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全域同城

袁奇峰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5-09

导读

9月17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治理”会议成功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全域同城》的主题报告。


本文字数:3458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袁奇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袁奇峰教授将粤港澳大湾区总结为三句话: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各地所能。袁奇峰教授主题报告回顾了珠三角发展历史,广佛同城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提出广佛新城“三龙湾-白鹅潭-千灯湖”三位一体、抱团发展,打造广佛第三极的战略方案,将广佛新城打造成为:广佛新城·科创智谷。继续推动荔湾和南海深入合作,重塑互通互融的广佛桥梁区位,共建“1+1”高质量融合发展启动区,推动产业和城市升级,打造全域同城的融合典范。


1

从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湾区


历年珠江三角洲发展战略规划


回顾珠三角的发展历史,珠三角的发展起初基于香港和广州两个城市,1959年之前被称之为穗港澳三个城市形成的“铁三角”,这三个城市构成了中国的典型内外连接,形成非常重要的经济区。虽然经过某一时期的中断,但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由于香港在7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转型,创造了“三来一补”模型(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并将这种模型转移到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形成当前的外援性经济模型,对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重要影响力。对于广州而言,从香港转移到内地的一大批乡镇企业,他们的技术源自广州,而国营企业和计划经济时代积累下来的资金、人才要素,推动着这些乡镇企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都是以外援性经济作为主要的话题。因此穗港走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种格局在200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开启,大城市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1997年,国家做出重大产业结构调整,把“三来一补”企业的保证金制度从虚赚变成实赚,不再允许沿海地区依赖“三来一补”模式发展,将“三来一补”的技术转移到重庆、赣州等中西部地区。


目前,深圳已经成为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动力,深圳2019年工业总产值为3.4万亿,佛山2.6万亿位列第二,第三名东莞1.9万亿,广州位列第四工业总产值略低于东莞,数据表明深圳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业扩散点。但是深圳的工业发展建立在全球开源技术的基础上,中外关系紧张将对深圳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而这种过于单一化的产业经济来源或过于单一化的产业经济需要被警惕。


2

广佛同城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空间格局


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所看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趋势中最有意思的是跨江的通道极剧增加,从过去的虎门大桥,到后来开通的南沙大桥,湾区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应对这个变化,广州把握发展战略机遇,准备重新启动广州新城——莲花湾,这个20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将会成为广州21世纪的战略储备空间。未来珠三角发展战略将会出现两大都市区,其中就包括广佛都市区。而广佛都市区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由市场推动的。其中有两个概念需要区分,“城市“与”都市“,城市是一个行政的逻辑,而都市是一个实体的状态,是空间关系。因此广佛之间的逻辑,实际上是市场扩散的关系。


广州、佛山两城各自的城市发展战略


多年来广佛两市形成了各自发展的城市战略,许多创新性的广佛同轴方案都未被接受。但是事实证明只有顺应社会经济规律的规划才是有用的,规划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虽然广佛在不同的规划时段做了不同的规划方案,但就像广州城市发展战略最后回归到了2000的版本,因为这才是真正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广佛两城建成区逐渐连绵一体


不难发现,机场、海港和客运站等重大轨道交通枢纽的选址往往会从更高层级政府层面来推动一体化建设,推动分权竞争走向合作共赢,去争取更大的红利。广佛两市建设用地的空间连绵日益壮大,特别是跨界地区两市通勤人口的同城化需求十分强烈,但两市城市规划体系与公服配置标准等差异明显,跨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配置上有待破冰。随着广佛两市交通设施互通、生活服务开放,促进了芳村-桂城、中山八-盐步、金沙洲-里水在商贸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同城化,空间日益连绵。从最初的黄岐“中山九路”,到广佛线、海八路贯通的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区),沿着广佛边界、由北向南迁移的空间对接趋势。广佛两市最终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核心—边缘”的圈层式城市空间形态,两市建成区已基本上连为一体化的大都会区。


广佛同城化的四个阶段


广佛同城三部曲


广佛同城化从市场自发、政府对接到全域同城经历了四个阶段,2008年以前广佛同城基本上是市场在推动;2008年以来,两市政府被动的来对接,广佛两市之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公路连接,2008年收费站取消了,道路开始有连接,更重要的是轨道交通开始连接了。这样一来,广佛同城经历了三部曲:(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2)生产要素自由流通;(3)同城生活。轨道交通的建设将生活圈给锚住了。所以同城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后是什么?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但实际上在2.0版本中,两市之间合作的效率和成果并不显著。


