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成立大会暨2023年会顺利召开
导读
流域之途,前路迢迢。
本文字数:8503字
阅读时间:26分钟
2023年5月12-13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成立大会暨2023年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流域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主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承办。会议议程主要包括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年会开幕式、主旨报告、主题报告及会议总结等环节。流域空间规划分会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批准成立的分支机构,秘书处设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作为分会的支撑单位。
流域空间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理环境,也是当前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空间载体,是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的重要空间单元。流域空间在空间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很多现实问题的焦点、难点所在,迫切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与引领。国家重大战略越来越关注流域的保护、利用和高质量发展,如针对黄河、长江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因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适时批准成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以下简称“流域分会”)。
流域分会将聚焦流域空间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流域区域系统空间区划单元、流域城镇村落空间、流域地段建筑空间等不同尺度,统筹协调流域中“城-水”关系,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关系,以及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关系等,充分发挥规划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以规划为主线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拓展研究,为开展多层级流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2023年会合影
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流域分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5月12日晚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分会筹备负责人、北京大学教授冯长春主持。会议回顾了流域分会的成立过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兼组织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曲长虹宣布领导班子候选人名单。会议进行分会领导班子和委员选举,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为新当选委员颁发证书。
石楠秘书长致辞并祝贺流域分会正式成立。各位委员就流域分会的成立及分会未来任务和工作展开了交流和讨论,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挥分会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凝聚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力量,共同重视流域发展话题,开展交叉研究与合作,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空间研究与规划实践。
石楠秘书长指出,分支机构是学会的主体,各位专家要有使命意识,思考自己如何在学会平台上推动科技进步和学科成长,并形成凝聚力,将活动常态化、多样化开展。希望流域分会未来能够基于“流域”这一空间对象,进行更多元的跨学科、跨尺度研究与交流,不仅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好学术活动,更要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回馈社会、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帮助学会的长足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合影
流域分会2023年会
开幕致辞
流域分会2023年会的开幕式由学会常务理事、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冯长春主持,莅临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先生、北京大学教授周一星先生等。致辞嘉宾包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吕斌;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教授强世功;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秘书长郑英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俞孔坚。到场嘉宾还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等来自全国各地40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
冯长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流域空间规划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冯长春教授介绍了参会领导和嘉宾并表示热烈欢迎。他提到,流域分会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大力支持下获批成立,将持续关注流域文明、流域空间人居环境等诸多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从系统视角、人地适应和综合方法等方面探讨发展策略,顺应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与实践探索需求,通过长、短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流域空间进行保护。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流域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指出流域分会的成立恰逢其时。