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季 | 探讨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
导读
9月20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活动之一——“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专题会议以“线上+线下”形式顺利召开。
本文字数:2788字
阅读时间:9分钟
2020年9月20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活动之一——“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专题会议以“线上+线下”形式顺利召开。该会议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杜雁副院长主持,邀请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业内知名专家奉献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并邀请深圳本地多位专家共同展开交流对话,充分展现了我国各地城市更新探索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会议现场
1
开场致辞
阳建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阳建强在致辞中指出,在生态文明宏观背景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城市更新的原则、目标、模式与机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部门与社会群体参与到城市更新之中,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更新的新局面,但与此同时也在价值导向、工作方法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亟需学界和业界围绕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展开深入探讨。
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围绕着新时期城市更新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问题,邀请来自不同城市的业内专家介绍当地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正是希望通过广泛的社会讨论,能够为建立持续高效而又公平公正的制度框架,借助社会和市场合力有效推动城市更新,以及为促进我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嘉宾演讲
黄卫东:城市更新在深圳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黄卫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黄卫东梳理了深圳40年发展历程中的城市更新和治理演进路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种持续性、动态化的城市治理手段。
黄卫东首先分析了深圳高速城市化带来的治理挑战,包括资源环境的紧约束、复杂的土地产权关系、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协调,以及高度集聚的人口和复杂社会网络等;然后梳理了深圳不同发展时期政府、市场、权利人及社会大众等多元主体在城市开发与更新中的互动关系和治理特征,指出深圳城市更新是基于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调整完善,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多方协同的城市治理格局,逐步实现了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黄卫东指出,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治理、社会改良的过程,只有将城市更新内化到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之中,我们的城市在未来面临大规模更新时才能走得更从容、更稳健、更可持续;同时,他还强调各个城市一定要针对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治理水平、历史文化环境等具体问题,创造性地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城市更新办法。
孙政: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更新实践
孙政
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浦江事务协调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孙政全面介绍了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共建共治共享实践。在介绍了项目背景和主要成效后, 她介绍了浦江东岸在共建方面进行的“众创众规”实践,包括市领导统筹、沿江各区协力推动滨江贯通,通过国际方案征集、青年设计师竞赛和公众意见征询形成可实施的法定规划,由区浦江办统筹各家建设主体进行项目实施;在共治方面形成了“多维合力”管理,包括由区政府、区浦江办、各相关部门和街镇对22公里长的滨江公共空间形成了分工协作的管理机制,以及22座“望江驿”由最初的基本游憩服务设施,逐渐变为党建引领、志愿者参与的滨江服务带,再到目前通过引入不同主体赋予多元功能,逐步形成“一驿站一特色”;在共享方面则构建起“共同的浦江,共享的未来”,浦江东岸逐渐成为富有人情温度、历史厚度、文化活力和城市魅力的城市会客厅,真正实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阮晨:社区发展治理下的成都有机更新实践
阮晨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阮晨系统介绍了成都城市有机更新和社区发展治理的思路做法、相互关系和典型实践案例。
阮晨首先分享了成都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和总体思路,提出成都为打造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基于统筹视角和人本视角,综合运用片区综合更新和点状微更新等手段推动了有机更新;然后讲解了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主要做法,包括“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的设置和《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阮晨又系统论述了社区发展治理和城市有机更新之间的底层逻辑关系,并以少城片区综合更新和各类社区点状微更新为例,介绍了成都社区发展治理下的城市有机更新实践。
最后,阮晨认为: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有机更新是城市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以城市更新为主要手段的空间治理和以社区发展治理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治理存在耦合驱动关系,通过在社区发展中“以事聚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聚人成事”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以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与社区发展治理的良性循环。
冯斐菲:微空间·向阳而生——公益基金与责任规划师制度撬动多元参与的城市更新实践
冯斐菲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主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社区培育规划研究中心顾问
冯斐菲介绍了北京的公益基金和责任规划师制度在朝阳区小微空间再生计划中的实践。
冯斐菲首先介绍了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和社区培育基金的形成背景,提到社区培育基金是在责任规划师制度探索过程中创立的,从城市更新视角推动社区发展的公益基金,主要以种子资金来撬动社会资金进行项目的孵化。
冯斐菲分享了利用社区培育基金开展的“朝阳区小微空间再生项目”竞赛实践,通过全程培训和跟踪服务,评选由责任规划师和社区共同发起、设计、实施和维护的项目,来促进责任规划师的能力提升和社区空间品质的改善,同时通过公益投资撬动各方持续跟进投入,为城市更新实践积累了可推广的新模式。
最后冯斐菲倡导:注重多类型的实践探索,逐渐健全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创新性融合的制度和路径;建立市级政策鼓励和撬动社会资本进入专项公益基金;加强政府与优质社会组织、公益机构间的合作,以利于创新项目和工作模式的孵化;发挥责任规划师或社区规划师的纽带作用,为创新制度搭建施展的舞台。
3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环节
在最后的学术交流讨论环节,五位专家同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杨晓春、华润置地华南大区城市更新事业部副总经理吴玉坚、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嘉等特邀嘉宾,共同围绕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而展开交流,讨论了各个城市实践所体现的不同特征,进一步延伸了对城市更新的思考,并与线上线下观众形成了交流与对话。
整个专题会议聚焦“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主题而展开,以阳建强主任委员的总结陈词为结束,在线上直播过程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逾2500余位专家学者及管理、规划、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 | 总体规划学委会年会召开,聚焦“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聚焦双循环体系下的城市转型与治理,响应新时期城乡治理的新要求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后疫情时代城市经济的转型与创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规划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