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迁徙途中丢失的公共记忆——航拍故乡山村后记

马行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5-09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于春节前夕推出“规划师眼中的城市观察”有奖征文活动,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本文字数:2474字

阅读时间:8分钟

 


该工作的日子,却长期呆在故乡无法进城,你是否能找回儿时的慢节奏。


该团圆的日子,却被迫留在外地无法回乡,你是否能适应城市的快生活。


2020年的“居家隔离”和2021年的“就地过年”给了许多漂泊在外的打工人两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作为工作生活已经难分边界的规划人,亦是获得了两次认真审视城乡关系的机会。


年终奖到位后入手了台无人机,想着外出旅行时或多或少能为朋友圈摄影大赛增添一些闪光点。未曾想到,外出成了泡影,反倒在家的日子,透过这小小的镜头,重新发现了个不一样的家乡。出生、成长,后又逐渐远离的土地,在航拍的视频中,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熟悉感。


1

过去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保护要与发展并重


看完自己航拍的家乡视频,想给自己灌下的第一碗鸡汤,自然是不能从鸟瞰的角度做规划。同一个镜头中包含的场景越多,陌生的感觉便来的越突然。一个承载了太多儿时记忆的皖南传统村落,怎么处处都是水泥地、红屋顶和瓷砖墙?


按照职业习惯,这充其量是个一般的现代村落。实在是过于熟悉这个地方的历史和变迁,理智还是告诉自己,这是社会发展规律。


我们在编制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似乎过度的将历史与传统想象的过于美好,却忽略了住在这里的人需要持续不断的改善生活。发展是本能,保护是追求,发展能够带来收益,保护需要大量投入。对于这种路尽水源处的偏远农村,发展往往走在保护前。家乡丢失了徽州乡村的味道,我们很怀念;但家乡的人从贫困跳跃到中产,我们更满足。


图1  已失去徽派特色的皖南山村掠影


2

任何场景都承载了许多不在场群体的心里归宿


航拍的视角,之所以陌生,是因为我看不见一丝能激起“个人记忆”或体现“公共记忆”的元素。


人脑对记忆储存很神奇。有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中学时代的流行歌曲,看到一则多年前家喻户晓的电视广告,闻到一股橡皮擦的味道,偶然找童年脖子上带过的银项圈……这种情况下,人的记忆会被突然打开,脑海里一下浮现出尘封多年的历史画面,一瞬间仿佛空气里都是当年的味道,这是一种极度美妙的体验。


而每个人,之所以是一个特定的人,是被自出生起看见的画面、听见的声音、闻到的味道、使用的物品以及接触的其他人拼凑在一起形成的综合生活体验塑造而成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作为一个“个人”的生活体验,如果放大到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村庄,这都是时代的种种痕迹塑造了一个群体的公共记忆。


我思考着每次打工人回乡,走在路边是什么让大家觉得亲切?是一些不起眼的果树、路边的大石头和台阶,是村口的池塘、溪流和菜地,也是远处的山川、竹林和稻田。尽管所有的房屋全部翻建,道路全部硬化,只要还有这些元素存在,这个村的公共记忆便能够得到延续,在外漂泊的游子就能够继续保有一份对归乡的期盼。


图2  儿时每天在溪边玩耍,无序堆放的石块也能承载记忆


我们规划的每一个村,都有一个不在场群体视其为心里归宿,与其为一个70年代的老宅成为危房被拆感到惋惜,不如多去思考如何为这个村多保留和复原一些场景。“卷”的是,我在外地别人的村头推平一处石板路规划一个公园,可能就有另一个规划团队来到我家乡,指着我儿时种下的桂花树,说:砍掉它造一个文化礼堂。


3

乡村环境的建设既要守好底线,更要放任野蛮


随着航拍素材积累的越来越多,才意识到小小的山村已轻松集齐山水田林湖草六大生命共同体要素,在建设用地的投入制约越来越多显然已经不能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商、农民纷纷把目光转向生态自然。


山上杂草树丛被砍,整齐的种满茶叶;溪岸泥土斜坡浇筑了硬质水泥;田埂草丛中铺设了乡村绿道;村中的老树总是被围上了一圈树池。平、齐、直、净为本地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却或多或少的丢失了一些空间趣味。


我们在千篇一律的城市街头偶尔能为一处特色建筑或雕塑广场驻足,却无法充分享受到移步换景带来的探索乐趣。而农村的美便在于处处新处处景,处处能探索。在保障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放任野蛮生长,任由山腰的树丛杂乱交融,老树根旁落叶满地,溪边的杂草探入水中,同时在这其中,屋舍整齐、道路洁净,


设施齐全,野蛮与精致界限分明,乡土与宜居齐头并进,那是理想中的村庄模样。


图3  生态资源禀赋,既有原始味道也有开发痕迹


4

我们回不去,但是我们有义务做到他们有寄托


春运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体验过的人总是能够从中获得新的人生体验。2021年,那些成功返乡的人们,坐在门口尬聊的切入点多半是,今年路上不堵吧? 


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人,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一些时候,换个地点切换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去过一段跨越文化阶层的生活,享受语言、食物、出行方式、日常活动完全颠覆带来的新鲜感。相比较外出旅游,乡村,在大多国人心里多了份最深情的精神寄托。


所谓“留得住乡愁”,它赋予规划最大的使命,就是规划师有责任有义务让所有不在乡村的人对乡村依然能保有精神寄托。迁徙造成的文化流动把城市中的精致带回了乡村,乡村规划需要考虑的就是在精致,和本土化的公共记忆塑造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我们回不去老照片里村庄的模样,但我们有各类过去的乡村元素提醒我们时代的变迁途径;我们春节回不去家乡,但脑子里有对家乡生活状态的寄托。规划从业者,需要有这份社会责任感,思考那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别人思想的布局优化,这才是远期规划的价值,而非一味的被近期建设行为带来的直观形象冲昏了头脑。


图4  除了右侧的农房和远处的竹林,20年抹平了所有村庄痕迹


       后   记       


就地过年的日子里,对着家乡的20年前的老照片和新航拍看的出神。规划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能提升合理性,而艺术又带来多样性。在甲方领导多年的磨砺下,每个规划师的脑子里都能同时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想出N条合理的理由。


正如家乡这些年的变化一样,可以评价她从典型的皖南山村演变成毫无特色的现代农村,亦能够解释为她从一个贫困村升级为一处美丽宜居新农村,所有的变动都很合理,而所有的失去都让人惋惜。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趋势逐步放缓的当下,也希望所有的规划同仁们都能有机会静下心来,把目光投入乡村,投入到人本身,让乡村治理更有价值、有温度、有情怀。


 

作者 | 马行

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土空间规划所副所长


有奖征集


作为一名“就地过年”的规划师,用文字、影像或视频,观察、记录你平时工作、生活的城市,分享你对这座城市的观察和思考,传播社会正能量。


投稿邮箱:

www@planning.org.cn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就地过年:凝望大城中的老社区之一——又见鲜鱼口和东晓市(城南篇)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春节徐州杂记——光影城事·炫彩生活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刘晋华:“情感+”城乡规划——规划师留城过年的体悟和絮语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