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后疫情时代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升级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1年会
导读
5月29-3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1年会在苏州大学举办,会议主题为“后疫情时代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升级”。
本文字数:7540字
阅读时间:23分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1年会旨在分享国内外在国土空间规划建构与协同发展、城市韧性提升与绿色生态可持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智慧城市、地域风貌特色保护和城市更新等领域的新思潮和新实践。探讨在后疫情时代下如何构建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规划转型和治理升级,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全球视野。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办,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名城》杂志社协办。
本次会议共有五项议程,分别是开幕致辞、主报告、高峰对话、平行论坛以及会议总结。
一、开幕致辞
吴志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致辞中,吴志强院士首先对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的工作和卓越贡献表示肯定与支持,并祝愿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在未来的工作中生机勃勃、不断走向新高度,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谭纵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
谭纵波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介绍了本次论坛的选题背景和三个关键词,即“后疫情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升级”,这三个关键词的共同点就是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认为,积累和传播规划领域国际国内成功经验是学委会责无旁贷的责任。并预祝2021年会圆满成功。
陈国凤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陈国凤书记在致辞中代表苏州大学以“梦溪满堂,群贤毕至”对参加年会的各位学者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金螳螂建筑学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学院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本-硕-博的培养体系。她表示,承办本次会议也是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希望借助本次会议共享学术思想盛宴。
在致辞结束后,举行了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标志揭牌仪式,学委会将以新形象参与到国际交流与交往中。
二、主报告
主持人:方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报告1:碳中和愿景下的城市绿色发展
王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报告从“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各国行动”、“中国碳中和面临的挑战与愿景”、“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探索”、“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思考”四方面进行了分享。
气候变暖威胁全球生态安全,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价值观,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都在不断进行路径探索。我国一直深度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已经制定和发布多项相关标准、评价体系、技术导则、建设指南、指标体系等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中国承诺。但面临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增长显著、能源利用方式不满足低碳发展要求、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增长等挑战,正在城市群、城市、社区层面进行低碳发展的探索。
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中,我国在区域和城市层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区域层面的实践有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研究等;城市层面则在深圳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师范、天津中新生态城、青岛中德生态园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最后,王凯院长提出五项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特色城市绿色发展实施路径,即:完善绿色低碳规划建设体系、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推动城市建设绿色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城乡空间、完善规划学科建设。
报告2:双循环背景下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大空间部署:逻辑与策略
屠启宇(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副所长)
报告从“区域一体化的规划逻辑与国际实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新生事物与规划挑战”、“区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如何加强预判性”三方面进行分享。
屠启宇副所长指出,长三角一体化集成了当代区域规划中最为丰富的新兴关注类型,包括都市圈、城市群、跨界毗邻地区、跨界城镇圈、跨域合作园区、特殊功能区——战略空间等。承担着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为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的使命。
对于都市圈,存在超越以往越通勤圈认识的范畴,在规划中要尊重地理单元完整性,接受都市圈之间的多重嵌套;跨界毗邻地区规划要避免刻意为之,需要以生命共同思维,激发对毗邻地区的新的整体认识,规划要立足于畅通主体间的联系;对于跨界城镇圈要强调畅通联系与服务一体化;跨域合作园区强调窗口逻辑与势能传递逻辑,具有“飞地”属性,并不显著反映空间逻辑,视为外源植入的种子空间。在规划中要思考如何赋予“飞地”更多功能和文化根植性,如何引导“飞地”的寄生空间与原生空间协同融合。并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为例讲述规划中的工作逻辑和面临挑战。
最后,从“强化战略思维”、“回归基本逻辑”、“丰富规划方法”、“多情景推演、多场景展示”四方面展开,提出区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如何加强预判性的思考。
报告3:国土空间规划建构与协同发展
郭兆敏(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专项规划处处长)
报告从“新时代、新要求”、“新规划、新特点”、“新方法、新路径”三方面对国土空间规划建构与协调发展进行了分享。
新时代下,要构建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新空间,通过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打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下的空间治理政策,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国土空间规划的特点是全域全要素的规划,具有底线思维的规划,强化指标管控的规划,优化结构和布局的规划、注重功能品质提升的规划,面向治理的规划。
最后,郭兆敏处长在规划的新方法、新路径方面提出四点思考:第一,夯实基础。以“三调”为底数,以“双评价““双评估”为基础,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有针对性的深化专题研究,开门编规划,搭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一张图”实时监督信息系统;第二,继承与发展、转换与创新;第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总体规划市规划的规划,是综合解决方案,不是一种“套路”,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第四,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第五,互相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终身学习,要注重多学科交叉互动,实践总结再实践,立足社会生活,并要权衡取舍。
