导致现有小区建设仅仅经历了20多年就需要进行改造提升。最后,张教授认为空间规划并不能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也很难回应可持续发展的所有目标。空间就是社会,空间规划就是要对建成环境进行更细致的维护管理,体现环境包容性使得城市更美好,而居住环境改善提升,就是其中最基本的任务。
许 槟
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许槟总规划师结合北京当前的相关规划工作,从宜居的目标、实现路径、技术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许总认为,首先,对宜居程度的评价需要从每个城市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与未来,既要建立以客观数据统计为基础的指标体系,也要兼顾主观感受的要素和评价方法。2019年开展的北京2018年度总规体检,围绕“七有”(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和“五性”民生需求(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建构了12项内容48个具体指标的满意度评价体系,与新“总规”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下的42个指标体系共同构成了北京“宜居城市”评价制度和体系内容。从城市、到街区、再到邻里街坊项目进行刚性传导和分解落实才能达成宜居的目标指标。第二,宜居街区实现的路径需要共同缔造。北京通过一系列顶层制度设计,加上市民热线12345、“七有五性”监测考核、全市责任规划师制度、成立“街区治理和责任规划师专委会”等配套办法,推动宜居街区的建设。第三,宜居街区共同缔造的事情很多,作为规划部门,需要确定规划技术编制的基本规则。先划定街区的边界,对街区进行分类,定向施策;上下对接需求,动态评估;以便捷友好为本,促进功能混合;面向多元主体,多方参与,共谋共划。
洪亮平
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洪亮平教授在一开始抛出了“面对面广量大的老旧小区改造,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并提出两个观点:一是大部分的老旧小区改造应当是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有限改造,二是共同缔造不是规划师缔造,而是应当承担有限责任,划定工作边界。洪教授认为宜居街区建设仍然是城市更新命题,是物质空间改造加上社区营造内容,把民生工程加入到城市更新之中;在宜居街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把物质更新方法和社会学的社会发展方法协同创新,并将其扩充和深化;最后,他以武汉市仁义社区的空间缔造作为案例,回应开头提出的观点,即资金有限,则做有限改善的论点,并认为政府财政支撑的城市更新项目应当有改造评价标准,而对于没有财政支撑的项目则不需要改造评价标准去衡量。
黄 瓴
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黄瓴教授首先从自身实践中总结出一个创新观点:从空间治理视角,将街区/社区规划纳入“人-空间-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把规划看成是治理创新的有机构成部分或者重要手段之一。对话以相关概念解读开始,就“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宜居街区”等做了一一阐释,认为宜居街区的内涵为健康的、安全的、便捷的、人性化且富有活力的可持续街区,其自然物质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应和谐统一。通过梳理重庆地方相关政策之后发现,尽管没有直接推行“宜居街区”实施政策,但“宜居”一直是各项相关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紧接着,黄教授通过对部分重庆城市与社区更新实践项目的介绍,提出运用“资产为本”(asset-based)的社区发展理念,在宜居街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将街区存量资源视作潜力资产,充分认知街区的未来价值。最后,她也针对对话提出的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1)宜居街区的内涵与价值最重在对街区在地性的研究;(2)街区改造中的需求调查需要关怀到人、落实到户;(3)做好街区存量资产的调查评估,对街区未来价值潜力的科学预判,再加上全过程运维的介入,可以使宜居街区规划设计更具可实施性;(4)共同缔造需要建立多方利益主体、相对精准化公共服务在街区空间上的协同治理机制。
武廷海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武廷海教授结合自己的著作《空间共享》辩证地看待“宜居街区建设”工作。第一,他认为“宜居”意味着“更宜居”,即“宜居”是一种主观感受,人们对宜居这种感受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需求也会随着家园更加宜居而上升。第二,人们对宜居的追求是具有比较特征的,也就是必须回答为“谁”而宜居,“邻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三,规划工作者应当正确引导人们对宜居街区的理解,宜居街区这个概念不是具有天然合理性的,不是永远合理的,更不是绝对合理的,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回答宜居工作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化、理想化。
梅耀林
学会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级高工
梅耀林院长结合我院做的三个宜居示范街区项目与大家分享经验、交流问题。梅院长从街区的概念辨析谈起,认为住区是城市里最小的居住单元,而街区是城市中最小的生活单元。紧接着,就项目中的四个问题进行对话交流:(1)如何获取需求?梅院长提出在适应既有物业的前提下,以获取真实需求为出发点,采取多元化、针对性的调研方式,去把握居民需求,但是即使用了多种创新方法,仍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沟通交流的方式是尤为关键的;(2)如何形成任务?梅院长认为虽然宜居的总体目标一致,但是生成任务的路径应当因地制宜,生成的具体任务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而有所差异。任务生成是宜居街区建设的核心,它因需求而生,又为满足需求而来,因而要高度重视任务生成环节。同时,宜居的任务需要可复制、可推广,所以应提倡低成本改造,市场、居民都能参与进来,首先要好用,再是好看,最后是好管;(3)如何充分沟通?沟通需要覆盖全过程、多主体。通过议事会的建立覆盖政府、居民、企业等所有利益主体,并形成议事会议事的闭环流程。另外,发挥在地服务优势,与街道、施工方、设计方、居民等多主体的频繁交流、真诚沟通。(4)成果表达应适应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结合每个宜居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目标都是保证每个实施项目都具有可操作性和落地性,确保每一位使用者能够看懂、用好。
袁锦富
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袁锦富总规划师认为,我们需要从问题导向,补短板、持续改善的角度看待“宜居街区、共同缔造”。袁总指出,老旧小区主要面临有车无人、有私无公、内外隔离、邻里淡漠等方面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规划方法上,首先要突出“三公”,即公用设施提质,如有些城市雨污分流、小区的直供水改造等;公共设施补缺,有些小区甚至没有公益性质的设施;公共场所营建,公共场所是小区的居民交往不可缺少的空间。第二,要因地制宜,存量挖潜。第三要包容多样。规划重点上,需要重点解决三个“一”的问题,第一是搭建“一个圈”,即公共服务如何补充内容,最重要的是五分钟生活圈,最能惠及老百姓,尤其是解决适老和儿童友好以及频度使用高的设施完善问题;第二是营造“一个心”,即如何解决公共场所、公共中心缺失的问题,需要根据小区既有条件针对性的改造;第三是构建“一个网”,主要是慢行友好的步行网,建立住户与学校、公共中心的便捷路径,成为“通勤道”、“健康道”、“交往道”。规划实施上,宜居街区建设的过程就是凝聚共识、共同缔造的过程。在制定行动计划、确定思路做法、形成行动方案、实施共同缔造的四步骤中,落实全过程公众参与,发挥政府(资金、政策、协调)、社会力量(投资、运营、管理)、规划师(沟通、参谋、引导)、居民(建、享、管的主体)的作用,至关重要。由于人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动态变化的特点,宜居街区建设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时序性,永远在路上。
供稿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
看报告?看综述?看资讯?
年会专题网站应有尽有!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网站:http://www.planning.org.cn/2019anpc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专题网站,查阅更多年会精彩资讯。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完整版来了!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一期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二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查看更多年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