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重在社区——规划师参与北京社区工作调查报告
导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既需要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也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思考本次疫情的方方面面。对于规划师而言,从专业角度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反思,吸取疫情带来的教训,探索面向全面小康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开辟“规划师在行动”的专栏,诚邀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本文字数:2919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作者 | 刘 荆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生态市政院 安全中心,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大,既是疫情防治工作的重点,也是防治工作的难点。笔者在北京居住的小区在街道领导下,由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以下简称“两委”)牵头,成立由两委、物业、流管员和党员积极分子五类群体组成的社区防控工作组(以下简称“社区工作组”)。笔者作为党员积极分子,同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参与了社区工作,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分享。
一、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重点
社区工作组主要以“区-街道”设定的规划框架开展,各社区结合工作框架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具体问题,表现出“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工作特点(主要参照文件如表 1),社区工作组五项重点工作如下:
表 1 社区防疫工作参照的主要文件
(截止至2020年2月5日)
(一) 严格管理小区出入口
关闭小区非主要出入口,保留的出入口设人员值守,对本小区的车辆发放临时出入证,非本小区车辆、访客等逐一进行体温测量和登记,管控快递、外卖人员进入小区。
(作者和社区工作组拍摄)
(二) 排查人员,做好信息登记
按照“北京市疫情跟踪数据报送系统”数据要求,根据派出所提供的信息和小区门禁卡系统信息,排查社区湖北在京、离京和返京人员情况并进行实时跟踪。建立本小区和非本小区人员登记表两本台账。工作组同志发挥创新能力,利用第三方APP采用二维码扫描形式填报,避免了纸质登记字迹潦草和统计不便,同时为后期人口普查打下良好工作基础。
(作者和社区工作组拍摄)
(三) 定时消毒,整治社区环境
每天进行公共场所防护,重点做好楼栋、垃圾等的清洁、消毒工作并实时记录,及时清运垃圾,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对疫区返京人员行李进行消毒,将病毒挡在门外。
(作者和社区工作组拍摄)
(四) 信息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制定社区宣传标语、宣传页,张贴在社区宣传栏、小区出入口等处便于群众知晓。同时利用社区、党员和业主微信群加强科普宣传和群众情绪疏导。
(作者和社区工作组拍摄)
(五) 重点人群和社区居民服务
掌握居家隔离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定期电话或微信联系;为小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如督促物业及时清运垃圾,联系符合要求的菜商进入小区为居民提供新鲜蔬菜;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需求,做好生活保障。
(作者和社区工作组拍摄)
二、社区疫情防控问题观察
(一) 工作组人员数量少,沟通协调不足
社区工作组人数较少,24小时不间断值班,需要登记和排查的信息众多,同时正值冬季,对工作组人员的体力和耐力都是巨大考验。社区工作组成员中,两委和流管员属政府管理,其中两委人员由街道直属管理,流管员由当地派出所管理,物业人员由物业公司管理,虽统一形成工作组,但实际工作中各司其职,待遇也有较大差别,互帮互助力度不够。
(二) 医疗装备缺乏降低自身和居民信心
街道仅对两委人员提供了口罩,未配备防护服、防护眼镜等专业装备,曾有居民质疑工作组成员的防护安全不达标,如接触病患受到感染,再接触其他居民则存在社区传播的风险,也降低了工作组自身和居民对于信息登记和社区管控治理的信心。另外,社区每日消毒液用量巨大,街道提供不足造成消毒次数不够,工作组对于医疗装备的使用和培训缺乏,技能受限等都一定程度造成居民的信心下降。
(三) 部分上级指导性文件落实存在困难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物业服务企业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京建发〔2020〕15号)规定对非本住宅区车辆、访客、新租房入住人员等进入住宅区要逐一进行体温测量,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小区,并做好登记。实际操作中,利用街道配备的医用红外体温计,在室外低温情况下很难进行准确的温度测量,利用腋下电子体温计在室外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使得体温检测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四) 居民基本生活诉求与疫情防控产生矛盾
为满足疫情期间居民的采购需求,两委经协调沟通,在征得75%小区业主支持的情况下在小区广场设置果蔬销售点,并严控价格;但菜商为外地在京租住人员,返回自己居所时遇到阻拦造成无家可归,降低了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再如,外来人员禁止入内造成超市、快递公司、团购、自种水果蔬菜的村庄农户等各式货物聚集于小区门口,需居民出门自提,存在病毒传播风险,给社区防疫工作造成困难。
三、社区疫情防空后续工作建议
(一) 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利用与设施布局
非常态时期社区宣传尤为关键,可考虑根据小区规模合理增加宣传栏数量,并设置于小区出入口、中心广场等显眼区域,本小区宣传栏位于地下室出口处,宣传作用受到限制;另外,快递取货地的位置选择应与疫情期间小区出入口管控策略结合,合理设置自提柜的位置和空间,开展“无接触配送”,以应对疫情期间种类多样的货物需求,避免人群和货物大量汇集于小区门口,降低感染风险。
(二) 探索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同治理模式
两委和物业人员在应对疫情时是合作伙伴关系,密切配合可解决政府资源不足,降低防控成本,同时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实现双赢。当前急需建立一套应对非常态时期“预、救、建”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政企合作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应急预案建议包含:合作的组织机构模式,疫情各阶段预防计划,社区高危人群、高危环境定位,危机跟踪处理制度和危机时期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管理办法等内容。
(三) 加强常态化预防能力建设培养居民防范意识
培养居民危机防范意识,比如街道可通过公众号,短信,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危机防护措施、避免和降低灾害的影响,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危机应对小组对其他城市和国家社区灾害事故进行及时宣贯和培训,培养居民的危机意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大与社区居民情感的连接和互动,让居民产生社区一体化,灾害共同体的思想意识。比如,让居民参与、体验居委会的日常工作,了解工作内容和难处,在灾害来临时刻,除了社区工作组的宣传教育、督导、服务外,社区居民可以更加自发地保护自己、关心邻居,把社区安全看作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才能产生更多的同理心,对社区工作者更多包容,形成政府协调指导、社区自治救助、居民认同归属的良性互动。
(四) 区街道做好装备供给和薪资保障
保护好社区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是保护社区居民安全的前提。疫情过后,市区街道应核算社区防治对医疗物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加强应急储备物资库中医疗物资的配备。另外,应研究出台对《非常态时期社区工作者的薪资补偿制度》,覆盖所有社区工作者,可探索社会化的管理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员工支援灾时工作,在工作单位报备给予适当补偿,解决灾时工作组人员不足问题。
(五) 建立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
根据本次疫情观察,需建立社区居住人口的信息登记和动态更新、外来人口登记、社区动态信息发布和通知三个平台并完善平台使用和相关管理制度。人口信息排查和登记是本次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同时也是应对各种非常态事故的关键。疫情过后政府应考虑统一工作平台,帮助社区解决技术问题并统一做好信息化培训。建立社区动态信息发布和通知平台是提高工作效能,保证信息透明,传达无死角的有效途径。另外,在建立安全社区的背景下做好外来人口登记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是常态时期的社区精细化管理的必备技能,也能有效应对非常态时期的管理工作。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
这场新冠肺炎与城市的关系?
欢迎大家投稿、讨论。
投稿邮箱:
www@planning.org.cn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每一次灾难都是成长的洗礼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对城市安全规划的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疫情背景下城市治理模式转型思考:智慧规划与智慧城市“双智协同”建设逻辑、理念与路径探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