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十一:数智规划与中外城市治理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3-11-22

导读

2023年9月23日,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湖北武汉盛大开幕。作为年会重点活动之一,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联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承办的学术对话“数智规划与中外城市治理”于9月24日成功举办。


本文字数:9140字

阅读时间:27分钟

 



9月24日,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数智规划与中外城市治理”在武汉成功举办,本场学术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国外城市规划分会联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承办。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致辞、引导性发言及对话等环节。致辞及引导性发言由沈磊主持,“对话1”由李志刚主持,“对话2”由刘健主持。


一、致辞


 

主持人 | 沈磊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致辞嘉宾 | 谭纵波

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分会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


谭纵波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人工智能、城市治理是当今既前沿又深刻的话题。身处变革时代,随着计算机算力的突飞猛进,应该相信人工智能还是人类智慧去应对各种问题?在城市治理中,应该如何应用采集的大量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如何选择工具、是否要有约束、是否要有规则、是否要依靠某些法规去规范?他期待与会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对话提供丰富的讨论素材,希望对话板块可以充满观点的交锋,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引导性发言


题目:《Responsive Cities: Urb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ityDesign》

 

报告人 | Ian Elliott Ralph

SOM Associate Principal,Senior Urban Designer


报告指出,数据和技术的应用允许我们以高效的方式实现更优的设计结果,基于多个变量和情景迅速生成解决方案,帮助设计师提升决策效率和质量。在降低碳排放,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方面,数字工具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在数据支持下,设计能够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在防洪、降低热岛效应、净化水质等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通过多尺度,多学科的数字工具的综合运用,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有望达到负排放的目标。让城市如森林一般呼吸,将为环境提供巨大收益。


数据和数字技术对规划设计的革命性提升,会将我们带向更加持续,宜居,环境友好的城市未来。


题目:《数据驱动的城市空间治理》

 

报告人 | 甄峰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委会委员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提升空间治理水平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发力点。随着智慧社会的到来,不断丰富的数据源已经成为感知和理解城市空间的有力武器。城市空间治理作为空间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目前仍缺乏统一协调的框架来应对其面临的失效、失序、失衡问题。这促使数据驱动成为未来治理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从而深刻推动了空间治理由经验式向科学式的逻辑嬗变。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潜力有助于强化城市空间治理在不同单元、不同层级、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报告提出数据驱动的城市空间治理需要基于海量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打造互联互通的数据管理平台与刚柔并重的指标体系;进一步,通过构建城市安全格局和功能格局明确城市空间发展基本框架,利用城市智脑平台形成空间监测、评估、模拟和决策全流程的智慧化治理框架,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的高质量、协调、公平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对话


“对话1”由李志刚主持,与会专家围绕“数字化技术在世界未来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趋势”以及“数字化技术在全球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应用优势和困境”展开对话及讨论。


 

主持人 | 李志刚

学会常务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嘉宾 | 方煜

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分会秘书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方煜院长认为,数字城市和数字规划有一定的差异性。数字城市经历了兴起-泡沫-冷静的不同时期,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具体的商业需求和诉求处在寻找风口的过程。深圳在数字交通和数字政务领域应用的比较充分,但谈到智能化的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规划是在应用端去提供咨询服务?还是在感知端识别各种问题?从感知端到应用端需要构建算法来推进和连接,这些都值得思考与探讨。


规划是预控技术,现在做的事情可能十年之后才可以看到效果,那么如何看待数字规划的意义?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和困境,他指出,以前的数据和方法主要基于判别模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基于生成式模型的城市规划技术探索,结合数据、算力和人工智能可能是重要的突破点,但仍有量化、判别和生成三个难点亟待突破,过程和逻辑的黑箱问题也需进一步探讨。


 

嘉宾 | 王德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智慧城市、智慧治理是非常大的话题,自上而下的实践和思考非常多。而城市中的居民个体如何分享智慧城市的成果,变得更加智慧?每个人的在城市中的日常出行如何更加合理化?其实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城市演进的基本动力的智慧化问题。王德教授分享了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个体行为的智能化、合理化,实现城市更优、更高质量发展的观点。


