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发达水乡地区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策略 | 学术季
导读
2020年9月19日下午,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学术活动之“全面小康与乡村规划——乡村振兴与实用性村庄规划”成功举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天教授做题为《发达水乡地区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策略——以浙江嘉兴秀洲北湖荡区为例》的学术报告。
本文字数:5318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报告人 | 陈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长
本报告以江南水乡为研究对象,结合浙江嘉兴乡村地区的相关课题研究,从“新时期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达水乡地区乡村振兴关键议题”、“秀洲北部湖荡区乡村条件梳理”,以及“城乡融合下的湖荡区乡村振兴策略”四个方面分享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发达地区乡村规划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01
新时期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1.1 从“农村”到“乡村”的新型本体认知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最热议的一个话题。从城乡关系的角度,“以城带乡”到“城乡融合”意味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与之相应的,我们对于乡村地区的本体认识也应该有一个从“农村”到“乡村”的概念上的转换。
基于现代经济学的“三次产业”理论,“农村”专指从事农业产业为主的经济单元,按此功能定位,将农村在现代经济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定义为为城市生产粮食。这是我们对于乡村地区的传统的认知,然而在新时期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的概念不再等同于作为简单的粮食生产载体的“农村”的概念了,而是有更多内涵的理解。
“乡村”是一个携带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基因,且集生活与生产、社会与文化、历史与政治等多元要素为一体的人类文明体,不止被赋予为城市生产粮食的功能,还具备承载现代化美好生活需要的功能。
因此,乡村振兴绝不能简单延续就经济搞经济的工业化思维,而应充分掌握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历史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乡村建立起新的认知与理解,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探索与实践,以解决乡村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1.2 从“一体化”到“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
回顾过去,中央一直非常重视乡村规划和建设问题,关于乡村的政策和话题一直没有中断过。从2003年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到的“城乡统筹”,到十八大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再到2017年十九大提出的“城乡融合”,即反映了中央政策一脉相承的特征,又反映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和具体要求。
怎么理解城乡融合,这是当前城乡问题的关键点,也是全面进入小康阶段的关键点。我们认为未来的城乡融合发展有三个节点: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的第一个五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2035年,城乡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2050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
1.3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流劢”的新型配置模式
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输送是导致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城乡互动全过程的人口、土地、资本、信息、技术、生态等多要素的双向流动,则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这一良性关系的核心所在。
“双向流动”意味着,不仅是农民不断挤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而且城市人口也在向农村流劢;不仅是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继续流向城市,而且城市的先进要素也不断流向乡村。如此的双向流动趋势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造了有利条件。
02
发达水乡地区乡村振兴关键议题
今天想讨论的是发达水乡地区的乡村振兴,我们团队通过对嘉兴的乡村调研和分析,围绕发达水乡地区的乡村发展建立了一些较为深入认识。
2.1 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培育平衡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一方面,要求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乡村的产业、自然与社会等系统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影响、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収展,即 “产业生态化”。一方面,将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特殊资产进行运营,以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等需求,从而实现生态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即 “生态产业化”。
