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滴星光,终汇璀璨 | 光华2019级硕士马霄楠支教西水沟的故事


2018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后,马霄楠和19名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友们怀着热情奔赴祖国基层——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云南,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而这时距离1998年北京大学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刚好过去20年,传承的接力棒从过去20年313名研支团成员递到了马霄楠他们手里。


马霄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2019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后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县水西沟中学支教一年,曾任北京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党支书、新疆分团团长,北京大学团委组织部副部长、研支团项目办副主任,现任光华管理学院2019级金融硕士党支部书记、学生带班辅导员,获得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学生干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北京大学科学实践创新奖,北京大学国庆70周年重大活动特殊贡献奖,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学生先进个人等,其所在团队获得2019-2020年北京大学优秀志愿者团队,北京大学先进党支部等。



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研支团新疆分团

 


一年西部行,实现少年梦


这份高中时期就立下的支教志愿如今终于实现了,开心、兴奋、紧张与压力交织在马霄楠的心头。支教伊始并不顺利,她所在的学校正处在民汉合校时期,大多是哈萨克族学生,学生国语基础薄弱,九年级入学分班考试甚至整个年级语文的平均分将将达到及格线。除了毕业班,马霄楠还担任了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一周上课十四课时,周末进行汉语补课,同时她承担了少年宫“国学班”教学。


从清晨开始备课、上课,放学后补课,到晚上批改作业,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支教团的四个老师在刚到新疆的第一个月纷纷沙哑失声。


支教团老师与学生的合影


面对一道道难题,马霄楠没有退缩,而是带领队友迎难而上。她一边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一边努力尝试和推广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在她的倡导下,班里逐渐施行小组合作制,用互帮互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鼓励每个同学进行课前演讲,锻炼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初步的尝试之后,马霄楠决定让学生们像大学生一样,去尝试做课堂展示,当好小老师。这个想法出来后,很多老师觉得这对小镇孩子来讲实现起来很困难,但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们第一次课堂展示就给大家带来了惊喜,从选题到PPT制作再到课上展示,学生们很用心。虽然成果很生涩,但学生迸发出的能量和潜力还是让马霄楠很欣慰。


马霄楠在上课


一年过去,孩子们的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中考语文平均分达到102分,高中录取率也由40%提升到了近70%。她希望将在光华所学到的理念告诉更多的人:“要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无限的可能性,提供给学生成长的舞台,才能把他们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

 


扎根基层教育,用真心换真心


“为什么你其他学科作业都写了,就是没写语文作业?”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马霄楠没忍住,眼泪就涌了出来。面前的男生似乎也没有预料到一向温柔的语文老师会有这么大反应,呆愣住站在那里。这是马霄楠刚来支教不久发生在办公室里的一幕。


这个男孩名叫小虎(化名),是马霄楠班上一个聪明调皮的孩子。小虎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就去世了,爸爸常年以工地为家。小虎每次放假,就只能寄宿在同学家里,尽管非常聪明,但是学习却不太认真。别人周末都是五六点返校,他总是早早就来了。


马霄楠把小虎带到办公室,监督他写作业,和他谈心,与他分享零食。尽管得到这样用心的帮助,青春期的小孩心理却总是叛逆的。于是国庆假期结束收作业时,小虎的其他作业都完成了,却唯独没有写语文作业。


面对小虎时,马霄楠瞬间就产生了被辜负的感觉。她的眼泪和质问也触动了小虎,他第一次见到老师这样的反应,也真正明白了老师的真心。之后的小虎像换了一个人,每天主动去找马霄楠背书,作业也坚持认真写完,语文成绩提高很快。


马霄楠和学生们


教育,就是用真心换真心。学生态度的转变、成绩的提高,是老师们用真心和付出一点点换来的,正是这一棵棵树的摇动、一个个灵魂的碰撞,一个个扎根祖国边疆的基层人民教师的努力,才换来教育之火永恒不灭。


中考结束后,马霄楠也将结束支教行。临行前,小虎和她长谈了一番。这个小男生郑重承诺:“老师你一定放心,我一定会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上进的人!”

 


立足教育扶贫,践行北大精神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好学生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我们还多了一重身份——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所以北大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是我们始终思考和坚持去做的事情。”马霄楠说。


北大20届研支团新疆团在水西沟中学


因此,在支教的同时,马霄楠和她的队友还一起开展了许多教育扶贫工作。他们继续传承和发展“言传远疆”项目,通过新疆师范大学青政院学生向南疆小学进行线上汉语授课;与新疆北大校友会合作,向学生捐赠160套文具和数十个温暖包;设立北大校友李鹰奖学金,鼓励更多的学生锐意进取、专心向学;带领学生代表赴北京大学参加志愿文化节,并开展了两次“圆梦北京”游学活动;邀请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胡海宁作为支教老师到校开展音乐教学和培训。孩子们见识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北大的魅力点燃了内心的梦想之火。


温暖包捐赠仪式


圆梦北京游学团


在支教结束之前,他们到东湾村、庙尔沟、平西梁村、方家庄等地进行了30多次家访,完成了4万余字的调查报告,通过家访真正了解本地的教育生态,反哺当地教学发展,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上的教育生态。而这次调研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去到一位参加北京游学的哈萨克族女孩家里,这个女孩之前还懵懵懂懂,没有思考过为了什么而学习,而这次家访,她腼腆而坚定地说:“老师,谢谢你们带我去北京,我长大了想做外交官,去北京找你们,一定要在北京等我!”


在南疆


那一刻,马霄楠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离别不是结束,志愿总在传承


离别之前,两个班的孩子给他们准备了惊喜欢送会。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男孩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记着歌词的皱皱巴巴的纸,他腼腆地笑着说:“老师,我要给你们唱一首歌,‘请记住我’……”其实第一句就跑调了,全班哄堂大笑,但他一直坚持唱了下去,直到结束。全班慢慢安静了下来,教室似乎还回荡着那句“请记住我……”。


离别不是结束,一年后,马霄楠教过的两名学生考入了内地高中班,来到北京读高中。她们在得知成绩的第一时间,就给马霄楠打来了电话,表示了对支教老师们的感谢。


志愿精神在继续。支教回来后,马霄楠参与到北京大学国庆七十周年重大活动的志愿者工作中去。“在基层的这一年,更加鲜明生动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温暖,所以不想错过这一个重要的时刻,也想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向祖国献礼。”


回顾这一年,马霄楠说:“如果对过去这一年支教生活做一个总结,我觉得人民教师这四个字是最鲜明的概括,我始终记得北大光华人所坚持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我也始终想用自己的努力创造社会价值,点滴星光,终汇璀璨。”


一年的人民教师经历使她懂得,这个广袤世界,之所以能变得更美好,是因为有更多的人不惧困难,播撒阳光,星星点点,汇集成了这个绽放着光芒的世间,照亮了更多人的人生。


推荐阅读


一年支教行,一生支教情 | 光华金融硕士燕国智支教巴林右旗的故事
不一样的远方 | 光华校友王慧男获评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对话 | 卢军静:青春最美的绽放,是与泥土相连
对话 | 刘正琛:公益20年,守护生命微光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 光华本科生宋嘉贝支教庙尔沟村的故事
青海支教 | 实践已是归程,情谊长留心间
光华实践 | 青海桥头镇中心学校支教生活
高君宇奖 | 北大青年公益人蒲乐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