他指出,城市中的人都在探索在空间、时间约束下的自身行为的合理化。但受到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及时,决策不合理的影响,还存在改善的空间。在智慧数字城市建设中,可以提供这样的工具,帮助大家把自己的日常出行安排做的更好。当个体做到更好时,城市中的很多问题也可以解决。但也存在个体最优和总体最优的矛盾,需要提供更复杂的优化方案。而对于那些过去传统规划里无法解决的空间顽疾问题,通过个体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引导可以加以解决。智慧城市可以帮助我们整合空间资源、时间资源实现个体行为的合理。


最后,他还提出在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个体也要有获得感,每个人从中受益,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城市前进的共同力量。


 

嘉宾 | 彭小雷


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兼科技处处长


彭小雷处长分享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来推进规划建设治理智能化水平的一些实践。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人性化设计。未来城市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借助数字化技术来了解人的意见和诉求,使规划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第二,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实现规划的协作和公众参与,以及智能化决策,给规划设计提供多模态动态感知的数据,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现代问题未来趋势和风险分析做一些模拟和预测、仿真,实现智能化的一个过程;第三,精细化治理。比如如何通过道路感知系统来提前预判道路可能出现塌陷,水管漏水等,以及如何避免数据陷阱。未来的数字规划当中能否有基本的判断,不使用过度,先望闻问切,可能也会提高规划治理水平。


 

嘉宾 | 蒋毅

Chapman Taylor查普门泰勒  中国区董事


蒋毅董事认为,未来城市规划受到数字化深刻影响,将塑造城市新发展方向,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加智能、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他指出,整个物联网的技术也是实现智能城市的关键,传感器、监测设备、大数据和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城市可以实现实时数据分析和收集,提高城市安全。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技术也在成为整个城市规划工具的新前沿。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模拟城市发展、预测交通需求以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智能化服务,并可以让市民更好理解城市规划并参与其中。


在整个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实现地块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ChatGPT以及AI联合工作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探讨不同设计的可能性。最后他指出,在未来数字化技术将以更全面、更广泛、更成熟的方式参与到整个城市规划当中。


 

嘉宾 | 牛强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规划系系主任,教授


牛强教授在理论思考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几点认识。他认为有两个关键词非常重要:高频与智慧。


第一,高频。高频城市要实现高频治理,需借助数字化实现高频响应。作为高频城市,未来高频的规划调整就是工作常态。生成式设计让规划周期缩短,微更新周期甚至压缩到以天计、小时计的规划响应,这样的治理水平才可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才可以真正提升人民的幸福度。


第二,智慧。人工智能突飞猛进,进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少。人工智能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去训练才能做出有效的响应,当务之急可否把规划中收集的各种数据来“喂养”人工智能。


治理制度体系能否跟上高频的要求,如何用数据有效“喂养”人工智能。城市规划掌握的数据还很少,尤其是关于人的数据还没进去,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改进,来解决各个部门的数据收集问题并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仍有待探索。


 

嘉宾 | 龙瀛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


龙灜教授分享了对于数字化治理的六点体会。第一,科技发展、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势不可挡,在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要未雨绸缪思考如何趋利避害;第二,智能化已来,数字治理已经发生并渗透,对于个人生活产生了很多便利;第三,关于如何数字化治理,他更愿意呼吁从本体论认识治理和规划对象发生的变化,就是新人类、新空间、新城市的到来,这个非常重要;第四,如何用技术方法支持规划?通过模型、数据、软件实现规划知识系统、城市模型的探索很多,但实际中,由于理论基础薄弱、专业背景受限、使用不便及工具的在地性等等原因,规划师使用的非常有限。他认为从关注一个小问题好好分析,给予一些实在的支持非常重要,而城市模型预测或情景分析很难;第五,当数据不够支持治理与规划时,可以主动采集一些数据来支撑我们的工程与研究,要把获得城市空间、城市人的数据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上;第六,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先把空间、社会搞好,再谈数智,没有空间本身其他都是零。


