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红:渭河滩地上的诱惑——咸阳城手工业遗址区属性的再认识 | 学术季
导读
9月23日下午,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科普学堂”栏目在线上第四讲圆满举行,在腾讯会议和Zoom平台上以中英双语形式向国内外学者实时播送。本文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秦汉考古研究专家许卫红主讲的“渭河滩地上的诱惑——咸阳城手工业遗址区属性的再认识”的报告与嘉宾对谈。
本文字数:4781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 许卫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秦都咸阳城大遗址项目领队
以下为报告内容与嘉宾对谈。
PART 01 报告内容
秦咸阳城遗址简况
秦咸阳城初建于孝公、惠文王时期,核心区位于渭河以北,渭河以南也有一定规模的建设;发展阶段位于昭王后期、嬴政前期;辉煌阶段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之后,陆续修建了阁道、复道、极庙道、甬道等一批道路,形成了“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规模的宫殿。从王国到帝国,秦始皇对于咸阳城的建设经历了扩建、改建、新建三个阶段。在许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咸阳城遗址内有多个时代文化层的叠压,并没有一处纯粹的所谓秦咸阳城的遗址,这让我们很难看清秦咸阳城的原貌。
图 周秦汉唐都城位置关系
考古研究的基本点,是“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所有判断必须以实物为根据。我们必须要先弄清咸阳城究竟有什么,才能判断咸阳城的面貌像什么。因此,要想探究咸阳城设计理念是否如文献所说“象天法地”,必须先找出咸阳城遗址各类遗存的分布状况。
渭河滩地上的诱惑
咸阳城遗址,实际分南北两区。渭河以北的区域又分为东北区和西南区。西南区即濒临渭河,被称为长陵车站遗址区。其所在的渭河滩地长期存在着盗掘问题。从2008年至今,不时有穿着潜水服、携带金属探测器的盗窃者潜在河床里,在河滩上到处挖坑,寻找有价值的文物。2017年,西安市场上一次出现了三百多枚品相极好的楚国钱币,后被一位文物收藏家收购。他评价这些钱币是“楚国能工巧匠将其带到秦都咸阳手工业作坊区的货币财富”。同样,北塬高地处上世纪出土过八枚瓦形陈爰金币,当时被认为是楚国移民带来的。这些都使我们重新审视渭北西南区的这片渭河滩地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在河床里我们陆续打捞出一批年代较早的建筑材料,这些瓦片的纹饰与渭北东北区的建筑材料一致。这些考古遗存暗示着这片渭河滩地或许隐藏着解读秦咸阳手工业区的密码,“诱惑着”考古人员深入探索。
图 渭河滩地秦汉遗存分布位置
图 渭河滩地采集与宫区发掘的建筑材料类型对比
秦咸阳城北区手工业遗存
——分布、属性
从考古遗存点上来认识秦咸阳城的功能分布。手工业遗存分布点主要有位于东北方的柏家咀手工业遗址区(仅陶窑3座)、靠近咸阳宫遗址区的聂家沟手工业作坊区(综合性,发现了制骨、做石、金属铸造等痕迹)和胡家沟手工业作坊区(大量陶窑,与该片区大量宫殿建筑有关),以及位于西南方的长陵车站遗址区。
图 秦咸阳城北区空间布局
东北区和西南区两大手工业遗存点分布片区特征鲜明,分工明确。在制陶方面,东北区主要生产建筑材料,西南区则负责制生活器;冶金方面,东北区负责金属铸造和器物浇铸,发现了大量金属容器陶模、半两钱陶模和半两钱铁范等,而西南区则负责原料的回收与利用;制骨方面,东北区负责生产“奢侈品”器物与商品交易,西南区负责原料选取、堆积等工作;做石方面,东北区负责生产乐器和丧葬品等礼器(编磬、石铠甲),西南区也有发现石器的消息,遗憾地是在建设中被毁,只能确定大概位置,产品种类不详。
图 东北区制骨遗物
图 西南区制骨遗物
总体来说,西南区滩地上是一处很复杂的“集合体”,也可以称为一个综合性工业区,存在着居住、生产和商业活动。包括内史治所、工商业制作及管理等功能;也有许多闾里(百姓),他们住在半地穴式的建筑里,推测为身份不算太低微的自由民。东北区有秦代官制九卿之一的少府---负责管生产乐器、礼器和皇室日常各类用品的部门。
但是,手工业区近距离靠近宫殿区,无论是对处理政务的前朝还是佳丽云集的后宫,都存在不利影响。结合东北区和西南区的遗存特点,我们推测不同时期咸阳城南北区的功能有变化。渭河以南可能更多承担首都行政职能,比如朝会和皇帝的日常起居都会在这里进行;而渭河以北则更多地承担起了城市经济发展职能。
秦咸阳城渭河以北区域的地理条件
——地貌、功能