他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流域空间研究的必要性:一是流域空间作为独立的地理单元,涵盖了人水关系、人地关系、空间发展等综合性问题;二是流域空间是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的核心空间,不仅是重要的人类文明起源地,还孕育了中国日渐强盛的现代文明;三是在规划体系改革的制度背景下,规划重点从城乡居民点延展到全域、全要素统筹兼顾。因此,针对流域空间的规划研究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吕 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副理事长吕斌表示,在二十大报告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流域空间规划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推动该战略的一支重要科技社团力量,流域分会的成立是其有组织切实参与落实该国家战略部署、力图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流域空间规划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标志。多学科多专业背景的成员构成正是体现了流域分会设立的初心和使命。
强世功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科学部部长
强世功部长受孙庆伟副校长所托出席。他指出上一阶段中国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景观不和谐、环境资源被破坏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行动。强世功部长认为流域空间规划对国家未来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他强调中国的流域空间规划与治理应区别于西方人与自然截然分离、保持原生态的理念,而是统筹居住、生态、农业等诸多方面,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郑英姿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秘书长
郑英姿副秘书长指出,流域环境的全面保护与城乡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持续关注的重大战略方向。流域空间规划涵盖了地理学、遥感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北京大学具有综合的学科优势,将成为流域空间规划研究的沃土。北京大学科技协会将加强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合作,协助流域分会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科学普及、服务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
俞孔坚
北京大学教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俞孔坚院长感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选择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承办流域分会的成立大会并作为秘书处的支撑单位。这对促进学生培养和教师科研工作都非常有意义。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广大师生在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和海绵流域理论体系构建、流域生态修复和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的持续积累,将为学会流域分会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主旨报告
年会主旨报告环节由流域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汪芳主持,3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进行分享。
汪 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
流域分会秘书长汪芳教授提到北京大学与“流域”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从广为传颂的校园歌曲《未名湖是个海洋》到北大人所共知的“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2023年会主旨报告邀请了来自水文水资源、建筑规划、考古学等相关领域的三位专家,旨在体现文理兼容、多元共论。
主旨报告:流域系统治理与河湖复苏的若干思考
胡春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春宏院士从水文水资源的视角,梳理了有关流域系统治理的研究内容,报告包含三部分:河流-水系-流域与系统治理、全球江河流域水沙情势变化、流域系统治理保护的若干思考。其中重点阐释了我国水利部门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的六个方面: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智慧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机制体制法制管理。通过分析我国不同河流的水沙格局与多物质通量变化情况、对比九类预测模型与集合评估模型,胡院士指出,河流与流域是复杂的综合系统,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河湖复苏标准、进行具有弹性与综合性的集合评估,为中国的流域水土资源平衡、健康河、幸福河做出贡献。
互动与交流
互动与交流环节的五位分会委员
本次互动与交流环节由五位流域分会委员参与。由重庆大学李泽新教授主持,西南交通大学崔叙教授、沈阳建筑大学付士磊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嘉颖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孙伟研究员进行交流。崔叙教授表示,要以适度的治理达到环境可持续的要求,建立河流管理的阈值概念;付士磊教授则强调对全国水系、水量、水沙变化的基础研究应得到从业人员的重视,进一步指导流域空间的规划研究与实践;黄嘉颖教授表示,河流水质、含沙量和雨洪灾害等给城乡发展带来多方位综合性的影响,城乡空间治理不能囿于行政边界,需要以宏观的流域视角进行统筹协同;孙伟研究员将讲座内容概括为水域与陆地系统的融合、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融合、多空间尺度与多时间维度的融合、多领域方法与多前沿技术的融合;李泽新教授总结道,流域治理需要突破以行政单元进行管理的思维惯式,以流域单元为核心,统筹上下游的资源配置,关注上游地区规划管理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主旨报告:城乡历史环境再生探索
常 青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青院士将多年来在历史建成环境的研究与实践置于流域的地理视角下进行解读,阐释了流域与城乡历史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涵盖了建筑风貌、生产生活与文化习俗等方面内容。常青院士指出,不同的保护方式意味着创造不同的空间,未来的城市应当是拼贴式的,历史建筑、现代建筑、地域建筑可以在同一流域环境中和谐共处。然后,常青院士介绍了风土建成遗产的概念,比较了我国的不同流域的风土类型,展示了以九宫格的形式绘制的中国风土建筑谱系地域分布示意图。最后,以屈原博物馆、骑楼外滩改造等多个实际项目详细展示了应如何在实践过程中依循流域历史建成环境的人水关系、文化基因与适应规律,以现代的设计语言表达历史文化的意蕴。
互动与交流
