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促进人人健康的北京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研究

王雅捷、甘霖等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4-24

导读

针对北京市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聚焦城市开放空间这一核心健康资产,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促进人人健康的北京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研究》。课题在深入分析开放空间概念和健康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和规划政策标准,建立了健康促进视角下的开放空间评估与规划技术路径,针对性提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对策建议。


本文字数:4066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作者 王雅捷、甘霖、邱红、加雨灵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人民健康至上”是后疫情时代的举国共识,城市规划在促进健康和福祉方面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其中城市开放空间以其包容性、多样性、主体性,成为践行“融健康于万策”的重要一环。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开放空间分布不均衡、可达性和便利性不足、健康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开放空间的健康促进作用。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康促进视角下的开放空间概念和规划体系,摸清城市开放空间的现状规模、分布和服务水平,系统评估薄弱地区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整合不同专业、贯穿规划和城市治理的对策建议。


1

1

北京市居民健康主要问题


结合2019年度城市体检工作,我院与中科院地理所联合开展北京市居民健康调查,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3万份,形成了全市抽样、重点社区、入户回访、线上调查四组居民健康一手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病与亚健康已成为主要健康威胁,而缺乏充足的身体活动和锻炼、长时间通勤和加班导致闲暇短缺、环境质量和品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居民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


四成受访者在身体感受上存在亚健康症候,包括疲乏无力、头痛、腰背痛等;约四成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感受亚健康,包括精力匮乏、记忆力减退、闷闷不乐等。


受访者中近四分之一几乎不锻炼,六成居民通常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方式,不能满足健康发展的要求。超半数居民反馈平时几乎没有闲暇时间,成为制约居民进行锻炼的重要因素。



受访者中约六成居民为上班族,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近1/10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达到“九九六”的生活节奏。超过30%的上班族每天连续坐着的时间超过3小时,成为重要健康威胁。此外中青年群体的幸福感较其他年龄段更低,高学历群体还存在显著的焦虑。


居民通勤时间调查结果 

居民工作时长调查结果


针对这些问题,提供更加便利、高品质的开放空间和设施,以促进居民身体活动和锻炼,提升环境品质,并促进心理健康就成为提升北京市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


被访者认为最需要补充的健康空间和服务设施


1

1

健康促进视角下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体系


我国尚未制定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管理的法定政策文件。对于开放空间的定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总的来看,开放空间是与建筑室内空间相对,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建筑/构筑物覆盖的地面和水域。


从健康服务的角度,城市开放空间可以分为蓝绿空间、户外活动和运动场地、街道和广场、其他潜在资源四大类。


城市开放空间对促进居民健康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疾病预防和疗愈、促进积极的体力活动、改善精神健康、增加社会交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


多项研究指出,公共活动空间和绿色开放空间能够促进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型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鲁斐栋、谭少华[1]基于大量研究成果提炼出“高质量且大规模的公园、公共绿地、游戏场等场所对人群体力活动有积极的影响”的普遍结论。此外森林散步能显著增加成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动度和抗癌活性蛋白的数量,降低肾上腺素的分泌,而在缺乏植物的城市环境散步则无类似的效应[2]


纽约曼哈顿High Bridge公园跑步路径


绿色开放空间能够改善心理健康,舒缓精神压力,恢复注意力,以及提升创造性。陈筝、赵双睿[3]提出,绿色自然要素能够有效缓解情绪压力,调节负面情绪,提高人的记忆力。研究发现在绿色景观中进行5分钟低强度的身体锻炼(如散步)即可产生显著的整体情绪和自尊感提升效应,分别提升60%和70%[2]


吉隆坡双子座公园


良好的开放空间能够促进社会交流,加强社会凝聚力,进而形成重要的地方社会资本。绿色开放空间能够提供重要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包括吸收污染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水文、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


英国绿色先锋奖获奖案例:

爱尔兰Maghera Walled Garden


进一步分析各类开放空间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可以发现蓝绿空间可以承载各项健康促进活动和要求,户外运动/活动场地主要是促进居民运动和身体活动,街道和广场主要是促进居民步行、骑行和社会交往。


不同类型开放空间对健康的影响


1

1

北京城市开放空间现状及健康服务水平评估


课题构建了全类型索引、全要素落图、全市域覆盖的北京城市开放空间资源数据集。首次跨专业整合园林、水务、体育、生态等部门涉及开放空间的概念和数据,基于部门管理边界和权威调查数据,打破专业壁垒,系统梳理全市4大类、12中类、38细类开放空间资源。


课题突破非独立占地开放空间落图的技术难题。采用遥感解译融合现状用地类型,识别25万处小微绿地、6000余处室外田径场和球场。采用GIS邻域分析结合人工判断识别,提取约一万公里林荫路和近八千公里滨河路。


北京市开放空间各类要素空间数据


根据GEHL事务所202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新冠疫情期间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4]后疫情时代,居民需要更近、更大、更便利、更丰富的健康活动空间载体。


结合这一趋势,课题聚焦空间布局与品质双重维度,开发了规模均衡性、空间可达性、路径连通性3个评估工具包和1套健康服务品质调查量表,系统评估了北京城市开放空间的健康服务水平。


空间布局方面,以可达性为核心整合既有规划标准,从见水、见绿、进园、活动、锻炼多情境出发,定义健康服务可达性标准,细化步行、骑行与驾车的适宜时长,综合开展基于路网的路径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存在小微公园短时距覆盖度不足等问题。


