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系统性风险和城市韧性的5个深度报告 | 学术季

导读

9月24日上午,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重要活动之一的“系统性风险与我们的生活”专题研讨会以跨国云会议的形式举行,本次会议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会议邀请了学术与实践领域的各类专家,旨在从系统论的视角下,探讨如何提高城市韧性、控制风险、并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本文字数:2213字

阅读时间:7分钟

 


联合国实施全球减灾活动已30年,防灾科技不断进展。但随着地球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居环境的复杂化,自然和人为灾害或单发或形成耦合灾害链爆发,世界范围内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仍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表明,全球已经进入系统性风险社会。而且,灾害损失已逐渐从人员财产直接损失,扩大到更为持久广泛的间接损失,给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带来显著影响。


由于系统性风险的高度复杂性、关联偶然性和空间分布广泛性等特点,对风险管理和生活方式提出严峻挑战。因此,2020年9月24日上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系统性风险与我们的生活”专题研讨会,旨在从系统论的视角下,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社会和生活方式的韧性,将风险尽可能地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进而转化为机遇



会议主持人深规院杜雁副总经理在开场致辞时首先提出,城市安全话题看似冷门,实则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希望本次论坛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交流,而是作为媒介,将系统性风险与韧性城市概念带入公众视野,拉近专家与市民的距离。


嘉宾报告


 

叶  谦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2019年科学界达成共识,我们已经进入“人类世”时代,现代人类的城镇化建设和技术革新等发展对地球环境有着巨大影响。新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新机遇和新的灾害风险,特别是不可逆的灾害链风险日趋显著。而风险研究长期以来受制于单一学科,失去了天然的适应性。


叶谦教授指出,刚韧性城市建设应从系统性思维理论着手,制定较完善的法制体制,培养跨学科人才,借助现代科技对未来进行模拟和情景预测,从而动态地规划,提升城市刚韧性。他以赣州古城为例,从历史角度对城市建设的未来途径提出思考,认为应融合人文、环境、技术和经济四大属性,从要素、关系、结构和功能方面进行分析,构建城市刚韧性系统。


 

韩战钢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系统思维目前还是小众的领域,但随着“五位一体”、“六大改革”等理念的提出表明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而系统思维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韩战钢教授讲解了对系统化风险防范思维的思考,其中介绍了系统科学中相关概念和基础模型,并重点通过海南台风、澳大利亚山火、上海踩踏事件等案例讨论了复杂网络于灾害防治方面的运用。他指出系统应该留有冗余,从而在巨大冲击时起到缓和作用。并且弱连接的小个体在灾害之后能起到重要作用,如当某个重要设施失效了,局部个体设施之间的救助往往能在挽救生命和恢复基本城市功能角度起到很好的作用。


 

严网林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教授


洪涝本身是由于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引起的无法避免的灾害。但是我们人类世的活动,尤其是大规模城市建设,激活灾害因子,加剧灾害风险。


严网林教授通过介绍东京都市圈城市规划策略、基础性韧性工程建设、普及型韧性社会建设三方面的韧性城市建设,指出如何防灾,取决于我们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他认为韧性的理念和工业时代以来所追求的效率是矛盾的,我们愿意为了防范灾害投入多少成本?系统本身构建是从上到下大的刚性系统,还是各方面有机组合形成的复杂网络?值得进一步思考。


 

李海龙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研究员


韧性城市概念从2000年之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兴起,运用韧性城市理论,提升城市灾前免疫力、临灾抵抗力、灾后自愈力,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李海龙研究员结合美国、荷兰、日本,以及国内北京、深圳、珠海、上海、香港这些先锋城市的案例,指出韧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共识行动。通过介绍我国沿海城市气候、常见灾害、防治灾害中的典型问题,李海龙研究员就气候适应型韧性城市规划建设提出策略,强调韧性概念应包含机理机制分析的先行、理念方法的革新、技术标准的更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四大方面


 

杜  菲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从2004年开始,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全面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而到目前为止,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初步成型,但合理性欠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未来走向精细化和全流程,承载力和需求量的精准对位匹配将是非常大的瓶颈和突破口。


杜菲副主任通过对比我国和日本应急避难场所,从避难生活品质、国家政策导向、规划布局、相关规范、建设与管理几方面剖析了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展望了精细化避难规划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专家研讨环节中,城市公共技术研究院应急管理中心副总经理焦圆圆,深圳市应急管理学会秘书长梁虹,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代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安全学术小组成员韩刚团四位专家对主题会议的五个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和思路梳理,以自己从业领域角度分享了独特的感触,认为自然灾害防治作为一个融合学科,需要系统性思维,而如何将学术研究落到实处应是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论坛的最后,杜雁副总经理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系统性风险之于规划而言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重新审视,呼吁规划从业者要注重多学科融合,思考应对未来变化的可能方式。面向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更应重视城市安全与人文关怀的全面保障。


供稿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 | 总体规划学委会年会召开,聚焦“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聚焦双循环体系下的城市转型与治理,响应新时期城乡治理的新要求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伴随•成长”专场会议要点集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