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飏: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传承中国传统乡村生活智慧精髓,做好灾后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

张飏 中国城市规划 2021-11-12

导读

今年8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我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的笔谈征文活动。现陆续推送收集到的优秀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字数:2227字

阅读时间:7分钟

 


作者 | 张飏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当地人民生活与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地方的城乡文物遗产也受到了不小的破坏。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7日下午16时,南方11省份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一些文物单位受损严重1,四川、湖南、安徽、湖北等多处重要文物古建筑被洪水冲毁或房屋倒塌严重。目前国家、各省文物部门及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开展灾后文物修复工作,包括灾后影响评估、散落部件收集、修缮方案制订以及紧急抢修工作等等。


在这些受损文物中,大量都分布在乡村地区,这些地区往往由于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备、建筑形式构造较为简易,大量乡村遗产抗灾能力差,受损情况相对更为严重。同时,由于乡村地区遗产以古村落及民居建筑为主,过去的研究基础也往往较为薄弱,其受损文物的修复与进一步保护更值得关注。乡村遗产建筑往往是古村落中的一般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没有严格的法式,不宜用一般古建筑的样式进行推演。但古村落建筑在地方传承发展多年,多有本地成熟的做法,在修复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类似建筑,对本地建筑构造特色进行总结,进而加以遵循进行妥善修复。目前各方报道各地文物部门已积极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开展与指导部分受损文物修复工作,国家、省文物部门与地方有关部门也在积极筹措资金,相信修复工作将不断取得成效。


除基础的受损古村落建筑修复以外,乡村建筑的保护还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保护规划、灾后居民安置等等建设发展活动,这些方面还应在村落布局规划中积极传承古村落遗产的选址布局理念精髓。结合笔者在部分乡村遗产保护研究中的体会,许多古村落遗产在选址、布局方面很注重趋利避害,有很多传统生活文化精髓,很值得在乡村遗产防灾减灾方面加以借鉴和学习。


以笔者曾开展部分保护规划与研究工作的湖南通道县侗族村寨古村落为例,这些村寨位于我国湖南西南部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山多地少,乡民生存条件存在很多挑战,但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积极总结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套山地传统村寨的建设发展方法,对于有效的趋利避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十分值得当前的村寨保护与建设进行总结和传承。


南侗族村寨位于西南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山地河谷地貌,村寨分布在通道县坪坦河沿线或两侧。全境山多田少,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其中山地占到78%左右,同时溪河分布较为密集。由于地处山地丘陵环境,侗族村寨没有相对集中开阔的村落发展土地,而是形成了由河流串联、山地丘陵分割所形成的小盆地、珠串状分布的用地空间,当地乡民将一个个小盆地称为“峒”,特指村落所在的小生存地理空间;侗族村寨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散点分布的“峒”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空间。通过对整个河流沿线的侗寨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村寨也是呈散点状分布,不会在某一个小盆地中过度蔓延,而是依据自身的朴素智慧,在本村寨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另择“峒”盆地开辟新寨,形成非连续、跳跃式的分布态势,每个盆地中也形成相对稳定的布局方式。


图1坪坦河谷盆地”峒”分布与村寨分布(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图2中步村为例的村寨分布示意


而在每一个小盆地“峒”的生存空间内,侗族村寨也形成了一定的典型模式,呈“寨、田、水、林、山”的圈层分布形式。村寨选址在高坝地带,是村落核心的生活空间,周围环绕农田用于生产空间,溪流河水环绕,选址在凸岸减少水流冲刷,周边丘陵环抱,同时密植经济林或自然林地,构成村落的总体生态空间。村寨多以河谷平坝为中心建村,背靠山体延伸至坪坝腹地集中建设,部分寨子早期选址在坪坝山脚及山腰台地高处上,避免水患,让地于田,中后期逐渐扩建延伸到坪坝腹地,呈圈层分布,并形成了良好的的以鼓楼为中心、“寨、田、水、林、山”圈层分布的侗寨村寨建筑优美图景。这显现出侗族人民在有限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最大程度保护与利用的突出智慧,是山区传统农业土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良好代表,也形成了特色鲜明、景色优美的建筑与乡村景观2


图3坪坦河谷盆地村寨分布圈层模式示意(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图4 坪坦村为例的侗族村寨建筑与乡村和谐生态景观(图片来源:通道县政府提供)


在这一模式下,湖南通道县侗族村寨在地方限制条件下,总结形成了一套生活生产理念,不仅仅建设发展了富有特色的侗族建筑与村落景观形态,也孕育了一种基于朴素生态和谐智慧的中国山区传统人居精髓,对于当今建设城乡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人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且,这种基于生态和谐思想所形成的村寨布局传统精髓,对于防灾减灾、更有智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在今天应对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的背景下,有时过于强调城乡发展,而忽视与自然共生所导致的随意侵占河道溢流空间、城乡建设无序蔓延等现实状况,实际上往往是今天自然灾害影响日益剧烈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这一挑战下,如何深刻总结如前例所述的侗族村寨等中国传统乡村智慧文化精髓,在城乡发展中主动营造和谐良好的生态共生环境,从而应用于灾后乡村遗产修复与灾后发展,十分值得我们在具体技术工作中加以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也希望笔者对于湖南通道县侗族村寨的一些规划研究工作,对于这方面的深化工作提供一定支持与裨益。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 | 虽然不能在故宫修文物,但你可以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丨“心系洪灾中的城乡遗产——我为灾后遗产修葺出点子”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吴庆洲:华夏珍贵遗产——中国古城水系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