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斐菲:微空间·向阳而生——公益基金与责任规划师制度撬动多元参与的城市更新实践 | 学术季

冯斐菲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4-24

导读

9月20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活动之一——“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专题会议上,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主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社区培育规划研究中心顾问冯斐菲主任应邀作《微空间·向阳而生——公益基金与责任规划师制度撬动多元参与的城市更新实践》专题报告。


本文字数:3603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冯斐菲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主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社区培育规划研究中心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斐菲主任以北京市朝阳区小微空间提升为案例,介绍了北京的社会公益基金和责任规划师制度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的作用,总结了工作模式和成效,提出了将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相融合的创新性制度和工作路径。


01


首先,冯斐菲主任介绍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和社区培育基金的形成背景


制度缘起


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概念是2004年首次被提出,彼时为迎接奥运,北京老城改造的工作导向从大拆大建转为微循环,故专家曾建议将老城历史街区划分为片区,由设计师分片负责。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提出规划公众参与,因此北京规划委结合当时北京中心城控规的公示,设立工作坊,由片区责任规划师负责向公众宣讲规划。之后以此为契机,规划师们开始扎根街道、社区开展促进规划落实并服务基层的试点探索。


社区实践


东城区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为激发居民参与的热情,成立了风貌保护协会,通过人文教育、社区公约制定、口述史采集等方式,带动居民共同探讨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居民形成对历史街区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进而主动参与院落公共空间提升设计。之后,再走向胡同公共空间提升、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之后又与街道共建社区博物馆,开展社区公共空间运营,充分获得了居民和街道的认同和肯定。再之后,北规院与清华、北工大,以及致力于基层实践的社会机构联合成立了“社造联盟”。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编撰了《生根发芽——北京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责任规划师实践》一书(10月下旬出版),以期为更多的社区更新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工作创新


规划师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很多社区居民希望开展的改造项目,或者规划师希望能进行创新实践的项目,在申请政府立项时,流程繁琐、财政时限严格,难以快速开展,甚至拖延过久而流产。为了能更好地将公众参与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模式向全市推广, 2018年北京规划院发起,在中社社区工作发展基金会下设立了-社区培育基金,成为北京首个从城市更新视角推动社区发展的社区公益基金,其目标是以种子资金撬动社会资金进行创新项目孵化,以公众参与的模式带动社会力量、构建全链条资源平台,促进社区的多维度发展。


制度推广


规划师在东四南的工作模式获得了高度赞赏,2018年东城区率先在全区推行了责任规划师制度。之后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总体规划,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精细化治理能力,2019年5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明确由各区政府建立工作机制,统筹安排责任规划师的聘任方式、经费渠道、具体工作职责。责任规划师是对片区内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的独立第三方人员,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提供规划技术咨询,收集民意上传下达,宣传和解读规划与政策,开展评估,促进公众参与规划等。


规自委成立了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建立了“综合协调组+跨界专家组+研究组+宣传组”五方协作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职责清单、考核机制,建立信息平台、专家资源库,进行业务培训、考评表彰、宣传报送等。同时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成立了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为责任规划师提供技术服务。


截止2020年8月,北京市16个区已有15个推行了责任规划师制度,覆盖了322个街道、乡镇、片区。各区基于自身特点有不同的侧重点与工作方式,如核心区关注环境治理,远郊区关注乡镇发展,海淀区因高校众多,采取了“专职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团队”组织架构。目前有107家设计单位参与,成立了294个责任规划师团队,以专业技术力量,推动社区更新,陪伴基层成长。



02


然后,冯斐菲主任分享了利用社区培育基金开展的“朝阳区小微空间再生计划”竞赛实践。


工作组织


鉴于责任规划师制度刚刚推行,为了协助责任规划师在基层工作中找到抓手,中社社区培育基金联合朝阳规自分局、朝阳民政局、朝阳农业工作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发起了“朝阳区小微空间再生计划”,聚焦“家门口”的空间,招募设计方案,由基金予以资助实施。项目以为居民带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目标,采取“政府引领、公益支持、责师带头、居民共建”的工作方法。