 

嘉宾 | 王林

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责任教授


王林教授结合丰富的城市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经验分享了自己的三点体会。第一,数字技术加人性智慧的互动结合可以帮助城市进行有效的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并以上海数字化治理中的一网通办和一网同管举例,说明借助数字化管理打造系统平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第二,理性思考城市数字技术的能力。城市规划工作最主要工作是发现城市问题,解决城市问题。ChatGPT有可能可以取代部分普通的建筑设计,但是不可能取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因为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城市规划是要寻找解决这个复杂的巨系统的问题,涉及多元主体的协调和整合,规划不是建立一个理想的方案,而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城市问题没有完美方案,充分认识数字技术有限性,一定要理性思考,为以人为本的规划服务;第三,数字技术不能做决策,但可以支持决策,协助分析城市问题、剖析人的服务需求。数字技术、AI技术在规划上的应用非常有潜力,但是一定要准确定位,以目标为导向设定数字技术的支撑方法和研究方法。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数字技术支持的数智规划。


 

嘉宾 | 吕晓蓓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吕晓蓓副院长围绕数字化技术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面对的危机和困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回顾数字驱动城市发展的过程,其起因并不是完全是公共利益驱动,也是为了制造新的市场模式和消费者,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新兴的竞争与城市发展中的不平衡。数字技术和智慧城市让我们能打破功能分区对空间的分割,享受越来越混合多元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但如果有些边缘空间或边缘人群一旦脱离了这种数字驱动的空间体系时,就可能会失去被看到或被听到的机会。在数字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约束,更自由灵活的嵌入到城市当中,但城市空间供给是否做好了准备,能给他们体面公平的驻留空间。还有,多伦多Sidewalk计划的失败也提示我们,数据驱动可能破坏城市社会和文化多元化的隐忧。


城市未来仍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数据驱动或智慧城市技术是科技的进步,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城市巨系统,并不一定能带领城市进入更文明的阶段。作为规划师,很难把握未来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但可以努力把科技变革可能带来的对空间的负面影响减缓到最小,而把人类本质上的的需求在空间中放大。这需要我们超越科技进步的表象,打破思想上的局限,去积极守护人的核心价值和作为生命体的基本需求。而衡量数字驱动下的未来城市成功与否,应引入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能否有足够多的“生命”空间,吸引更多多样化的生命在城市中集聚。 


 

主持人 | 李志刚

学会常务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最后,主持人李志刚总结道,技术在规划和治理中的应用是规划工作本身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从专业特色来说,现代城市和治理对象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与规划和治理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天然存在着矛盾性。数字技术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能创造一些新的问题。


对于新技术的讨论会是永恒的话题,他认为应该以更加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和拥抱新的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可以为规划带来全新的可能,规划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为城市和居民带来更多的宜居、韧性、智慧,这也是我们对未来城市的共同愿景。


“对话2”由刘健主持,与会嘉宾围绕“数字化手段如何赋能国内外空间规划和城市治理”以及“数字化城市治理在中国面临的独特机遇或挑战”展开对话及讨论。


 

主持人 | 刘健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


 

嘉宾 | 谭纵波

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分会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


谭纵波教授围绕“数字化”、“治理”和“公众参与”三个关键词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公众参与的阶梯理论中最低一级就是信息公开,而现实中就面临数据获取难度大的挑战。要进行城市治理首先得了解城市,但个人去收集资料很切实的体会就是,身边的城市信息好像非常难以获取,而和生活关系不大的、隔着一些物理空间的其他城市反而更加容易获得,这种现象是不是我们数智规划的一个起点?关于数字化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他认为一个是数字鸿沟,另一个是数字平权。用数字平权的理念去弥补数字鸿沟,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城市治理。日本在运用数字技术或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信息方面可以自由且免费获取,公平公开的方式提供给决策者、研究者以及广大社会民众。


 