报告4:后疫情时代的空间规划改革
David Shaw(英国利物浦大学规划系教授)
报告从“什么是空间规划”、“疫情是否推动了改革”、“英国的规划改革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分享,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几点思考。
David Shaw认为,空间规划是一个中性术语,是不同国家使用一系列工具用来管理、利用、开发和保护土地的方式。他把空间规划看作是改编成的管弦乐曲,把各项计划和政策看作是乐谱,规划者需要扮演好促进、融合、协调的角色,把所有关键参与者集中起来创作美妙的音乐。
疫情突出了已知的许多有关空间规划的一般性问题、以及从公共利益出发对空间规划的要求,会促使从整体来考虑以公共利益为重点的规划。
在英国实际上有三种类型或三种层级的规划:国家级规划是由英国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领导负责制定,即《国家规划政策框架》,包含一整套用于国家规划实践的指导性说明;地区层面,地方当局制定地方规划;更低层面是邻里规划,一般是由教区委员会或者小社区批准。
他指出,英国在很多方面目前存在的各种趋势已经得到了加速,空间规划和规划实践会像往常一样适应这些趋势,但这必然是一个具有政治性和争议的过程。英国国内提出的规划改革议程、以及影响规划和形成规划政策的因素是确确实实的事情,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都将如此。在什么地方进行开发、进行什么类型的开发,想要什么样的目标,这样空间规划才会长期存在。
报告5:城市增长能够被规划吗?——以墨尔本为例
Nicholas Phelps(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城市规划系主席)
报告基于Nicholas Phelps对郊区、城市边缘、新城的长期研究,从墨尔本的发展进程、规划中遇到的挑战、以及西方多方利益相关系统与中国在应对城市规模人口增长的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在过去的20-30年间,墨尔本的移民数量剧增,维多利亚州政府建立起“增长走廊”和“城市增长边界”措施来限制被开发成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土地数量。但是这个边界设得过宽,几乎提供了30年的可开放用地。墨尔本城市边缘的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对整个规划造成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多方利益相关的地方政府系统,地方政府、区域政府、中央政府、私营企业、私营部门供应商都会参与进来,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冲突明显,很多发展规划中的挑战都会涌现。住房建筑往往会先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很难系统规划整个地区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开发时序;另一方面,设计中基本都是墨守成规地根据地理形式来规划,对城市设计的重视不足,对创造“地方感”关注不够。美国、澳大利亚土地数量多,在公共领域,规划者也在不断创新,并且已经取得一些协调的方式与进展。比如,政府把最重要的发展区域筛出来,督促建设的进程,并与好的规划者和大型开发商合作,共同进行一些住房和社区的开发。
在新城建设中如何创造大规模的城市形象,西方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很少,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一直存在对是否回归新城模式建设的异议,但Nicholas Phelps认为,中国已提供了最好的证据、例子和带来的益处。
三、高峰对话
高峰对话环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Nicholas Phelps,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退休)赵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主任委员、中规院院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磊,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副院长雷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谭纵波基于会议主题进行了对话,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刘健从协调整合、韧性发展两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大一统”的规划并不一定能解决全部问题。并以法国为例,说明通过建立政策框架、明确不同规划之间的关系、各项规划各司其职,以协调整合的理念解决发展问题。疫情背景下,要以灵活性、弹性应对不确定性。
Nicholas Phelps对澳大利亚在专项规划实践中如何保护生态资源进行了分享。第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曾建立“增长走廊”和“城市增长边界”,边界之外的绿色空间相当于英国的“绿带”,能够强有力地保护环境脆弱区的土地;第二,在开发过程中,州政府也会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比如在生态敏感区,开发商必须采取相关的补偿措施。比如出资维护或在该州区域内购买一片类似土地。他指出,因为历史与文化原因,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历史上一直以来认为土地开发是一种权利,因此对于增长的态度是很正面的。
李志刚认为,疫情既是危机,也带来很多“机遇”。城市更新行动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就是转危为机的一个很好体现。在疫情冲击下,武汉暴露了城市空间在软硬件方面的问题,以及治理方面应急机制的短板等。未来设施布局上需要通过规划方式优化,并提出社区规划在保持社会流动性和活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赵民对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指出,长三角这类区域并不是规划出来的,是市场的力量形成的。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第一步要管住自己的手,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来打破地区分割;第二步,当市场力量失效时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城市群规划来控制;第三步,明确战略性空间的重要性,分层次进行资源配置,不要重复建设。长三角区域相对发展比较成熟,但空间问题也更突出,克服内在缺陷需要规划引导高质量发展。
王凯分享了双循环背景下对我国国土空间实践的看法。他认为,需要从历史视角来看待双循环下的国土空间格局。在新一轮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下,原来向沿海地区倾斜的资源和政策,可能会开始逐步向内陆地区倾斜,但是这种趋势并不固定,还会不断的变化。
沈磊分享了关于规划治理的思考。他认为,规划兼具管理与实施属性,规划的变革是要向高质量发展,现阶段规划的治理更加重要。并从治理和管理的视角提出对于总规划师模式的三层次探索:第一,组织体系的探索,实行1+1模式,即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第二,技术体系的探索,规划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持续、开放的过程;第三,专业体系的构建,规划不仅仅是编制,更应该是管理与实施。
雷诚认为,城市规划在转型期间,正由制定规划向制定规则转变,应充分理解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各地区对政策的探索应关注如何构建城市规划的管理架构,要在了解公共政策的同时,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并思考如何突破现有壁垒,因此需要沉浸式、跟踪式的政策跟踪服务,把地方标准法定化。对于教育应加强管理学、行政学与城乡规划学科的交叉。
谭纵波分享了关于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对韧性系统的嵌入的看法。第一,城市本身就是韧性,要充分肯定城市在人类发展和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第二,有了生态红线等底线思维后,要关注城市韧性的自身红线,城市密度不能无限提高,要保障城市在整个国土空间中的重要性;第三,放在更大尺度下来看,城市是刚性的空间。
四、分论坛
分论坛1
国土空间规划建构及协同发展
主持人:冷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分论坛1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冷红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吕晓蓓,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分别作引导性发言。
赵民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若干辨析》为题,对新规划体系建构的背景综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架构及若干运作策略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吕晓蓓以《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以成渝地区为例》为题,在成渝地区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定位、技术路线等方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进行了分享。