要求设置


基金首先明确了本次竞赛的定位是 “项目竞赛”而非“设计竞赛”,即责任规划师联合街乡、社区、居民共同发起、联合设计与实施并制定维护方案的团队优先。对空间的要求包括:应为自由进入、可承载公共活动的开敞空间;面积原则上200平方米以下;方案可实施性强,具备塑造特色空间潜力;群众基础好,改造需求强烈;资金需求10万元以内,施工周期不超过1.5个月;团队需参加基金组织的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分享、实地参访等活动。


竞赛过程


在10天招募期内,共有21个街乡镇提交了50个方案,涉及老旧家属院、经济适用房小区、农民回迁房小区、两限房小区,包含街头小广场、闲置边角地、景观绿带和水系沿线,关注要素有儿童娱乐设施、健身设施、便民设施、垃圾堆放点、公共卫生间、停车与共享单车等。项目现状问题主要有:设计品质低、缺乏休憩设施、缺乏文化特色、场地不平整(步行环境差、无障碍设施差)、环境脏乱缺管理(杂草丛生、垃圾堆放、车辆乱停等)。基于问题与目标,各方案探索了儿童友好、适老化、社区特色文化、空间共享、海绵城市、低成本维护、自我造血机制等方向。第一轮经实地考评50进16,次轮公众投票16进8,决赛由专家评议,从设计水平、公众参与度、实施可行性、长效维护机制、创新性五个评审标准出发,最终8进5选定五个实施方案,同时也有企业意向资助未能中选的方案。



培力赋能


(1)全程培力赋能:为了培育团队的整体能力,基金组织开展了优秀公共空间改造案例参访、专家分享交流,并以“开放空间会议”的形式培训团队掌握与居民有效沟通、带动其开展参与式设计的方法。


(2)全程跟踪服务:为推进项目顺利进行,基金与朝阳区规自分局一起召开部门协调会,疫情期间则以视频会方式答疑解惑,并为每个团队做好进度记录、全程宣传等服务。


各具特色


5个团队依据社区资源和自身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案。


(1)居民全龄、全过程参与:常营乡团队特别鼓励老人、儿童参与设计,并发动居民参与施工,同时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立了晾晒被褥的空间和设施,形成了“艺术晾晒”。


(2)催化部门协同参与:小关街道团队,为将一处街角闲置房屋用作社区活动用房,协调了产权单位,为拔除门前电线杆协调了电力部门,为调整绿化增设无障碍设施及适当的小路硬化协调了园林绿化部门。


(3)孵化居民自治机制:在太阳宫街道,居民成立了“红芍社区小微空间治理小组”,制定公约,约定了公共步行、邻里互动、入口服务、党群共建、扰民吵民、花园环境、文化精神等内容,并承诺履行未来空间维护职责。项目之初,该方案经测算约需40万元经费,基金的10万元无法覆盖,街道办主动提供了30万元经费,切实体现公益基金“以小撬大”的作用。


(4)强化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南磨房乡团队,将原来凌乱的功能进行整合,充分体现适老化、儿童友好、无障碍的理念,动静分离,设立了老人活动空间、乒乓球台等。


(5)大数据助力设计与治理:双井街道的微空间是紧邻CBD的社区外公共活动场地,设置了能反射城市天际线的雕塑,孩子喜爱的蹦床、秋千、陀螺椅等,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团队应用大数据分析场地改造前后的人流变化以及设施使用率等,为日后的高水平设计和城市治理建立技术支撑。



03


最后,冯斐菲主任总结了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和社区公益基金的工作成效,并为社区更新工作提出建议。


公益基金具备资金拨付程序相对简洁、使用周期不受财政年度限制的特性,适用于难以准确预设工作进程的创新型、社会参与型实践,并通过以小促大,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不断注入,如街道追加、企业认领、政府跟进等,为创新实践提供可持续的资源支持。责任规划师通过这样的活动,与社区居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自身也得到了能力的提升。可以说,这是一个可以在城市更新中推广的工作模式。


因此,应当注重多类型的实践探索,逐渐健全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融合的制度和路径;建立市级政策,鼓励和撬动社会资本进入专项公益基金,参与城市更新实践;加强政府与优质社会组织、公益机构间的合作,以利于创新项目和工作模式的孵化;应发挥责任规划师或社区规划师的纽带作用,为创新制度搭建能够切实落地的舞台。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黄卫东:城市更新在深圳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探讨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唐杰:深圳经济转型与未来城市发展策略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