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留痕 |《城市规划》编者絮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规划 Author 点击关注 >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城市规划》杂志2019年第10期的“编者絮语”中表示,追求留痕不只是形式的问题,也是态度问题和境界问题。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这样的千年大计,要的不只是时间表,更在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
本文字数:1373字
阅读时间:5分钟
有个流行词叫“打卡”,其本意跟“签到”差不多,后来演化为一种游历的存在感,出现了很多网红“打卡点”,旅游观光者慕名而至,最重要的是拍照,不一定为了留念,而是要晒在朋友圈,证明我到过了。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工作,到走马观花浮皮潦草的到此一游,属于不同时代的“打卡”,两者共性的一点,都是最简单便捷的留痕。
如今有各种各样的留痕,旅游打卡的留痕只要不乱刻乱画,不干扰他人,属于个人自娱自乐,本无可非议。但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则几乎成了一种令基层工作人员苦不堪言的顽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地方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我们一些城市工作也出现了浓重的痕迹管理惯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就医不便等老百姓最关切的事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但各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却屡见不鲜,老百姓的满意度没提高多少,但“报纸上留印,电视上留影,简报上留名,夹子里留底”的光鲜感却一点没少,甚至把实实在在的“棚改”、“危改”民生工程变成了“抢镜头”、“争彩头”,最后落“好名头”的闹剧,难怪党报发文怒批,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借留痕之名,行花样翻新之形式主义。
其实,追求留痕不只是形式的问题,也是个态度问题。每个城市的经济水平、承载能力有差异,但都应该脚踏实地研究转型升级和品质发展的课题,一味沿着既有的发展路径,搞些形式主义、花里胡哨的东西,博眼球,做“虚功”,重“表面”,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路,缺乏资源环境的底线约束,缺乏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决心,这种发展态度很难赢得民众的真心点赞。同样,每个人的能力水平可能有差别,但做事都要讲求认真的态度,不深入街头巷尾的现状分析,违反发展规律的拍脑瓜预测,天下方案一大抄的构思草图,唯领导眼色是从,只求对得起合同,这样的态度是与规划师的职业精神格格不入的。
追求留痕还是个境界问题。有些城市从不刻意张扬,其规划看上去似乎也没有多少炫目的口号,城市生活看起来不温不火,实际上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这背后得益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劲头,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也有一些城市始终追求着各种时髦的名头,城市性质的表述成了规划的全部目标,规划不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是要在各种排行榜上升几个名次,这背后与其说是为了城市或民众的整体利益,更多让人感受到的是任期政绩诉求。历史的长河里不乏显赫一时的建筑或工程项目,但真正青史留名、流芳千古的,必定是最具文化蕴含、最讲求品质内涵者。形象进度是必要的,但一旦形象进度成为唯一标尺,就极可能走向反面。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这样的千年大计,要的不只是时间表,更在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的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堪称举世无双的伟业,让人民得到实惠,也赢得全球同行刮目相看。70年来,规划的作用居功至伟、无可替代,回顾70年规划行业走过的历程,系统总结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谋划未来的城乡发展,需要我们不仅关注有形的留痕,更要多想想人民心中的丰碑;少给地球留下碳足迹和生态印迹,多给子孙后代留一些绿水青山。“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城市规划(ID:chengshiguihuazazhi)。原文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2019年第10期。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石楠:美颜 |《城市规划》编者絮语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石楠:精简 |《城市规划》编者絮语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石楠:价值 |《城市规划》编者絮语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