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年会】论道规划十九:系统性风险下的乡村振兴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5-09

导读

2021年9月29日下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论道规划十九“系统性风险下的乡村振兴” 以跨国云会议的形式举行。会议邀请了7位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围绕系统论中制度、社会、经济、生态、科技五个角度探讨在乡村普遍韧性规划不足、民众减灾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支撑不足、自然环境复杂、减灾技术传播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为同步推进乡村防灾减灾能力与韧性建设献计献策。


本文字数:3465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部分乡村由于其特色民俗文化和建筑,被列入遗产保护清单,具有高度保护价值。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而安全作为最根本的需求,与生活空间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在乡村尤为突出。2017年10月18日,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此背景下,规划应如何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系统性风险下乡村的防灾减灾和韧性建设的重要课题。


会议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岳隽副总规划师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叶谦教授共同主持。日本京都大学地球环境学堂人间环境设计论副教授落合知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中心(北京)主任助理李光涵,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技术中心首席专家顾林生,深圳市古村之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促进中心创始人汤敏,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杜菲等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主持人:岳隽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规划师


会议主持人岳隽副总规划师发表致辞,介绍了介绍了专题会议的议程和本次会议邀请到的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并对本次论坛议题进行了阐释:通过借鉴国内外专家丰富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剖析当前乡村振兴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并回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性原因,从而思考和研判解决问题的举措和措施。


主题报告


 

顾林生

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技术中心首席专家


顾林生发表了题为“日本乡村防灾规划与管理及其启示”的讲演。以日本美浦村为例,分别从防灾减灾和乡村发展两个领域深入介绍了日本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各种举措:防灾减灾方面,有必须与地区防灾规划衔接的总体规划、内容详实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配套完善的防灾公共服务系统、政府给予补助的自主防灾(自助互助公助)制度、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宣传教育产品《生活便利手册》和《家庭备灾时刻应急表》等;乡村发展方面,建立《安全充满活力的乡村建设制度体系》为保护三农免受灾害提供各种措施和支撑项目,建设包含各类灾害信息、避难信息、防灾减灾对策以及危机管理和预警功能的防灾信息系统,除此以外也大力扶持和培养乡村灾害志愿者开展探测、风险排查和防灾减灾研讨等工作。最后他提出,日本扎实的规划基础和翔实的调研数据、重视风险评估、整合乡村发展规划与防灾减灾规划、多元化参与主体的自助互助公助等都是我们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启发。


 

汤  敏

深圳市古村之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促进中心创始人


汤敏以古村之友开展全国乡村濒危文化遗产抢救为例,从抢救文保单位、抗击疫情、参与救灾和监督人祸等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这些年“坚持群防群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的古村保护和发展乡村组织的经历,展现了社会组织群防群治应对乡村振兴中系统风险的有效性与全面性。他指出,未来对乡村振兴最具普惠意义的就是组织振兴,防灾减灾工作本质上是社会化参与、是一种公民精神的唤醒;并呼吁未来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培育更多的专业社会救援力量,去参与救援、面对危险、监督“人祸”。


 

落合知帆

日本京都大学地球环境学堂人间环境设计论副教授


落合知帆副教授以“世界遗产区域的传统防灾措施与现状”为题,分析了日本白川村和本宫町这两个世界遗产的古村落防灾案例,阐释了构建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防灾体制以及保护继承可持续的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性。她通过探讨“将每年防灾演练策划成观光项目”、“衍生形成特色的防火文化陈设和活动”、“树立石碑作为人与自然灾害共存和适应的记录载体”、“设计遗迹徒步路线串联和展示灾害与聚落的关系”等古村落的创新防灾策略,思考深度保存村落与自然灾害共生共存的文化遗产和广泛传播当地文化的路径,并提出采用口头、视觉、体验和网络等方法和渠道传承这些实践经验所凝结出的路径和对策,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自主的防灾体制。


 

李光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中心(北京)主任助理


李光涵结合学术对话的议题,从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社区韧性的实践角度分享了贵州大利侗寨的案例。她认为乡村是在不断变化的活态遗产,与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文物不同,具有改善人与地方的能力——例如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贵州大利侗寨,从社区自治的模式中找到侗布纺织技艺这种创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合作、创造经济机会,以此来保护大利侗寨的成长并增强它的韧性——从一个技艺扩展到社区人际关系的维护,是更符合这种传统村落的活态遗产保护策略;以文化保护助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文化遗产推动乡村发展和复兴,也是更符合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和韧性建设的独特关系。


 

杜  菲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杜菲以四川上里古镇和大丽侗寨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享了关于中国西南易灾山区历史聚落防灾能力的研究和思考。她从个人防灾减灾能力(知识及训练)、硬件防灾减灾能力(防灾设施)和软件防灾减灾能力(潜在防灾能力)三方面对比研究了上述两个古村落的抗灾减灾能力,对如何强化古村落、古聚落防灾减灾社区的能力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1、古村落的韧性改造一定要基于村民的居住环境和村落的本身环境,结合政策扶持,同时提供平台引入技术力量提供支撑和保障;


2、呼吁社会志愿群体深入乡村实践,注入新兴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提升村民的个人防灾减灾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3、提升古村落的经济实力,培育其生长出自我保护的能力,形成实际的防灾减灾能力;


4、活化古村落的社会凝聚力,孵化乡村社会团体,提高灾难应对积极性,从而形成潜在的防灾减灾能力。


 

彭震伟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城乡规划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震伟教授发表了题为“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发展”的报告,介绍了乡村聚落的特征、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发展、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评价与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他将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三个子系统,并认为乡村聚落发展过程受到外源性和内源性两方面影响要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此外,他从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社会生态韧性三个单一角度延伸到乡村聚落的复合韧性,提出通过挖掘每个子系统的核心要素特征、了解要素特征变化规律和内在机制、整合分析乡村聚落的韧性程度来研判强化韧性振兴乡村的要素特征改变方法,以保证整个乡村聚落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叶  谦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叶谦教授的报告用蔡元培先生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做的序为引子,结合赣州古城福寿沟的案例,从时代、主义(理论)和方法(技术)三个角度谈了对乡村振兴刚韧性和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全球已经进入人类世时代,应对系统性风险是时代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通过分享了一整套包含要素、关系、结构、过程和功能等五大子系统的创新系统分析模式,强调具备系统思维是应对系统性风险必备的能力;并指出建立以系统科学理论技术和模型指导下的综合(多学科)防范法制、体制与机制,培养具备多科学、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相关人才对应对新型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性。


在专家学者的研讨环节中,论坛接近了尾声。叶谦教授进行了最后的总结,指出灾难或者灾害是人类最后要开发的一个资源,要转换以前的防和救的思想,利用好这些资源;呼吁技术力量深入到一线去,从实践中印证理论上的推演,再通过实践反哺到理论的发展。


供稿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杜菲:从避难生活看城市精细化系统减灾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叶谦:刚韧性城市建设与系统性风险——以赣州古城为例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关于系统性风险和城市韧性的5个深度报告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