生态主题的板块是发达地区未来的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和基础,特别是在生态本体条件较有特点的地区。当前我们的总体发展特征呈现出逐渐从“产业生态化”向“生态产业化”转变的态势。
2.2 促进水乡基因与乡村风貌融合
从水乡地区的自然特色来看,具有一定的优势去发展人文和物质空间有机整合的空间系统。因此,如何促进水乡地区的基因和乡村风貌融合,这方面也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对于具有传统江南水乡风貌的地区,应充分尊重其河、湖、沟、渠、塘等多样水体形态,保护及传承河、路、建筑形成的建筑临水、河街相生、埠头密布等空间基因,展现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紧密互动关系,延续并彰显乡村聚落与水系相互依托的特色肌理,保持或恢复河道原有的风貌特色及空间尺度。
2.3 延续生产生活与空间单元适配
水乡古镇的繁荣与水道所影响下的商业贸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空间结构与建筑肌理也和水道形态密切相关。这些湖浜水荡中的村镇作为基层经济单元连接起了传统江南社会“供销、生产、贸易”的经济网络,同时也塑造了与水乡生产生活方式高度适配的空间单元,而其发展与建设则构成了江南水乡的城镇化雏形。
因此,水乡地区的乡村应该尊重和延续这样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提升。
2.4 推动发达城镇与特色乡村共荣
推动城镇与乡村的共融,吸收临近发达城镇的先发优势,充分利用其产业、资本、品牌、客流等资源,对应乡村自身特色,借力城市资本。这也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和现代服务业对接的一个思路。
近年来,浙北地区的一些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例如,桐乡市深入贯彻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承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溢出效应,在乡村建设中强化互联网基因,打造智慧农业“一心一核多点”布局,实现数字农业经济产值14.1亿元。此外,乌镇全力打造创客孵化产业,腾讯众创空间(乌镇)便是由腾讯开放平台和桐乡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互联网+”双创开放示范基地。
03
秀洲北部湖荡区乡村条件梳理
3.1 基本情况
嘉兴是沪、杭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也和长江流域中的太湖流域有着非常密切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湖荡区位于嘉兴市秀洲区北部(见图1),面积约为190平方公里,包括王江泾镇和油车港镇两个镇的行政范围,是长三角杭嘉湖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富集、湿地资源集中分布、湿地生态维护良好的生态区域。区域内及其周边港汊纵横、湖荡密布,水乡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太湖流域南部平原水网“河流—湖荡”水环境的典型代表。除了良好的生态基地,湖荡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活跃度,因而可视之为发达水乡地区的代表。
图1:秀洲北部湖荡区区位图
其中,王江泾镇镇域面积120.39平方公里,下辖33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常住人口9.1万人,户籍人口8.1万人,新居民约1万人;以纺织业为主要支柱产业,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9亿元,村级农民人均纯收入38318元。油车港镇镇域面积63.3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27%,下辖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常住人口约8.3万 人,其中户籍人口约5万人,新居民约3.3万人;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3元。
3.2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方面,区域内河网交织、水系发达(见图2),湿地生境多样,是杭嘉湖平原典型的湖荡水网型湿地生态系统,是秀洲北部调蓄洪水的天然海绵,是以鱼类、游禽为代表的众多生物的栖息繁衍地和物种交流廊道,为浙北平原生物多样性维护提供着重要支撑。同时也形成了湖荡区农业和乡镇空间的嵌套关系,对当地乡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2:湖荡区水系图
3.3 历史人文
从历史上看,隋朝开凿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带来了灌溉舟楫之利,打破了嘉兴偏于江南一隅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也奠定了嘉兴的城市格局。隋唐时期,以嘉兴城为中心的运河骨干水系就已基本形成,因此嘉兴水文化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
如表1所示,秀洲区的研究范围内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包括1个以水乡河运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市区内共6 处)和1处市域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此外,王江泾镇历史街区保存完整,以桥为特色的历史遗存是秀水新区运河文化的集中表现,其中长虹桥更是浙北地区软土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之一;水文化相关民俗活动丰富,区内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省级2处、市级7处。以上,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秀洲水乡地区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表1:湖荡区水文化相关文化遗产表
3.4 产业经济