嘉宾 | 李志刚

学会常务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李志刚院长认为,数字技术在规划和治理上赋能的可能性非常大,应拥抱新技术并利用好AI革命带来的可能性。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区域层面的治理提供不少新的可能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满足区域层面的一些治理需要。同时他提到,我们也面临容易高估AI的短期影响、低估长期影响的问题。多元稠密大数据的运用可以为区域治理提供全新的研究空间,使得规划拥有更多决策和设计上的科学支撑,尤其是区域联系、人口流动、交通流、创新流这些数据的精准把握,使得区域分析可以更加精细化,对相关区块、链条的把握能力上,实现明显的提升。在区域层面,智能交通的应用已经是现实,比如高铁以及各种智能交通调控等。在空间规划上,数据驱动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决策支持也在持续发生着。但同时,我们也面临诸多可能的挑战:一是信息鸿沟的问题;二是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数字技术应用带来诸多方便,也造成很大的脆弱性;三是信息茧房问题,区域、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壁垒,AI本身也可能存在信息茧房的局限性,量化分析本身也并不是万能的。


 

嘉宾 | 罗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副院长


罗彦院长指出,数字化为城市治理、区域治理带来了新机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关于资源环境安全方面的影响;第二,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数字化应用可以有什么新的作为;第三,在城市与区域层面,数字技术发展更多带来流程化再造和重塑。


湖北也在这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第一,聚焦湖北流域统筹发展,在安全角度做了一些相关体系的考虑,包括水资源、水环境以及生态空间管控等。再则,武汉的风道规划(降温规划),通过综合模拟,其主要目的是把整个气温降下来,此外还有数字孪生与模拟、辅助决策等等;第二,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好房子更多关注智能住宅,好小区涉及一些综合性服务和业务管理的相关内容,好社区关注如何与社区安全、政务服务、民生数字生活等结合起来,好城区包括数字化的一些智能化管理。将不同层面涉及到的智慧数据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第三,技术创新上,湖北省正在区域层面推动省级项目效益评估平台建设工作等。


 

嘉宾 | 甄峰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委会委员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甄峰教授分享了三点看法。第一,谈数字化手段赋能规划或者治理,首先应明确当前空间规划和城市治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否必须或只能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如果能用已有手段解决,不一定要用数字化手段;第二,很多城市因为智慧城市建设超过了需求,可能会出现负能量的赋能。他认为新技术手段应该是更加集成的,数字化是底层,也赋能其他技术手段,最后来共同赋能规划或治理存在的问题;第三, IT领域也正在做智慧规划,两条线正在平行发展,但缺乏对话。很难协同的原因是大家的话语体系、关心的问题不一样。进入到人工智能的时代,这两条线被迫的会出现一些交叉,可能未来会走向一个融合。他认为,技术手段很重要,但是要清楚用哪些手段?是谁在用?我们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数字化治理在中国面临的独特机遇或者挑战,他指出,中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肯定是全球最大的,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全世界比较高的,数字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是最为迫切的,这是我们独特的机遇,但能否把握住机遇需要考虑。如何活化数据资产、做好制度设计、建立规范、保障数据安全、提高数据可获得性等可能是非常大的挑战。

 

 

嘉宾 | 赵迎雪

学会规划实施分会委员

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学协会秘书长


赵迎雪秘书长围绕“数字化手段如何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的空间规划和城市治理“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每一次人类(规划)工具的进步也是人类(规划)认知提升的一大步,数字赋能是一定的:首先,数字化技术通过提供高空间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实时的流动数据、全样本的社会经济数据,提高规划的时空精细度,如中规院大湾区高质量指数发布和跨界地区要素流动的精细化研究等;其次,数字化技术让空间模拟和方案场景的预判有了强有力的支持,数字化技术应用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分析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当面对区域尺度,更多强调区域协同的量化评估,对城市尺度,如广州南沙项目就针对经济、人口、空间进行高、中、低三种情景模拟,除了分析模拟外,实景模拟也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新的可能,如深圳盐田区就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数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库。第二,数字化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替代人类(规划)的思想(思维),一定要正视数字化带来的挑战:首先,对未来的认知是有限还是无限?华为云提出建设云底座、重塑千万行业,规划对未来行业的发展在万物互联时代是否有客观认知;其次,数字化技术的基础平台建设面临挑战,如深圳针对智能新基建建设提出整体统筹、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产业带动、数据归集等五大问题,港澳也面临数据标准与大湾区的对接;最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带来对人类数字伦理的终极挑战,如芯片植入人脑等前沿研究,规划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基本需求和价值,实现以人为本、规划赋能。