互动与交流环节的五位分会委员
本次互动与交流环节的五位流域分会委员包括主持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杨晓俊教授,讨论嘉宾天津大学李发文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仝德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刘合林教授、武汉大学罗巧灵教授。杨晓俊教授指出,在流域文明的滋养下产生了丰富的城乡地域文化景观;李发文教授结合水利专业背景分享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案例,并强调应当以创新方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仝德研究员分享了报告引发的关于流域城乡科学问题溯源与科学研究组织模式的两点思考;刘合林教授以复苏和再生为关键词对报告内容进行解读,并强调城市水环境再生的原则性问题;罗巧灵教授分享了在历史遗迹普查甄别实践项目中的感悟,强调流域特色城市格局、轴线的保留与发展对城市历史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主旨报告:流域文明与环境变迁——以古河济地区为例
袁广阔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流域分会副主任委员袁广阔教授从考古学视角,结合汉代以前的地貌特征、河济地区与文明起源、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四方面,介绍了团队在黄河下游的考古发掘工作与研究成果。他展示了考古发现的“丘”遗址,及其对于古代黄河走向的解释含义,并分析了河济地区与帝颛顼、尧、舜、夏、先商、秦人与犬丘的关系,梳理了仰韶时代、龙山时代、周代的考古文化发展序列。并指出自4000年前至两周时期,大型王都在同一地域产生,与河流湖泊密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至汉代以后则由于河流改道频繁、泥沙淤积都城不再兴盛。北宋至清朝,受改道影响黄河泥沙淤积量陡增,导致很多湖泊因淤沙填埋而消失并影响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
互动与交流
互动与交流环节的五位分会委员
本次互动与交流环节的五位流域分会委员是主持人苏州大学汪德根教授,讨论嘉宾故宫博物院徐婉玲研究馆员、厦门大学李渊教授、兰州大学张子龙教授、福州大学李苗裔教授参与交流。汪德根教授表示以考古学角度开展的流域文明与环境变迁的相关研究不仅为流域规划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更带来许多新思考与启发;徐婉玲研究馆员将流域文明与博物馆工作进行联系和思考,强调文物研究者应重视文物的价值挖掘和阐释工作;李渊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流域空间规划方面关于跨学科交流、三种思维研究范式的思考与感触;张子龙教授交流了关于流域空间视角下如何审视现有资源利用方式进行空间重组与如何融合古今研究、依托古代文明引导现代发展的两点启发;李苗裔教授则以闽江流域为例,强调数字技术既是保护生态和遗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撑解决城乡“病”的工具。
主题报告(上)
主题报告的上半场由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担任主持人,邀请了4位专家进行分享。
党安荣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四位专家的报告内容涵盖灌区国土空间开发、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时空演变知识提取、以及流域空间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学会理事、流域分会副主任委员党安荣教授用关键词“集成”来概括主题报告上半场的内容,并阐述“集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域研究空间尺度“宏观、中观、微观的集成”,二是流域研究时间尺度“历史、现实、未来的集成”,三是流域研究专题要素“自然、社会、人文的集成”;而且,三方面的集成研究是借助多种技术方法的集成具体实现的,充分体现了流域空间规划研究的多学科融合特点与多目标融合使命。
主题报告:灌区——传统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模式
郭 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流域分会委员郭巍教授探讨了传统灌区流域的人居体系。灌区是对我国特定自然环境的适应而产生的国土空间开发模式,是人居环境的特定空间单元,是水文干预、空间营建和水资源管控的综合,也孕育了我国传统的景观审美和风景营建。灌区水文具有灌溉、防洪、供水、运输等基本功能,是灌区人居的基础设施。我国具有多重灌区类型和结构,是对特定地形地貌和水文的适应,也塑造了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反映出国土空间开发的多样化。
主题报告:基于虚拟水贸易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马 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流域分会委员马涛教授的报告是基于虚拟水贸易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选取了典型的“水量型”缺水流域——黄河流域和典型的“水质型”缺水流域——长江流域作为实证对象,基于投入产出方法构建能够衡量水量和水质的流域虚拟水足迹核算体系,并构建了纳入虚拟水系统为考量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从长期来看,流域水足迹核算及水资源配置面临的复杂情况需要进一步细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以满足流域实际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要求。
主题报告:流域时空演变知识提取研究与实践——以海河流域为例
杜龙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杜龙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认识3000年来海河流域水系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演变产生的影响为目标,在数字孪生框架下,以水文学和地理学理论方法为依托,利用物探、GIS/遥感空间观测数据与历史文献互为印证,注重历史时期海河流域演化过程的定量化、模型化研究,对流域人水耦合机制进行解耦分析。研究构建了多学科交叉、多源数据融合的流域时空演变知识提取研究范式,并建立了海河平原近3000年来1:10万河流分布及演变时空数据集。
主题报告:流域空间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王长松
北京大学研究员
王长松研究员聚焦流域空间城市历史地理,通过多个研究展示了流域环境变迁、人水关系、人水关系以及城水关系的相关内容。研究内容涉及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2000年来长江流域城市与洪水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黄河中下游“八景”的空间格局与文化意义、京杭运河历史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流域人居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对当今流域生态保护、城镇发展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互动与交流
