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季 |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规划青年说”学术沙龙——后疫情时代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导读
2020年9月18日,作为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六大板块之一,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规划青年说”学术沙龙召开。
本文字数:4150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9月18日,“规划青年说”学术沙龙以“后疫情时代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林建伟、赵渺希、林辰辉、陈晨、梁印龙等五位青年规划工作者发表学术演讲,并邀请多位专家学者点评交流。聚焦疫情应对下的城乡规划反思,围绕疫后重振、健康城市、绿色技术、城乡治理等热点话题,探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展现青年规划师群体的职责担当。会议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盛鸣主持。
1
领导致辞
何兴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何兴华发表致辞,指出疫情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同时,也是人类认知创新的来源、进步的“催化剂”。现代城市给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生活场所,也便利了病毒的传播,如何高质量发展成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作为规划者的责任。他认为,“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拥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的议题,并对本次讨论交流表达了高度期许。
2
主题汇报
林建伟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所长
第一位分享者是亲历武汉疫情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所长林建伟,主题为“即时应对和战略重塑——武汉战疫的规划实践思考”。首先详细介绍了武汉疫情期间“即时应对”的四大举措,包括高效完成救治隔离设施的选址建设、精准及时进行“疫情地图”分析、探索疫情期间社区信息化治理、区域层面特殊公用设施的共享利用;同时提出了在应急交通组织、信息采集渠道、空间弹性留白、老旧社区治理上的几点反思。其次,分享了《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技术要点,在项目定位上,此规划不是单纯的技术方案,而是包括经济、社会、物质、设施、信心等多方面恢复,是技术方案和一系列政策、计划和标准的综合型行动计划;在内容上涵盖“1+5+X”体系,“1”为疫情影响评估和重振规划纲要,“5”为五大专项规划,“X”为医疗卫生、社区建设、交通物流等一系列行动计划、政策标准和建设指引。最后提出,应该回归 “以人为本”的规划初心,从空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从侧重经济建设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赵渺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第二位分享者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渺希,主题为“全球化波动中的流动空间与地方资源”。从全球城市理论切入,阐述了与规划相关的三个全球化理论,包括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全球城市区域理论。并指出,1970年以来形成的“流动空间”理论,极大影响了全球城市区域理论。从中国能源上市公司股东分布变化、SARS、新冠疫情传播特征说明,资源消耗、疫情传播与流动空间有关,城市的流动性越大,所受外部影响也越大。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些思考:对于耕地、林地、牧草地与水域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等不同类型土地资源应采用不同的规划策略,重视国土空间资源刚弹结合,综合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必要性与可替代性,以确保居民粮食安全为目的,因地制宜、因类施策。在公服设施布局上,可施行小型菜场、生鲜超市、蔬菜店、肉食店等专类分散布置,降低动物源食品批发市场混杂集散的感染风险;其次建立多中心、扁平化、流动性的网络模式,居民非必要性接触的电商仓储、批发市场布置于城市外围。
林辰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三所所长
第三位分享者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三所所长林辰辉,主题为“城绿融合与能源集约——后疫情时代绿色规划的两点思考”。核心围绕绿化空间与能源使用两大焦点展开论述。在绿化空间层面,指出应该让人与自然的距离更近一点。主要包括两大核心策略:一是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让绿化与建筑融合,在此引入了综合绿化覆盖率的概念,并介绍了杭州会展新城、成都滨湖设计总部应用示范;二是打造更集约的绿化空间,让绿廊与地下空间融合,并以西安幸福林带作为案例进行重点阐述。在能源利用层面,提出应该让建筑的能耗更低一点。主要包括三大核心策略:一是打造更加“低能耗”的空间形态,中容积率、高覆盖率街区往往能耗较低,成为引导趋势;二是提供更加“在地化”的可再生能源供给,摒弃“大而全”,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地区具有在地特点的能源;三是规划更加“削峰填谷”的混合用地,当用地功能单一时,能耗峰谷差距较大、整体能耗大,提高功能混合程度可以保证用能时耗更加稳定,降低整体能耗。
梁印龙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第四位分享者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梁印龙,主题为“反公地困局”下的城市更新实施模式转型。他指出,后疫情时代我国提出了国内外双循环的战略,城市更新则是促进国内大循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目前城市更新中存在着两大类“反公地困局”,一类是民间频发性“钉子户”导致的“漫天要价类”,另一类是政府常态性“多机构管制”导致的“九龙治水类”困局,成为制约城市更新工作健康有序推进的阻碍。“政府九龙治水类反公地困局”破解之道在于简政放权,推动规划体制创新,大幅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钉子户反公地困局”破解方法比较复杂,涉及模式转型、流程优化、协商优化、以及技术辅助等各个方面。改变传统开发商主导拆迁补偿、安置建设的实施模式,实现政府统筹;策划与城中村内部社会结构特征匹配的改造流程;创新利益协商方式、利用信息化,实现“线上+线下”统筹;引入第三方组织参与,充分推进大数据应用,建立成本-收益测算模块。
陈 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最后一位分享者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陈晨,主题为在社会实践中培育乡村规划建设专业人才——“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的召唤下,“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应运而生,以众多优势学科为基础,旨在推动全校范围内“乡村振兴”相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工作。研习社包含调查研究和设计下乡两类活动,对天津、上海、浙江等地的乡村进行调研和设计,开展政府座谈、企业走访、村庄踏勘等形式的活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乡村振兴研习社”形成了“四个下乡”的成果。其一为设计下乡,对目标村庄进行现场踏勘和设计改造;其二是政策下乡,开展乡村振兴博士宣讲团专项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广大基层村干部及村民,宣讲新农村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等;其三是理论下乡,由杨贵庆教授领衔,青年教师参与,面向村干部和村民,制作专业化的乡村振兴青年讲堂视频;其四是服务下乡,调研的研究成果将提交作为政府宏观及地方政策制定的决策参考。