渭河以北的地貌特征是河川地、台地、塬地三者并存,海拔380至450米。河川地有三个大湾,东部(渭城湾)面积最大,东西长10余公里,土层厚度2米左右;再向东土层薄,最厚的地方不过1米,最薄的地方只有0.3米。
图 咸阳城北区地形图
台地与塬地之间现在有七条以上的南北向沟道,分布非常规律,其中有二条沟已经被证实与道路有关。这两条道路南北走向,其中一条北对一座高台建筑,南对秦汉厨城门古桥,宽度超过50米。显然这是一条咸阳城的主干道,“帝国大道”。
图 秦汉古道路发掘现场
而东北区和西南区之间存在一条“空带”,“空带”正对着其中一条沟道。我们在这条沟道的东北部北塬上做了试掘,发现一条人工修建的东西走向深沟。沟截面总体近U形,内堆积划分可达近50层,概括为四个遗迹单位,其中第三层台阶上铺陶片,底部稍平,说明这条沟由人工修建且多次修整,主要有二个使用阶段。早期无连续流水形成的淤土堆积,所见遗物皆为战国晚期至秦代,使用上限应与秦咸阳城同时。晚期在一定厚度的填埋后,再次修整并长期流水,形成多层水淤土堆积,具备水渠的功能,堆积中兼有秦、汉时期遗物,使用上限不早于汉代。结合其所处位置分析,该沟至少为秦咸阳城宫署区北部界沟,此范围以外再不见大型建筑。
图 东西沟截面
总体来看,渭河以北的自然地理条件与遗址分布有一定对应关系,如南北向冲沟与秦时期的道路存在关联,大面积河湖相堆积与东北区与西南区的分隔作用。通过对渭北地理因素与遗存分布对应关系、东北区与西南区遗存分布状态的异同比较,等等我们所能掌握的资料分析,咸阳城北区的城市布局很大程度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 遗存分区与冲沟、河湖相堆积的对应关系
总结——历史的背影
通过《史记》所记,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咸阳城的建设经历了王国和帝国两个时期。而“象天法地”思想的形成时间早不过秦始皇的帝国阶段,尤其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之后。此时咸阳为都已有一百余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也已经有近十年。一座百年的城市在帝国阶段应该已经初具规模,所谓“渭水贯都”不乏后人演绎的成分。
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显示,对自然地理环境比如沟、古渭河遗留的一些水域等方面的利用,体现了古人在建城过程中巧妙利用自然、充分发挥能动性的智慧。这说明咸阳城的修建初期即有明确的规划。当然,具体为何最初要在这个地方选址建都,原因很复杂。可能除了和东方三晋地区的战争外,还与北方戎人、甚至是更北方的草原民族南下有关。所以在《汉书》中记录咸阳范围是特别提到“北临泾”,泾河流域上游一直是生业模式复杂民族的活跃地区。
整体看,咸阳城的大格局是分一南一北两大片区,涉及的城市范围南北长、东西短。迄今为止,我们仍无法绘出咸阳城遗址分期分区的图纸,长期以来除了发掘的墓葬时代判断非常准确之外,遗址中的各种遗存经常是“一锅烩”,没有剔掉秦代以后尤其是汉渭城县的遗存。
如果对所发现的各种遗存不甄别具体时代,不做遗存分期,很难复原秦都咸阳城的真实面貌。同时,对晚期遗存的研究非常有必要,这关乎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沿革,属于地域考古学研究体系,关系到咸阳这个地理区域从秦到今的城市发展轨迹。
在历史发展的时光中,秦都咸阳城的背影拖得很长。比如在新时期大西安经济建设规划图上,两条预定的中心发展轴,即“秦汉轴”与“西咸轴”,和秦都咸阳城、汉长安城的中心高度重合。厘清咸阳城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也是咸阳城考古的任务之一。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考古要研究一个地域的某个时代,也要解决这个地域的历史演变。这些仅靠考古学科无法完成,需要在地理学、规划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指导下,开展多角度视野的综合性研究工作。
PART 02 嘉宾对谈
江泓:
许卫红老师通过扎实的一线考古实证逐步为我们还原出秦咸阳工业区分布的情况。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古代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的问题,且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在规划史、建筑史中鲜少被关注,一方面是囿于史料有限,另一方面我们通常把目光聚焦在规划思想的阐释和一些宏伟的官式建筑上,许卫红老师的讲座提醒了我们这个缺口的存在。秦帝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必然有强大的兵器工业做支撑,空间上应有规模化的集群,对于这一点考古是不是有所发现呢?