多情境开放空间健康服务可达性示意图


基于“一刻钟健康服务圈”的要求,对公园绿地、运动场地、广场三类空间的可达性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全市健康开放空间相对薄弱的地区,其中东南三环、西南四环一带,以及城市边缘地区较为突出。


基于“一刻钟健康服务圈”的公园、广场、运动场地三类开放空间覆盖度评估示意图(中心城区范围)


课题组以公园为重点,制定了本地化的健康服务品质调查量表,对5个典型公园进行现场调研。量表涵盖可进入性、场地丰富性、设备完备性、景观宜人性、环境安全性5大目标、30个原则、87项具体指标。归纳出健康服务品质的共性短板,包括多样化运动场地匮乏、儿童无动力活动设施不足、可达性和便利性有待提升等。


缺乏适宜的活动设施,儿童在雕塑中攀爬


总的来看,全市开放空间规模充裕,空间分布不均衡,活动场地缺乏,包容性和品质有待提升,需要重点补足短板、提质增效。


1

1

促进人人健康的开放空间规划对策建议


兼顾系统性和有效性,课题提出战略框架与重点任务相结合的规划对策建议。


1

构建覆盖全龄居民、全时活动需求,适足便捷的健康开放空间结构体系。


包括5分钟楼前健康服务圈、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30分钟城区健康服务圈。


“5-15-30”健康开放空间结构体系示意图


其中5分钟健康服务圈更加关注短距离小微空间的健康服务功能,以满足老年人、幼儿和低龄儿童、活动受限人士的健康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疫情隔离期间居民的活动要求。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关注在社区/街区范围内满足居民日常健康发展需求。而30分钟健康服务圈聚焦居民健康全面和个性化发展,以及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的需求。


2

分类引导,因地制宜补足健康开放空间短板。


课题根据全市311个街乡的开放空间资源禀赋,采用多因子聚类方法,识别出6种类型,提出分类引导的实施路径。


全市街乡健康开放空间提质增量六大实施路径


3

强化规划支撑,制定健康开放空间评估量表、规划设计导则等技术工具。


通过1个共同愿景、6项价值引导、16条设计原则、若干具体策略来引导各类开放空间的健康价值最大化,为相关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健康开放空间规划设计导则框架


4

重点突破,以低成本、高实效、补弱势为标准,制定健康开放空间近期促进计划。


1. 健康廊道


充分利用城市中线性开放空间,结合“林荫路”、“滨河路”资源,构筑“绿色通勤路径+健康游憩通道+宜居生活网络”的三级健康廊道。


例如在城市层面,畅通“伴水穿城”的绿色通勤路径。在市区主要通勤方向上,重点打造8条具有较高健康服务价值的滨河林荫骑行道,包括长安街-通惠河沿线、小月河-京藏辅路沿线、平安大街沿线等。


城市层面8条健康廊道示意图


2. 公园运动场


从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角度,重新审视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相关规范标准,提出公园绿地内应当配置的运动/活动场地和设施的种类、数量。


在不突破现有公园规范中关于绿地占比的前提下,增加步道、跑道、各类球场、健身设施等,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更多水上、冰上活动区域,满足居民亲水休闲的需要。在社区公园、小区绿地中建设社区花园,为居民提供种植机会和聚会交流的可能性。


3. 儿童活动场


建立完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的分级配置体系。结合健康开放空间分级结构体系,提出北京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4个级别和规划要求。



大力促进各类儿童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建设。包括在公园等开放空间中增设非动力、公益性的儿童活动设施,拓展非正式和半开放的儿童活动空间,并通过安全路径将儿童活动空间与社区串联起来。在城市中形成点线面结合、全域化布局,多层级的活动空间网络体系,让儿童可以在城市这个大型游戏场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商业广场儿童戏水活动区


4. 楼前院内活动圈


按照“5分钟楼前健康服务圈”标准,全市六成以上的居住小区都有必要增加短时距的小微活动场地。应充分挖掘现状空地、绿地、街道、广场及楼顶的潜力,精细设计、高效利用,按照周边居民或工作人群的需求,因地制宜的设置运动/活动场地、增加高品质绿化、提供座椅等设施,并协调与停车的矛盾,提高居民身体活动水平。


杨梅竹斜街胡同微绿化


疫情期间自发形成的社区儿童活动场地


总的来看

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包含不凡远见与不懈努力的长远之功,而开放空间是其中打通横向联结、启动近期行动、增益全民福祉的关键之处。针对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与市民健康短板,将城市开放空间的健康价值最大化是最为长效普惠的公共健康促进路径。


一方面要扭转观念,将促进居民健康作为引导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将不同部门的政策整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认真应对居民不断发展的健康需求。这样才能使开放空间成为吸引户外活动、提升相遇几率、促进运动与交流的城市活力发生器,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好接触提供积极而愉悦的空间界面,让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健康首善之都。


注释(上滑查看全部)

[1] 鲁斐栋,谭少华.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2):66-74.

[2] 姜斌, 张恬, 威廉.C.苏利文, et al.健康城市:论城市绿色景观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机制及重要研究问题[J].景观设计学,2015,(1):24-35.

[3] 陈筝,赵双睿. 提升心理健康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设计[J]. 城市建筑, 293(24):52-57.

[4] 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during COVID-19, Gehl, 2020,https://covid19.gehlpeople.com/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关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怎么编制?北京、南京、武汉的经验值得关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冯斐菲:微空间·向阳而生——公益基金与责任规划师制度撬动多元参与的城市更新实践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北京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助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