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 | 冷红:微更新承载日常生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类居住 Author 点击关注 >
导读
实施更新行动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城市空间承载日常生活的特点,即关注以居民日常需求为导向的微更新。通过加强社区日常生活空间的修缮改造,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空间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本文字数:3408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作者 | 冷红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保护街道传统文化风貌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城市品质的目标,城市更新的重点是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衡量城市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是否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更新行动中,除了老旧厂区等项目存在较大的改造特殊性以外,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一类的存量片区往往更多承载的是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实施更新行动时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城市空间承载日常生活的特点,即关注以居民日常需求为导向的微更新。
日常生活与空间微更新
日常生活是人们日常从事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社会公共交往等活动,具有基础性、重复性、实用性等特征。日常生活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日常生活是普通大众有烟火气的生活,其中存在着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基本活动和行为;其次,日常生活是一年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不断重复的生活。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就是具体的生活本身,甚至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正是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实现的,可见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日常生活虽然平凡和琐屑,但是由于它是每一个居民个体赖以生存和再生产的基础,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城市空间是日常生活发生需要的重要载体,日常生活涉及的各种活动行为所依托的城市空间就是日常生活空间,一般而言包括社区内的居住空间、街道空间、绿地休闲空间以及购物、餐饮等消费空间等,这些社区空间与大多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正是要通过加强社区日常生活空间的修缮改造,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空间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杨梅竹斜街改造延续老北京生活情景
微更新不同于宏大叙事逻辑下的大规模城市更新,不需要大拆大建,其更应重视不断对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进行微调和修正,从空间的细微处着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注重更新行动的小规模、常态化、渐进式和持续性,使生活空间延续生命力和吸引力,根据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规划设计和更新建设城市空间环境,以多种空间形态和设计要素展现出丰富的日常生活。
微更新的价值观
针对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开展微更新应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日常生活为视角和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正义的更新价值观。
杨梅竹斜街改造延续老北京生活情景
杨梅竹斜街改造延续老北京生活情景
城市更新涉及广大居民的利益,其目标和初心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应将目光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便利性、舒适性、幸福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就像人们每天回到自己家中,实际并不需要家里的陈设多么新奇,更需要的是家的安全、整洁、方便、温馨和舒适,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同样如此,其展现的是最质朴的生活场景。因此,城市更新不应成为劳民伤财、标榜政绩的形象工程,而应是充分地面向民生保障和福祉改善的日常更新,重视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从居民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合理确定更新改造的内容,完善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通过微更新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微更新的几点认识
深入理解和体会微更新,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加强更新中针对各类“人”的深入研究。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改造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精准施策;坚持居民自愿,调动各方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成果对于居民而言,不是仅仅用来“看”的,更重要的是用来承载日常生活并从中获得良好体验的。通过微更新行动,居民们对于日常使用的社区居住空间、公共设施空间、出行空间以及绿地、广场等休闲交往空间的需求应该得到更好的满足,而要满足这些需求,则需要针对“人”——空间的使用者进行充分的研究。日常生活是由各类人群的生活共同构成,充分考虑和研究不同年龄、收入、性别人群的日常环境感知、行为特征和生理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面向不同人群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例如适老化、儿童友好、全龄友好、代际互动、无障碍出行等,有针对性地对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进行精细、温和地修补和完善,避免更新过程中设计师或建设者因“孤芳自赏”或“一厢情愿”导致的主观和盲从,更好地提升更新行动的质量和满意度。
受到居民欢迎的健身空间
公共空间承载儿童活动和家长交流
第二,充分发挥更新行动的积极引领作用。
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在微更新行动中融入新的设计和发展理念,通过微更新行动积极引领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健康宜居和特色传承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
引领集约节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四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大规模城镇化历程,这期间许多城市的发展都存在用地盲目扩张、粗放浪费的现象,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行动应本着集约节约的原则,在存量用地的潜力挖掘和提质增效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微更新行动激活原有消极、闲置和低效的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引领绿色低碳。在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和“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更新行动还应该积极引领城市空间的绿色低碳化建设和改造,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微更新建设的全过程,设计和建设高效低碳的公共设施和绿色节能建筑,倡导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方式。
引领健康宜居。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微更新应当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通过积极营造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健身需求,提供更多人性化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促进居民健身休闲体力活动的产生,增进居民身体健康同时为居民打造更多茶余饭后的邻里社交空间,支持和承载社会交往行为,促进居民心理健康和邻里关系的和谐。
受到居民欢迎的健身空间
受到居民欢迎的健身空间
引领特色传承。微更新行动中还应注重对于城市空间特色和文化传承的引领。除了在城市更新条例中制订针对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规定更新行动中实施保护的规定以外,还应在微更新行动中将城市空间传统文化和风貌的保护和传承与更新规划设计和实施相结合,引领城市特色的历史传承,保护城市精神,承载城市记忆,引发了人们的回忆共鸣。
传承城市地方建筑特色
保护街道传统文化风貌
第三,积极探索常更常新的可持续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行动中需要改变由政府财政补贴为主导、片面关注“大规模”“运动式”“批量化”的更新改造模式,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充分结合,探索常更常新的可持续更新模式。
在更新行动中,政府的作用是保障民生底线,补足功能短板,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聚焦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诉求,优先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安全设施、公共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等。同时,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十分重要,应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参与日常更新运营,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更新改造投入。还有一点就是公众参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许多城市的城市更新条例都规定了应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而与此同时,如何在更新行动中充分激发社区居民与社会力量对更新改造的关注、支持以及参与更新改造的主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吸引或者组织培训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更新改造项目,提升居民的参与能力,积累实用和低成本的微更新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出力出资共同参与更新改造,会更加珍惜更新改造的成果,实现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对于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推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城市地方建筑特色
结 语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科学深入地理解城市更新的内涵,有助于全面有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微更新内涵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强调城市更新承载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保障和民生福祉,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生活需求,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目标。
本文来源:人类居住,原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2022年 第 2 期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陆铭:城市更新与城市引力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城市更新中社区规划师的角色定位与规划实施的核心机制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张杰:城市更新与场所营造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