广佛两市有197公里边界接壤,边界地区将成为引领下一个十年的同城先发地区,开启广佛港澳合作新模式,从同城对接走向广佛融合,“整合存量,形成增量”,探索“制度共建、要素共享”。


3

“三龙湾-白鹅潭-千灯湖”三位一体、抱团发展,打造广佛第三极的战略方案



2019年初,广佛两市围绕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积极谋划了“广佛融合先导区”。先导区具有以下特点:

(1)随着湾区跨江通道不断开通,东西通道加密,湾区两岸联系加强,横向要素加速流动将使湾区更趋向于节点-网络结构。因此东西向轴线将成为湾区融合的重要方向。

(2)上轮发展中被忽视的交界地区已成为热点,如广州南沙、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顺德军民融合创新区,东莞松山湖、滨海新区,深圳大空港地区、前海、港深河套地区和珠海横琴新区。

(3)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发展侧重也有所不同。东岸顺应市场,以创新平台为抓手,由创新研发主导。西岸以雄厚的产业基础为依托,主要推动制造到智造的产业转型。

(4)以广州南站作为组织区域流动要素枢纽为支撑,融合两岸“创新-制造”发展要素,从服务输出、技术输出、人才输出、与产品输出,注重形成由“商务金融服务-人才创新培育-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智造-产品贸易运输”组成的全新产业价值链条。


“广佛”、“深港”、“珠澳”三级


从历史上回顾广佛两个城市,广州是南海和番禺两个县城构成的。1918年10月广州市政公所设立,并展开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1921年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设市城市。广佛两市同根同源,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提出“强强联合,极点带动”的空间发展要求,唯独广佛没有共同合作平台。“广佛”与“深港”、“珠澳”同为三极之一,承载着对湾区的极点引领使命。其中,深-港、珠-澳均有国家级合作平台(横琴、前海)作为支撑,广佛也亟需设立高等级的合作平台,共建湾区新增长极,拓展两市合作的高度、深度、广度。广佛两市已从“市场自发互动“走向”同城化对接与合作”,以项目为载体、以联席会议为核心的同城化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促进广佛边界地区联系紧密,空间连绵,但在产业协同等软制度方面待加强。新时期,以在边界地区建设广佛融合先导区为契机,创新制度、政策和模式,探索利益增效机制,形成两市利益增量平台。


广佛全域同城化的“台风眼”式方案


袁奇峰教授认为,在佛山南海和广州荔湾交界处存在三个平台:千灯湖、白鹅潭、三龙湾,这三个平台能否连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广佛同城。一个已建成的千灯湖,一个想要建的三龙湾,一个正在建的白鹅潭,这三个融合而成真正广佛极点的模型,类似台风眼的结构将创造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广佛之心,而这个区域恰恰位于城市边缘区,城中区,混合各种复杂的要素的地区。


袁奇峰教授提出,在湾区时代、创新时代的背景下,战略功能平台成为城市参与区域竞合的载体,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充分利用“三龙湾-白鹅潭-千灯湖”三位一体、抱团发展,打造广佛第三极,以多元的功能高地引领区域发展。在广佛共建“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上,南海和荔湾积极推进深化合作,通过“市级共建”到“区级共融”深化南荔合作。在生态、产业、交通、服务等方面探索“全域、全线、全面”融合发展,力争成为广佛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区区合作先锋典范。


4

广佛新城发展定位


广佛新城、科创智谷。荔湾和南海深入合作,重塑互通互融的广佛桥梁区位,共建“1+1”高质量融合发展启动区,推动产业和城市升级,打造全域同城的融合典范。


轨道交通的再造,路网的再造,整体功能的再造,这一系列再造的结果是打造广佛新城的概念,真正的把广佛同城走向一个新的全域统称的新时代,共同构造一个更大的平台,共谋、共建,最终共享发展的成果,东有珠江新疆,西有广佛新城。


供稿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治理”专场会议要点集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骆建云:社区更新·共治共享——广州旧城社区微改造规划与实践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再有人问你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怎么编制?就把这条微信丢给TA,看看广州、成都、深圳的经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