互动与交流环节的四位嘉宾
主题报告上半场的互动与交流环节由流域分会委员、浙江大学李咏华教授主持,委员河南大学吴朋飞教授、委员南京工业大学陈轶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居阳博士后参与交流。李咏华教授提到,流域承载了人居环境多方位的命题,几个报告的特点是“扎根”,讨论落地和细致的话题;吴朋飞教授提到,报告主题体现了不同专业背景的特点,体现多学科方法在流域研究中的应用;陈轶教授认为,流域当前成为国家发展布局非常重要的战场,研究尺度可涉及国土、流域、城乡;居阳博士认为,解决流域问题需要多学科配合,关注人地系统的耦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耦合,关注历史、现状与未来。
主题报告(下)
主题报告的下半场由东南大学杨俊宴教授担任主持人,并邀请了4位专家进行分享。
杨俊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教授
流域分会副主任委员杨俊宴教授提到:就主题报告的下半场,四位老师分别聚焦:河流生态修复、黄河文化遗产、运河村庄规划、福建地方文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让人居环境研究和水生态研究进行充分的结合;黄河文化遗产的安全生态、协同治理让我们受益匪浅;平陆运河沿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有机会改变东南亚整体发展格局;地域文明的话题采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多尺度的工作,从海上到陆地,这些研究组合在一起生动诠释了会场的主题“流域文明与高质量发展”。
主题报告:河流生态修复新理念、新技术与实践
许继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委员、长江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流域分会委员许继军就河流生态修复相关主题作了报告。水在民生、资源、生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过去对河流湖泊的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比如陆面水循环、大河文明的承载、水产和航运、传统文化挖掘等。新时代对河流修复提出了创新要求,需要多学科交叉创新与社会化管理,还需要更加精致化、多样化、生态化、景观化、人文化的生态修复工程,在设计上注重工程技术与自然艺术相结合,找到自然水形态的规律,从力学上升到美学。
主题报告:黄河文化遗产研究与山东规划应用探索
赵 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委员、山东建筑大学教授
流域分会委员赵虎探讨了黄河文化遗产的构成及地方应用,提出以黄河为纽带,以人与黄河共生共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着眼于新时代的价值需求,结合山东省三个层次的规划研究实践,提出四点总结与建议:安全生态、协同治理、软硬结合、循序渐进。规划要考虑容量强度,要考虑对安全生态形成影响;要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理念、用地、设施、财政等缺一不可;要考虑物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讲好黄河故事;还要考虑以建构良好可持续的治理机制为目标,处理好增量和存量之间的关系。
主题报告:平陆运河沿线(灵山段)村庄规划项目交流汇报
肖 翔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肖翔高级工程师认为:广西平陆运河沿线(灵山段)村庄规划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土地整治充分利用运河水资源,通过回填、抬田、矿山修复等方法实现土石方综合利用。在生产空间上,强调提质增效,平衡指标需求;在生态空间上,提出“一带三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绿色运河;在生活空间上,对沿岸乡村群空间体系进行重构,构建功能协调、共融共生的空间联系;在魅力空间上,挖潜自然与文化的特色资源,对规划范围内的自然山水、农俗文化都进行凸显。
主题报告:八闽新记——福建“海丝”的规划与文化
邓 奕
福州大学教授
邓奕教授展示了福建流域城乡体系和空间结构的关联性、整体性以及规律性,对流域城乡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探索。福建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水格局,山地丘陵占八成,水和耕地各占一成。地域环境折射着强烈的本土文化生命力,福建“海丝城市”的规划与福建本土文化相辅相成,对空间环境的塑造体现出的是人文意识,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变,文化的本质是认识自然、总结如何与自然共生,规划是建立在这种认识上的行动。
互动与交流
互动与交流环节的四位嘉宾
主题报告下半场的互动与交流环节由流域分会委员、重庆交通大学陈春教授主持,委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张衍毓研究员、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梁思思副教授,以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员薛晓宁高级工程师参与交流。陈春教授在交流中说到,主题报告兼具系统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并将流域问题带入到实践中来;张衍毓研究员指出流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重要内容,要立足流域空间生命共同体特征,突出规划对流域空间系统复杂要素的多维协同,创新理论方法,支撑规划实践;梁思思副教授通过个人实践案例的分享,指出在很多时候城市风貌丧失了一种标准,可以从城市原本所处的流域整体环境的特点去评价;薛晓宁高级工程师认为,流域分会能够很好地促进专业的融合,使各个专业能够打破瓶颈,相互借鉴。
会议总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流域分会主任委员冯长春教授就本次大会发表了感想,流域分会筹办了数年终于正式成立,今天是一个新的起点,与会委员们就流域发展问题的讨论跨越时空,既面向几千年前的人水关系演化,又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契合当前国家的发展战略。
会议结束之际,冯长春主任宣布:流域分会2024年会的承办单位为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安外国语大学。流域分会委员杨晓俊教授感慨到西安外国语大学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机缘联系,并感谢流域分会提供机会。她表示,此次成立大会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调,体现出流域分会的温馨融洽、多元融合,希望明年的年会能够再接再厉,期待相聚西安,共着汉服,赏长安十二时辰。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话名城 | 汪芳:从名城武汉到流域早期聚落探源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雷振东:流域与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 | 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樊杰、郭锐:流域立法如何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