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视角下的首都暨大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与治理,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0年会以网络直播形式召开
导读
2020年8月2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0年会以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顺利召开,会议主题为“全球视角下的首都暨大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与治理”。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
本文字数:4537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2020年8月2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0年会以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顺利召开,会议主题为“全球视角下的首都暨大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与治理”。会议旨在交流与分享国内外在首都发展、都市圈发展和国土空间发展与治理等领域的新思潮和新实践。探讨在全球化新背景下建立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规划转型和治理升级,为未来首都和都市圈的发展提供全球视野。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
在开幕式环节,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谭纵波,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分别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一届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和会议承办方发表了致辞。常务副理事长石楠宣读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会关于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领导班子换届的批复,以及学委会表决的结果。
本次学术会议分上下午两场:上午的议程包括主旨报告和高峰对话,由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主持;下午的议程包括三个主题分论坛和总结环节,由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主持。
主旨报告
赵民: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区的概念辨析及应用
赵 民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首先,赵民教授阐述了该研究的背景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转移人口聚集及城市化发展态势表现为特大城市加速发展,“城市-区域”集群发展现象明显,呈现出从“城市”到“城市-区域”,再到“全球城市趋势”的特征。
其次,对城市和城市体系的相关理论发展进行了介绍,在应用层面主要介绍了美国大都市-统计区的概念及应用标准,法国的多级城市区域体系(大都市地区)和日本的大都市圈等外来概念在中国的阐释与演绎,现在逐渐趋于接受“城市群”——从现象描述嬗变为规划引导,并提出自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最后,赵民教授提出了当前规划中对城市群理解应用的主要问题并分享了多尺度研究应用及思考,并介绍了基于邻近及通勤联系的广佛都市区划分研究。
施卫良:国家战略下的首都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
施卫良 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
施卫良分享了首都大都市圈的规划实践。他分析了首都大都市圈的缘起与必然,并分享了在都市圈内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第一,以“差异化的圈层策略”优化功能布局。在区域层面,建设大国首都,就是要构建面向区域的首都空间新格局,在市域层面,推进内部功能重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第二,以“多节点、网络化的交通体系”支撑城镇网络。通过快速的通勤交通推动城市与区域的融合,通过快速、网络化的城际轨道交通促进区域城市职能的整合;
第三,以“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塑造空间形态。在区域层面,共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市域层面,构建网络化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第四,以“一核两翼、四个跨界城市组团”促进空间协同。
他认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有力统筹,更加需要三地不断开展创新性探索与改革。
郑德高:基于都市圈视角下的深港合作思考
郑德高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新时期下,中国发展新逻辑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市圈是提升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战略,深港是大湾区“强强联合”的极点。郑德高分享了在发展新逻辑下深港合作的四个认识和五点思考。
关于深港合作的认识,他认为在全球化国际分工下,深港是一个强能级、宽腹地,但弱连接的双引擎,在“一国两制”下形成两个优势互补的世界级专业中心。但在内循环为主体的新环境下,深港将面临如何保持强能级、加强内循环联动与腹地带动能力等一系列新挑战。
在未来的深港合作中提出五点思考。创新是动力,制度是特色,民生是根本,生态是基础,进一步完善大湾区“双循环”的南北格局。
过去四十年,受益于全球化,大湾区快速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成就了深港极点。当今面对国际复杂局势,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郑德高指出,如何进一步发挥“一国两制” 优势,深化合作,互筑长板,有力支持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是深港需要回答的问题。
Jurgen Rosemann:从城市网络到网络城市
Jurgen Rosemann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Jurgen Rosemann详细介绍了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发展以及该地区转型成为网络城市的过程。
兰斯塔德都市区发展的宗旨和目标是成为一个浑然一体而又多样化的区域,能够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作为一个文化和经济的大都市发挥作用和参与竞争。加强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互动,在区域内促进专业化和多样性。在这一宗旨下,实施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和发展策略。
他认为,城市化和集聚的单中心的特大城市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同时分散蔓延式的城市发展也不利于应对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荷兰兰斯塔德都市区一方面维持了分散的城市结构,高生活品质和紧凑的城区,地方特色以及临近乡村的环境;另一方面基于流动性与ICT网络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它也有着集聚经济的强大力量。
Hyung Min Kim:土地价值捕获和基础设施
Hyung Min Kim 墨尔本大学的建筑与规划学院高级讲师
Hyung Min Kim在报告中介绍了土地价值捕获(以下简称“LVC”)的概念, LVC倡导的一些活动,以及LVC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实施情况,并分享了面向未来的策略。
他重点分享了LVC的三种实施路径:第一,土地税。第二,基于土地对规划收益征税。第三,基于土地的资产管理。其中,重点介绍了基于土地对规划收益征税的实施情况。他认为,LVC可以看做是介于新自由主义方法和干涉主义方法之间的一种途径,并将有助于市场功能的发挥。它不鼓励投机,同时是一种增加公共收入的方式。虽然实施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背后的原理非常简单,因此它可以用于公众,而不是私人所有者。