许卫红:
以兵马俑为例,我们过去曾单线条地认为兵马俑的制作一定在兵马俑坑的附近。在渭河以北靠近宫殿建筑约500米的地点发现了秦始皇陵陪葬坑石铠甲之后,我的想法就改变了。对于一个帝国来说,不需要集中在一个地方大批量制作这些东西,完全可以分散“订单”,因为这个时期国家的体制是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天下一统。同时,这个时期有发达的路网可以满足将分散在各地的物品运输到使用地。有学者在关于兵马俑的细部研究中提出,兵马俑的制作是分组式的流水线,并非类似现代富士康式的流水线,因此各个陶俑动作表情不一。这和我们“分散订单”的想法不谋而合。兵马俑制作方法的研究结果、对我们分析渭河以北秦咸阳手工业区分布很有启发,所谓“大一统”,其实是求大同、存小异。秦郡县制的国家体系决定了分层管理的特点,只要最终能为“中央”完成生产任务、提供物资保障,小组们各有发挥,并非一定聚集在某处。很多地方出土封泥也证明,当时在各地都有各种工室,比如“栎阳工室”、“雍城工室”。这两个地方曾是秦国的旧都,一直都是制造基地。
董卫:
许老师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渭河以北秦咸阳手工业区的分布情况。我们知道汉时期几乎形成了“城陵一体”的形式,陵的选址与城有密切关系。作为都城,秦咸阳城的布局与建设具有创新性,其中“城”和“陵”的布局是否有规律?
许卫红:
陵随都移动。城迁到哪,城里业主的陵、墓就在哪里的城外。城可近水,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陵居高地以避水患。咸阳城东、西、南三面陵区,东陵区即芷阳陵区,秦始皇陵实际上就属于芷阳陵区的大范围。拘于礼制,只能在芷阳陵区的北、东选择陵园。最新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园葬地的“丽山园”地理条件很差,山洪、地下水等问题,成了地宫和陵区建设的大患,与《水经注》等文献记载的“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截然相反。这一点也提醒我们对秦都咸阳城“象天”说应该持谨慎态度,退一步讲,即使咸阳城在发展过程中有“象天”的规划,也因秦朝短祚而没能实现。
听众1
问
请问秦咸阳城存在外郭城墙吗?之前的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近期有什么新发现吗?
答
许卫红
如果我们从遗址分布、陵的位置、平民墓地等几方面来推断秦咸阳城的范围的话,我们也仅能用虚线画出一个范围,没有明确的夯墙。城的内部通过南北向的沟和东西向的水分割出了界域,但整个大圈的外部是没有围合构筑的。对这个问题,我赞同许宏老师说的“大都无城”。
听众2
问
请教许老师,如何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西安地区厚重的历史是否影响当代的城市建设?对于那些保护价值不高的遗迹,是否可以适度开发?
答
许卫红
在西咸一体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下,秦咸阳城遗址确实面临尴尬的处境。当时独特的规划理念导致秦咸阳城遗址的分布非常广,高度和现在的建设区重合。秦咸阳城的南区被压在汉长安城遗址区下面,所以秦咸阳城的主要保护对象可能还是北区。北区成立的秦汉新城是国家级新区西咸区的中心,300多平方公里的总面积范围内有100多公里都是遗址保护区,面临经济发展与文化管理的双重压力,文物保护形势很严峻。建设与保护的协调工作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不少经验与先例可循,我们应尽量避免两者的冲突,相信巧妙地运用文化遗产可以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参与,也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的智慧。但是遗址的可观性差,不要期望短时间内秦都咸阳城遗址有和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一样的“挣钱”能力。秦都咸阳城遗址是众多民族统一的象征之一,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中华民族文脉传承、民族自信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想知道古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城长什么样吗?听孙华教授慢慢道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和贾伟明教授一起探秘中国新疆天山地区史前游牧社会,讲述移动聚落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创学术季·科普学堂 | 听许宏溯源中国——从城邑到都邑的考古大扫描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