同时,当地的产业性经济也很有特点,不仅是农耕的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例如,王江泾的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均位居嘉兴市首位,具备较大规模和较高的集聚度,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同时王江泾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工业城镇,其中纺织业占工业经济的86%以上,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织造名镇”。因此湖荡区的乡村经济活跃度非常高,并且是与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传统的工业基础高度契合的。
3.5 城乡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在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中,不仅要保护好传统的历史人文空间和生态载体,也要利用好中心城市对外的辐射效应。主要的发展思路是依托特色的乡村和水网资源来引进有特色的城市的产业项目(见图3),包括新兴的、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科创业的植入,以此来改善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的创新含量。
图3:湖荡区近期建设项目
04
城乡融合下的秀洲北部湖荡区乡村振兴策略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我们针对秀洲北部湖荡区提出了一些乡村振兴策略,包括夯实美丽乡村生态基础、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单元、巩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挖掘魅力乡村持续活力、保持水乡风貌意向价值这五个方面,概括为”生态高质量,空间新谋划,产业塑格局,文化再发扬和风貌显特色”。
4.1 生态高质量
从生态区位来看,秀洲区位于太湖的东南部,与上海、嘉兴、嘉善以及苏州的部分区市共同组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因此湖荡区应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与地缘优势,积极融入示范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形成功能和风景融合的示范,通过高质量的产业的导入形成科技创新和三产融合的示范,包括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共建绿色生态示范。同时,远期发展还包括乡村水环境空间保护与营造,以及进一步的对江南特色水乡进行申遗等,作为文化战略上的考虑。
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高质量的部分主要是水体的保护,重点在于湖荡区湿地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此外是沿运河走廊形成的一些重要的文化保护空间。对于一般的生态空间,则要保证其农业和产业功能,以及文旅项目植入的一些载体。
4.2 空间新谋划
空间布局方面,围绕湖荡区的生态空间形成重要的产业板块,包括旅游、文创、科技贸易等类型的产业发展走廊,生态安全格局和产业的发展格局都要沿着这些重要的廊道来形成,构建与蓝脉绿网交织的空间生长结构。
在总体的空间结构系统中,我们希望延续湖荡区传统的水乡基因,形成组团环荡、向湖聚心的新型湿地水乡空间模式(见图4)。在保证环荡组团原有生态机制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植入新兴产业,引入人才、企业、资本等要素,改善原有的传统农业结构,同时创造更富有特色的水乡环境。
图4:湖荡区组团布局图
4.3 产业塑格局
产业方面,我们对围绕湖荡区的重要产业模块的未来发展也做了一些相关战略上的考虑,主要是以湖荡为核心要素组织创智聚落(见图5),吸引高端研发试验机构布局,形成示范性的“空间上小微散、功能上高精尖”的科技综合体模式。同时应充分考虑要素流动下的城乡产业协同,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结构的功能,承接一定的产业和公共服务,结合通勤流向和服务配置,构建城乡15分钟就业圈模型(见图6)。
图5:湖荡区创智组团布局模式图
图6:城乡15分钟就业圈
此外,应重点发展以湖荡为核心载体的湿地生态服务业,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价值,因地制宜营建湿地园区、绿地公园等观光游憩网绚。同时,村庄的产业发展要结合基本现状,对规划区内村庄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景观化建设,使其空间既可以形成独特的绿化景观,又可以承载一定的农业体验、观光等产业类型,实现活化农业和生态空间的目的。
4.4 文化再发扬
得益于3000年的水乡文化历史,规划区内很多文物和遗产已得到一定的发掘和利用。未来在水乡的文化遗产展示上,可能要进行一个整体的塑造,包括设立专题串联水文化的空间载体和水文化精神传承等等。各种类型的水乡空间样本也可以作为一个地理文化空间的综合形式来展示。湖荡区集合了塘、圩、河、浜、港、荡、泾、湖等多种水体类型(见图7),都是构成江南水乡的重要特质,应进行整体上的文化保护和地理空间重构。包括历史上的比较有名的一些江南水乡的文化地域,水乡的文化底蕴也会通过风味小吃等非物质遗产来体现,水乡地区未来也可能会跨区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图7:湖荡区多样性的水体类型
4.5 风貌显特色
因此,我们对水乡聚落也做了一些分析,主要是通过空间形态的分析对聚落风貌特色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包括对典型水乡聚落的空间肌理,以及聚落与水体的空间关系和生态联系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为后续的规划创新和产业功能植入提供了一种个文化基因的基本样本。新的规划和产业植入必须立足于保护传统水乡聚落的原形和形态,在新与旧的拼贴、结合、组构中,尽量维护传统水乡聚落的文化基因和风貌特色。
以上是团队近期所作的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希望能够在发达水乡地区的空间品质营造、产业创新、风貌保护等方面有所贡献。
谢谢大家。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整理人:杨亚妮,审核:邹海燕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相秉军:江浙水乡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形成机制与价值特色比较研究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段学军:岸线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张远景:黑龙江省乡村空心化特征及实用性村庄规划研究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