高峰对话
第一排左至右:石楠,凌嘉勤,施卫良
第二排左至右:方煜(主持人),周日昌,石晓冬
第三排左至右:赵民,郑德高
高峰对话环节由方煜主持,赵民、施卫良、石晓冬、石楠、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凌嘉勤、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周日昌、郑德高参与了该环节,专家们就上午的议题展开对话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赵 民
赵民分享了上海都市圈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他认为,从“十四五”开始,更多的注意力可以关注都市圈的合理规划和协调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更好的处理好经济社会的联系。
施卫良
施卫良基于首都圈视角下首都和周边区域之间的协同和未来的一体化发表了观点。
第一,要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承接的核心;
第二,要着重提升新城新区的公共服务质量;
第三,要强化一些特定地区的合作;
第四,要进一步完善推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政策。
石晓冬
石晓冬分享了北京从总规到空间规划过程中的一些感想。
第一,空间规划要更多和“十四五”的空间发展规划契合,思考从空间的角度提供更科学的支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第二,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布局谋篇,重新更高效配置资源,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第三,在突出首都功能和政治中心的前提下统筹其他功能发挥首都职能。
第四,突出以人民为中心。
石 楠
石楠认为,在复杂背景下,我们将走向新的、不同高度的全球化,向以价值链为核心的更高层面的全球化推进。在建立国土资源规划体系的前提下,应该重新思考城市规划领域,认识到机制、政策在新的空间规划当中的重要地位。
凌嘉勤
凌嘉勤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发展当中的重要因素,香港和大湾区的合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产学研的优势互补;
第二,生产要素的互补;
第三,在生态管理、环境治理方面合作,共建宜居湾区。
周日昌
周日昌从城市指标的角度审视了香港作为大都市的优势和劣势,他认为,未来香港要依靠都市群、都市圈和周边的城市共同发展。在长远的发展策略中要提升宜居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郑德高
郑德高就大背景下深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作了发言。他认为,新形势下,互补、合作、共赢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和生态领域三方面的合作。要突出创新引领的新生产领域的合作,通勤、教育、医疗等角度的生活领域合作,生产和生活领域相互配合,三方面加强合作,共赢的格局才能形成我们追求的一流的世界级湾区。
分论坛
分论坛一:首都国土发展与治理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刘健作了题为《从RER到GPE:轨道交通支撑下的巴黎都市区发展》的报告,以巴黎都市区的空间发展视角,解读该地区如何在轨道交通的支撑下实现趋向于总体均衡发展的意愿。
随后,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游鸿,作为入选论文的作者代表以《首都城市规划的中美对话——概念、实践与新共识》为题进行了宣讲。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樊明捷作为入选论文的作者代表以《日本首都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和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建议》为题进行了宣讲。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杨兵以《超大城市规划策略重点及其特征的国际比较》为题进行了宣讲。
本场论坛还邀请到了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夏海山,同济大学教授王德,以及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高级规划师胡天新为宣讲者做了精彩点评。
分论坛二:都市圈空间治理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磊作了题为《规划治理下大都市圈的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以治理四问的形式,结合案例分享阐明了进入城镇化下半场,都市区的趋势是走向城市治理,规划工作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总规划师赵迎雪作了题为《都市圈协同的广佛边界地区实践》的报告,她认为,区域协同的发展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体制机制、不同发展诉求下,要采用不同的协同方式。广佛共建全球超级都会一定是重要的战略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元合作共赢、共同缔造、共识共建共享,实现总体发展最优。
随后,来自同济大学的王启轩,作为入选论文的作者代表以《广东省域城市体系及其空间极化态势探讨——基于企业分布及关联视角》为题进行了宣讲。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涂强作为入选论文的作者代表以《通往公平的路径——伦敦大区出行人群分析方法与交通规划经验》为题进行了宣讲。
本场论坛还邀请到了香港大学副教授周江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陈晓键,以及中山大学教授袁媛为宣讲者做了精彩点评。
分论坛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首都与区域发展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王兴平教授作了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典型首都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报告,以“西游记”的形式分享了近两年来围绕“一带一路”首都城市的调研、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
随后,来自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的王海涛,作为入选论文的作者代表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为题进行了宣讲。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张佳怡作为入选论文的作者代表以《从中白工业园及海外园区建设机制说起——加强一带一路合作,促进首都城市交流》为题进行了宣讲。
本场论坛还邀请到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刘欣,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张纯,以及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教授周国艳为宣讲者做了精彩点评。
大会总结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谭纵波代表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做大会总结。他认为,本次年会的报告十分迅速的对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给予了关注和应对,很好的体现了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的平台作用。最后,对参会嘉宾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聚焦“国际视角下的城市群规划与发展”,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2019年年会在深圳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创新规划与人本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2018年年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城市品质与社会治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16年会圆桌论坛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