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一“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大讨论”成功举办
导读
2021年9月26日上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工委)承办的学术对话一“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大讨论”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101会议室举行。
本文字数:3218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会议现场
学术对话由学会常务理事、学工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主持,参加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学工委委员,以及来自规划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共100多人共同参与了本次对话。与会嘉宾围绕空间规划的基础理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十多位与会嘉宾做了精彩的发言,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和建议(按照发言顺序)。
孙施文:空间规划基础理论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孙施文
学会常务理事、学工委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孙施文教授首先对对话主题进行了阐述,提出基础理论讨论对于空间规划学科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实践的重要性,基础理论既是基础,也是支柱。而之所以在本次对话的主题中突出“大讨论”,既是希望今天大家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基础理论问题进行讨论,更希望通过这次学术对话,能够引起学界、业界对基础理论问题的关注,也希望能够带动、推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讨论。
有关基础理论的讨论,我自己的观点,至少应当关注这样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什么是规划?不管是城市规划还是国土空间规划,核心在“规划”,而规划的要点就在于治理,或者说就是空间治理,就是基于空间单元的综合治理,这就需要对规划的理解进行重建。第二,如何理解规划的对象?在全域、全要素以及全使用方式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到在不同尺度、不同场合下的对象和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也要关注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整合这些不同要素和内容。第三,规划工作中怎么统合起不同学科共同工作?各学科的学理基础、学科逻辑等都不同,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知识平台,要有新的架构,要将相关学科认识世界的知识转换到解决问题导向的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基础上,这也就涉及到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规划是解决未来问题的。
张勤:城镇开发边界为何而划,怎样划妥,怎样用好和如何更好
张 勤
学会常务理事、学工委副主任委员,
杭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高工
张勤结合杭州城镇开发边界的实践,围绕城镇开发边界为何而划,怎样划妥,怎样用好和如何更好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应以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为前提,必须立足长远;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要坚持“共生”与“融合”;应该关注开发边界外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实施管理必须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融为一体;创新“用途管治”,以“科学的用”促进城镇开发边界“正确的划”。
武廷海:“两碳两化”背景下的规划
武廷海
学工委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武廷海教授认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传统城市规划新的发展提供了特别好的机遇,其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我们开展区域规划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其二狭义的城市规划要做精做细;第三,做优做美乡村规划。但是上述的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做精做细不能再沿用70年代西方提出的一系列“老办法”,而是应该在碳中和、碳达峰、数字化、信息化这一“双碳两化”的背景下适应新的需求,交出应对答卷。
王世福:中国的规划理论探讨
王世福
学会理事、学工委副主任委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世福教授回应孙施文教授提出的基础理论应该关注的三点问题展开讨论。他提出,规划是应对未来空间的不确定性,对其设定愿景的目标并实施干预,积极地通过设计去追求美丽中国;而规划的对象应该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导向下的自然资源、国土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空间价值观导向下的以人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王世福教授认为,亟待产生中国的规划理论,并作为世界规划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吕传廷:法定规划的底层设计思考
吕传廷
学会理事、学工委委员,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
吕传廷围绕详细规划的理论问题,提出理论创新不能仅有顶层设计,必然要有底层设计。规划实践应该真真正正为人居、人的幸福生活、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相应地,自下而上的规划恰恰是最鲜活的、碰到的问题也是最尖锐的、最复杂的。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详细规划历史问题的总结,未来发展阶段的判断,目标的设定对基础理论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进而吕主任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打通需求端与供给端“盲区”,建立基本需求调查与市场的预测制度;第二,建立适应新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分层级多样化产品供给细分标准;第三,建立土地、财政、公共服务紧约束下的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生活需求相匹配的“增长管理模型”。
张松:学习理解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
张 松
学工委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松教授从城市开发到运维再到保护更新过程的视角,强调了城市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不同城市的个性与差异性。空间规划专业人员要学习理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含义,人民(市民)是主体,要参与规划管理全过程,建设包含制度机制建设。空间治理说到底是社会治理,因为空间就是社会。这些都是基础理论研究要更加关注的问题。
王富海:转型实现规划2.0
王富海
学会常务理事、学工委副主任委员,
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王富海结合城市更新的理论,将规划理论分解为规划内容、规划方法、规划用途和规划程序。其中,规划内容又可分成三个方面:范围、要素、时间;规划方法有研判、统和、措施;规划用途有目标、管治工具;规划程序也有三个,分别是角色、机制、维护。他提出20年来规划一直在谈转型问题,现在规划必须要转型进入新的阶段,即所谓的规划2.0。
周长林:回归高质量发展
周长林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长林结合天津的规划实践展开理论探讨。第一,什么是空间;第二,什么是规划;第三,多规合一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精度不够;第四,无论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从天津的实践来看应该注重空间的绩效,并最终回到高质量发展上。
杨保军:多规合一重在“一”
杨保军
学会副理事长,学工委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杨保军认为个多规合一的一重在“一”,“一”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要高于其他的规划,是约束其它规划、而非替代其它规划的规划。城市规划内容是地方政府事权,地方事权中央要定标准,要求和督察,地方根据中央立的规矩、方向、标准做自己的事情,只有在理解了这一背景后,体系建构、理论支撑才会比较清晰。
孙安军:空间规划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形成要有足够的耐心
孙安军
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原司长
孙安军理事长认为,现在的规划学科一是通过实践得出经验,形成了知识的存量;二是通过发展协调结合现有的技术,发明出新的技术,这是一级动态能力。对于空间规划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形成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新出现的新的要求,应该是科学理解先于政策研究;但我们现在是先有政策研究,还谈不上科学理解的阶段就开始进入工作布置,这对于基础理论的形成可能是很不利的。
石楠:回归规划基础理论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认为,空间规划领域有很多基础理论,既涉及到行业基本的实践问题又涉及到基本的政策问题。城乡规划学术领域对于很多空间要素统筹协调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性的研究,只不过到了新的时代开始强调国土空间规划。但如果回到基本理论问题,空间基本的属性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区位的唯一性,当然还有空间的层次性,这是今天规划工作面临的巨大、且没有破解的挑战。
本次学术对话各位专家学者发表观点活跃,观众提问踊跃,围绕主要议题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更多详细日程安排,
可以稍后查阅年会官网,
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小程序。
扫一扫,进入年会小程序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四: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编与管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年会盘点丨平行会议专家报告、观点集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梁鹤年:以人为本规划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 |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专题培训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