王兴平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乡规划高等教育研究》为题,从中国大陆城乡规划高等教育与国际合作概况、“一带一路”高校城乡规划高等教育概况与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典型国家与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情况以及中国城乡规划高等教育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在论文宣讲环节,入选论文作者分别对论文进行宣讲。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师刘荆对《日本国土强韧化规划编制对中国的启示》进行了宣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肖宏伟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绩效时空演进特征研究——质量和效率的综合视角》进行了宣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焦健对《上海与东京就业人员时间利用特征比较研究》进行了宣讲、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杨鑫对《老龄视角下社区空间可步行性评价实证研究一以北京中心城区六个社区为例》进行了宣讲。
本场论坛还邀请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王德、厦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谢英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晓键、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勘察院张佶为宣讲者做了精彩点评。
分论坛2
面向低碳的韧性提升与绿色生态可持续
主持人:杨晓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分论坛2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晓春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主任王成坤分别作引导性发言。
沈磊以《生态城市的中国实践与展望》为题,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背景与历程、中国生态城市规划方法的体系探索、中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展望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李志刚以《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理论、经验与借鉴》为题,对韧性的概念演化历程、城市韧性研究进展、国际合作倡议与实践案例及经验借鉴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王成坤以《韧性城市系统化建设初步思考》为题,对韧性城市建设背景、国内外规划建设实践、韧性城市系统化建设路径思考、韧性城市系统化规划建设要点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在论文宣讲环节,入选论文作者分别对论文进行宣讲。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志杰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韧性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进行了宣讲、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规划师郑琦对《新安全观下韧性城市规划建设框架体系研究》进行了宣讲、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战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闫晶晶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完善策略—以重庆为例》进行了宣讲、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空间规划院高级工程师曹秀婷对《后疫情时代基于水网肌理的网络化健康空间构建研究》进行了宣讲。
本场论坛还邀请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肖扬、清华大学副教授梁思思、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智慧社区分中心主任刘超、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土木分院副总规划师周珂为宣讲者做了精彩点评。
分论坛3
地域风貌特色保护与城市更新
主持人:雷诚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分论坛3由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雷诚主持,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天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韩昊英、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规划系主任周国艳、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殷景文分别作引导性发言。
张天新以《试论历史与遗产的三种状态》为题,从遗产的三种状态、三者的区别和联系、三种设计的要素、三种存在的尺度以及北京西山三个地区寺庙的案例进行了分享。
韩昊英以《城市规划Who's Who》为题,从Who's Who的含义、作用、历史、类型、世界知名Who's Who,以及Who's Who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享。
周国艳以《新形势下城市更新的要点探讨》为题,对城市更新工作中的要点、重点、难点进行了分享。
殷景文以《保护视角下苏州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特色传承与塑造》为题,对名镇演进及空间特色、苏州名镇保护的历程、成就与问题、策略与共识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在论文宣讲环节,入选论文作者分别对论文进行宣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系主任程遥对《从“类型”到“地域”—欧盟传统工业地区振兴的政策转型及其对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进行了宣讲、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时寅对《多元价值视角下的社区复兴策略研究—欧洲<战略21>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进行了宣讲、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博士张璐对《可读性、民族意象与城市色彩规划》进行了宣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萧靖童对《循证决策背景下的伦敦特征与文脉研究体系》进行了宣讲、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博士讲师陈月对《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空间”演化与复兴策略研究—基于邻里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了宣讲。
本场论坛还邀请到了《城市规划(英文版)》执行主编刘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洪亮平、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张纯、苏州大学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副教授陈培阳为宣讲者做了精彩点评。
五、大会总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谭纵波代表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做大会总结。他认为,本次年会的报告十分迅速地对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给予了关注和应对,很好地体现了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的平台作用。最后,对参会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征文通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全球视角下的首都暨大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与治理,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0年会以网络直播形式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国际视角下的城市群规划与发展”,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2019年年会在深圳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