3
专家点评
李志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前三位演讲者的发言紧紧围绕后疫情时期的城市发展需要。林建伟提出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即时应对和重振策略,“1+5+X”的规划工具有很强的行动性和时效性。赵渺希量化和系统性分析地方和全球的关系,阐述城市的经济发展、卫生安全于相互关联的城市网络体系中。林辰辉针对绿色规划,展开从理论、案例到应用的深入系统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三位演讲视角多元,都反映智慧化、精准化的规划趋向,后疫情时代的规划大有可为。
黄卫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前三位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建设安全城市、健康城市的规划应对。目前我们的城市进入了从规模化扩展到高品质发展的阶段,追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观。城市的硬件设施已基本完善的情况下,应该提升对城市治理水平的关注。如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和运作机制;推动城市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结构模式,落实小规模自给自足的城市单元空间建设;以及更丰富、更有效率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这些都将是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跟进。
袁 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在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中,继续完善绿色指标的引导和体系建设非常有必要。这类工作在新城区和社区中的落实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在老城区、社区中的落实则更多依赖于社区治理手段的革新,广州老城越秀区的老旧小区的立体绿化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规划工作一方面需要考虑技术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治理的完善,这是进一步推动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孙 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
疫情爆发之后,城市发展对全球性和地方性的关注更加密切。前三位演讲者提到的粮食结构、资源禀赋、绿色生活等关注点都是实现内外双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关于后疫情时代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城市的全球性如何体现高度。全球网络中要素流动加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国内外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未来城市功能和网络结构应该是怎样的,需要我们共同研究。二是城市的地方性如何体现厚度。回归到人的视角、社区的视角讨论问题,做到社区下沉。如在疫情期间,得益于高素质的基层管理干部,上海精细化的社区治理给居民提供了极大的安全保障,这也是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厚度与品质的体现。
石晓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今天各位演讲者的议题从不同角度切入,提出对城乡空间的变革,规划工作应对的思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体会:一是城市密度,密度的高低无绝对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城市密度和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的匹配程度,如合理确定居住区人口规模和人均居住面积,关注住区内服务人员的居住条件和标准。二是绿色出行,后疫情时代个性化、低能耗的出行方式将成为未来趋势,传统道路断面和交通组织方式应该更灵活,更适配,提倡“公交+慢行+街道”的小尺度、健康型发展模式。三是健康产业,规划对于产业用地应有更灵活的产业政策和管理机制,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更弹性化的发展空间,在功能审定、土地出让,容积率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更精细化的提升。四是医疗卫生,在医疗设施的布局规划中更多考虑疫情防控的需求,在设计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如利用城市既有大型场馆作为预留医疗设施,加强基层哨点的布置,与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紧密结合。
4
总结发言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首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当前城市已进入“后疫情、后全球化、后浪”的“三后”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规划师研讨的平台是非常有意义的。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建立新的城市发展观,如赵渺希提出的重新思考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林辰辉提出的绿色理念具体实践手法,梁印龙提出的制度设计方法破解城市更新“反公地”困局。二是要有新的视角,如大数据量化手段,结合调研的实践手段,制度研究手段,跨界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等等,在今天青年规划者的演讲中均有多样的体现。三是要有新的工作方式,以云会议、云调研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青年规划师发声和交流的平台纽带,实现一代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传承和创新。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最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对本次青工委活动举办表达了赞许,认为学术活动应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态势,并表达了对未来更多形式、更多内容的学术活动的期待。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 |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 专家跨界共议共建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专题会议要点集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科普学堂 | 听许宏溯源中国——从城邑到都邑的考古大扫描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规划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