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再不关注文化遗产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那么集体失忆还远吗 | 学术季

导读

9月26日,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以“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


本文字数:5161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新要求,更好的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保障各类文化遗产的安全,促进城乡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进委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于2020年9月26日召开以“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莅临会议现场,学会副理事长伍江张泉周岚在线上参加了会议。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主任委员张兵、副主任委员赵中枢张杰周俭以及多位委员分别在线下、线上参加了会议并发言。会议还特别邀请了赵霞邵甬刘仁义霍晓卫四位专家在大会现场围绕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议题作了主题报告,与会委员们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主题报告和学术研讨环节通过网络进行同步直播,共计4000余人次参加了本次网络会议。


会议开幕


 

主持人:鞠德东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张  兵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在开幕式上,张兵与石楠分别代表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及学会作了致辞。


张兵对本次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年会的召开表示了祝贺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筹备工作和总体考虑,之后他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如同爱护生命一样把遗产的安全作为一个基本底线,今后要把遗产保护风险意识的强化作为学术委员会倡导的研究基础方向之一。第二,要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党中央推动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效率、社会的公平、环境的友好结合起来。最后,张兵对学委会的各位委员、专家表示感谢,并对青年委员团体提出殷切期望。


石楠对上一届学委会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总体的要求、期望和建议。


主题报告


年会特别邀请了邵甬、赵霞、刘仁义、霍晓卫四位专家,围绕“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演讲。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空间管理

 

赵  霞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主任规划师


赵霞指出,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对象是空间资源的组成部分,国土空间规划是维护各类空间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空间规划和文化保护的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赵霞从洛阳历史文化资源概况、保护面临的挑战以及重点开展的工作和探索三个方面展开。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在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格局变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洛阳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时间脉络长、数量多、品类全、级别高、空间特征鲜明。此外,洛阳大遗址保护和城镇发展的协同难度前所未有,城镇空间和功能组织难度高,新建基础设施布局难度大,乡村遗址空间保护管理还需引起足够重视和高度关注。


赵霞阐述了项目中如何理清洛阳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家底,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与全域国土空间格局,引导大遗址分类保护利用、地上地下协同,推进将名城的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最后,她强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怎么保、怎么管、怎么用、怎么融四个方面,让文化活起来,传承文脉,实现古今协同、全域协同


世界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平遥实践

 

邵  甬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邵甬以世界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围绕平遥实践进行报告。邵甬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她强调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城市未来》全球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具有使城市更繁荣、更安全和更可持续的力量。反观中国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差距。历史城镇不仅具有遗产的属性,同时还具有城市的属性和人居的属性。中国现在大量的历史城镇表现出两种特点:一是遗产属性被破坏,真实性丧失;一是人居属性被忽略,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


邵甬简述了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将可持续发展愿景融入世界遗产公约进程的政策》,提出了世界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其中与历史城镇相关的内容主要是包容性社会发展和包容性经济发展。她详细介绍了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保下来”、“管起来”、“活得好”。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坚持“以价值为基础”的保护,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坚持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邵甬在最后总结中提出,平遥列入到世界遗产目录,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对于我们学习传统智慧、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加强了遗产社区和遗产城市的情感链接。平遥是世界的遗产,但如何能真正地保护好、发展好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平遥。


镇海桥洪灾——文化遗产安全应对

 

刘仁义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


刘仁义结合今夏我国洪灾的问题,围绕安徽黄山市镇海桥的洪灾与文化遗产安全应对作了演讲。镇海桥位于三江汇聚的地方,历史悠久,同时承担着重要的城市交通功能。今年7月7日,镇海桥被洪水冲毁,从文化遗产灾后评估的角度来看,镇海桥受灾的原因主要包括年久失修、河道堵塞以及城市管理的问题。针对文化遗产的安全应对,刘仁义通过安徽寿县和歙县的案例,为大家介绍了古代城市防洪设施和营城智慧。


刘仁义对文化遗产安全提出应对建议:


第一,要明确责任,强化政府主导职能。他建议专门设置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加强与对应部门的联系,协调综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二,要强化保护意识。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要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第三,要健全法制制度,细化保护规划编制和评审等相关要求,加强督查与保护规划实施后评估,有效建立奖惩和问责制度,用制度激励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历史城市保护中锁眼卫星图的应用

 

霍晓卫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副秘书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规划师


霍晓卫围绕历史城市保护中锁眼卫星图的应用展开演讲。他指出对于遗产安全的认识就是一个变化的监测和评估。他结合北京市爨底下村的案例生动地阐述了对于文化遗产的安全问题的关注和应对,提出无论监测、控制变化及灾后复建,其核心工作是如何准确辨识与把握变化过程中真正属于历史、有价值的要素。其中,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特色的延续是可持续的关键内容。


霍晓卫将城市历史影像图和现状影像图进行对比,辨识传承真实而有特色的历史要素。他通过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浙江省嘉兴市老城北文生修道院片区、西藏日喀则、避暑山庄狮子沟地段景观、鲤鱼洲的生态环境变化等锁眼卫星图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锁眼卫星图甄别历史格局、界定历史城市景观片区规模、辨识生态人文整体形态、认识生态环境的宏观形态。