 

嘉宾 | Ian Elliott Ralph

SOM Associate Principal,Senior Urban Designer


Ralph先生认为,目前具有较大挑战性的方面在于,目前城市管理利用的数据更侧重于物理空间和指标,而场所营造所关注的人的感受相对识别和量化。AI等数字技术可以为这种质量化信息提供治理支撑。在机遇上,他提出数字化平台能为城市治理提供优化的两方面:第一,中国城市每天都在电子平台上产生大量的社会信息,善用这些市民的每日产出数据可以帮助优化城市空间提供很好的信息。例如,目前香港大学团队就在通过推特平台的公开数据抓取市民在不同城市情境下的主观感受信息,从而分析出人们最喜欢的城市热点在哪里,并就这些结论去推导出城市管理者应该重点保护哪些受市民欢迎的区域以及相应空间提供的积极空间感受。第二,AI处理大数据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分析以前难以量化的空间感受,让城市管理资源更好提升空间品质,让城市管理资源集中在最被需要的地方,从而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嘉宾 | 沈磊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磊副主任委员通过案例生动展示了数字技术对进一步整合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的一种可能性。他认为,AI技术是社会进步当中一个实践的需求,因为很多时候依靠人工方式已经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数字化进行表达。比如三生空间的低碳数字化表达,就可以体现农业空间如何减碳,生态空间如何固碳,生存空间如何零碳和超低碳。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智能城市的三级发展,再到数智城市,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规划建设和治理当中用数字赋能建立一个平台,可以得到很好的统筹、应用。


他认为,规划的变与不变可能很需要智慧化的方式去赋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城市规划中一个空间的构架。建设当中也一样,政府建设能力很强,如何延续规划到建设再到治理,运营等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协助。对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智能城市三级当中可能会以中国城市规划问题为导向,以规建治为方向推动我们的发展。


 

嘉宾 | 郭炎

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


郭炎教授从社区更新与治理的角度,分享了数智技术运用的机遇和挑战:第一,在机遇上,他指出,城市化进入后半场后,城乡规划将逐步转向协商型的过程规划,对以人为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到社区层面,就是要在社区更新与治理中将规划、建设和运营统筹考虑,并在每个阶段,开展全主体的利益协商,以协商促进共识,以共识寻求人本化、可实施的方案,并培育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赋能社区治理与可持续优化。第二,在挑战上,他认为,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的智慧化程度不高、人本化的展现还不强。当前很多线上综合数据平台运用的程度不高。居民在业主群讨论得火热,但在真正收集问题的线上平台很少分享信息。原因可能是居民对这些工具,不敢用、不能用、不好用、用得不好。所以未来,如何做好人本导向的数智技术研发与运用是一个挑战。 


 

主持人 | 刘健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


主持人刘健在对话总结中指出,数字技术发展到今天,让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和全面的了解实时现状,更加全面地通过历时监测把握发展变化,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加科学的研究和决策。虽然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从保护数字安全,到突破数字茧房,从消除数字歧视,到关注数字弱势群体,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数字技术如何先进和便利,对当下的规划研究和实践有多大影响,作为技术工具,它不可能取代规划研究和规划实践的本体;作为规划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借助数字技术工具,通过规划设计过程,把这些思想传达给决策者、社会民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时,规划师也要坚持规划的职业伦理,把规划设计过程视为协同平台,借用数字技术工具的巨大赋能,与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寻求共识和实现共识。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关注我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会议 | 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年会在昆明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年会 | 信息量太大,请准备好脑容量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后疫情时代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升级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1年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