最后,霍晓卫特别强调指出,城市在变化中值得辨识的要素包括历史城市整体格局以及内部格局、历史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共生、自然环境的天然美感三个方面。这些不仅是历史的宝贵遗存,而且是人类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价值观。


学术讨论


在学术研讨环节,共有多位委员针对文化遗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了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学术讨论。


 

郭  旃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荣誉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副理事长


郭旃委员指出:


第一,既要重视世界遗产体系,又不能盲目迷信。应该在典范遗产之外,扩展至普通的建筑,要重视传统区域和全局架构;


第二,应该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状,并且应该包括文物本体及相关环境;


第三,文物古迹的修缮应该修旧如旧,要像对待书画艺术品那样看待古建筑;


第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始终坚持,哪怕可能会暂时影响当下的经济利益,也必须狠下心来在保护的前提下找出路。


 

汪  芳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教授


汪芳委员认为:


首先,应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要从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单体的研究拓展到城市之间的区域关系研究;要认识到历史城镇节点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不同城市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共通共荣,或者是此消彼长的关联性,这也是文化遗产研究很重要的切入点。


 


李锦生

学会常务理事、城乡规划实施学委会主任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荣誉委员,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


李锦生委员结合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谈到由于改变遗产的使用形式而导致“人祸”的情况尤为严重,应采取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遗产保护管控。


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应认真研究制定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建筑消防工程技术标准;二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全民科学观,提升遗产地行政管理能力。


 

傅  爽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荣誉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调研员


傅爽委员的发言主要谈到了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要保证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的实施;


第二,应该引导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广泛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并对特殊人群有研究和制定不同政策;


第三,对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局限于其本身和其周边的环境,还要和地方经济振兴、就业等结合起来;


第四,要有奖惩分明的机制,推广成功的经验,对于保护不力的要严格加强整改措施。


 

王鲁民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鲁民委员针对遗产的保护性破坏问题指出:


很多文物的保护性破坏是建立在对历史和当时情况不了解或存在误解的基础上,应从以下两点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要普遍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保护对象的切实研究。


 

王  林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王林委员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阐述


第一,近当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第二,在保护途径上,采用“共治”方式进行保护与发展,同时探索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支撑多部门共同治理;


第三,遗产的保护管理上,要加强对已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城市、历史村落的评估,由住建部门推进落实对政府各级部门遗产保护工作的评估,并且纳入到管理程序中。


 

钟  舸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钟舸委员从文化遗产的利用角度谈到,


永续利用的功能理念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应构建出文物和可持续之间强有力的功能支撑空间来永续利用。实现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做一个有承载的保护,这个载体本身作为居民活动的景观和功能的整体以外,实际上也承载着遗产本底。


 

王国恩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王国恩委员针对议题主要阐述了如下观点:


第一,应加强不同类遗产植入人类活动功能的类型;


第二,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强度,利用产权做好文物和其他各类遗产的合理利用。


此外,他还提出应尽快确立国土空间规划遗产保护体系,研究遗产保护、空间城市与国土空间承载之间的关系,研究遗产保护与空间行政层级的关系,研究各类各级遗产的分析、保护利用方法,研究遗产的保护利用实施建议。


 

杨  涛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城乡规划院副院长


杨涛委员建议:


首先,要在目前国土空间规划或水利规划以及水利建设中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其重要节点的风险评估


其次,文化遗产安全问题非常棘手,结合目前智慧城市和规划结合的角度,是否能够在智慧保护方面探索一些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技术。


 

熊  文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熊文委员结合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从交通的角度提出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面向2035年的保护工作,在历史文化街区等重要历史地段是否有必要做一些慢行尺度的设计,从而保证发生重大灾害群众能顺利脱困;


第二,能否在立法层面考虑历史文化街区内居民停车难和车位供给的问题;


第三,将来保护工作做得足够好的时候,希望能够让街区的一部分原来的居民回来。


 

张  飏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飏委员在发言中提出:


生态安全、城乡防灾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首先,在综合管控上,要延续文化遗产过去的价值,从生态布局大的宏观层面进行及早干预,从水系治理中观层面做一些调控和干预;


其次,通过一些工程技术手段,积极利用现代的平台加强微观层面的干预和提升,同时在各个层面加强安全和防护相关措施。


会议最后由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主任委员张兵总结发言。他提出:

首先,希望未来可以用绣花功夫精细地做好学委会的工作。


第二,要加强对新的青年委员和新的委员不断的吸纳,希望明年有更多的青年委员来作报告,他们是现在遗产保护界的中坚力量;


第三,要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把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共同做好遗产的保护。


最后,希望在今后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向历史学习,尊重历史,一起携手走出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文字编辑整理和校对:余独清、张帆、李陶、李亚星、李梦、韩晓璐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丨“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我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想知道古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城长什么样吗?听孙华教授慢慢道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和贾伟明教授一起探秘中国新疆天山地区史前游牧社会,讲述移动聚落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