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熊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2017-07-14 共青团中央




近日,阜阳一名4岁孩子淘淘(化名),模仿动画片里红孩儿“喷火”的情节,在卧室吹点着的打火机练习“喷火”,不慎点着了床铺。所幸发现得及时,没有人员伤亡,屋子也算保下来了。近期的“熊孩子”事件频出,关于“熊孩子”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熊孩子”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为什么大家对他又爱又“恨”?我们一起来看——




新闻回顾


其实,孩子模仿动画片、电视剧中的行为酿成悲剧的新闻并不少见。


◆ 2012年8月19日中午,安徽肥东11岁女童芳芳(化名)看完电视剧后,避开家人,找来绳子效仿电视剧里“上吊”的情节,导致身亡。


◆ 2013年4月,连云港9岁男童模仿动画片的情节,将同村5岁、8岁两名小伙伴绑在树上,点火烧成重伤。


◆ 2014年3月20日,一个两岁半的男孩,模仿动画片用斧头把自己的两根手指砍伤,幸而抢救及时,才没有造成更大的伤害。


◆ 2016年12月,江苏常州一名6岁女孩学着动画片的样子沿着阳台外面的水管滑到地面,没等她抓住水管,就从5楼跌落下去,摔成重伤。


◆ 2017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一名5岁女孩,学着动画片主人公的样子,从家里找到一把雨伞,然后背起书包撑开伞从阳台上“飞”了下去,落到四楼平台上摔成重伤。


如果说男童“喷火”事件是不幸之幸的闹剧的话,另外一些“熊孩子”的做法就没有那么幸运和能够让人轻易原谅了。


◆ 2017年7月3日,2岁的莉莉(化名)与其他两个小孩子一起玩耍,进入了电梯,电梯的按钮原本是在9楼,其中一个小男孩却跳着点亮了18层的按钮,并将两岁的小姑娘独自关进电梯,带到了18楼。电梯到达顶层,不幸的是顶楼的护栏失修,小姑娘随后从18楼坠楼身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22zqti2r&width=500&height=375&auto=0

◆ 2013年11月25日,重庆长寿区一居民小区电梯内,1岁半的男婴被家人误留在电梯,被电梯里的一名小姑娘抱起。监控视频显示小姑娘对男婴猛摔打,并随后将婴儿从电梯抱到家中,在阳台栏杆上逗玩时,致使婴儿从25层坠落,重伤昏迷。


◆ 2014年6月8日下午,江阴市刚办过喜酒的22岁王芳(化名)跟同事路过某小区。旁边一幢24层的高楼顶层上,两名顽童因“无聊”将天台上堆放着的杂物逐一砸下。一块砖块飞落击中王芳头部,造成准新娘当场死亡。


◆ 2014年8月25日,因为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小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子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施工者说看到孩子割绳就马上出声喝止,但小孩还是不听,等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人安全救下。



◆ 2015年11月20日晚,深圳某小区内的54辆车被4个“熊孩子”划伤。其中最大的7岁,最小的仅有4岁。

“熊孩子”是如何形成的


每每看到这类新闻,我们胆战心惊、扼腕叹息、后怕不已。然而在震惊、痛心和愤怒的同时,更应该深刻反思在“熊孩子”事件层出不穷背后的原因及我们的态度。


▲网友评论


 一般来讲,真正的“熊孩子”,大多都有两种诱发因素:“缺爱”或“溺爱”。


缺爱,会导致孩子产生通过别种渠道或方式来获取缺失的关爱;以报复等负面心态去对待周遭的人与事;心理不够健康且缺乏正常年龄应有认知。


溺爱,会导致孩子产生过早的感受虚荣攀比带来的身心优越感;过分的依赖父母并以此作为霸道挡箭牌;得宠过易心理自负自尊极强并使之逆反。



从根源上讲,家长们对孩子的监管、引导和教育才是孩子外在表现的深层次原因。在上述案例中,大多是对孩子的疏于管教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而现如今,绝大部分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自由地探索、充分地感受这个世界,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地放纵孩子的天性又会使他变成一个惹人厌的“熊孩子”。分不清淘气的限度究竟在哪里,这可能是如今大多数为人父母的普遍困惑。



❸ 从孩子模仿影视剧和动画片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对于未成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们来说,在观看影视剧和动画片时,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评价电视中的暴力信息,在教育中尽量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



家长们该怎么办


要及时了解孩子对电视节目的理解程度,引导孩子分辨电视信息与现实生活的差异,与孩子一起选择电视节目,与孩子讨论电视内容并及时引导。


◆ 加强幼儿时期的教育,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孩子被默许自由。聪明的父母,是孩子环境的营建者。为孩子建立框架,但这并不意味着养育是毫无通融余地的、压制性的或者蛮横的;而是允许他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自在的做个小孩,为他提供成长和长大的时机。


◆ 对孩子真正的保护,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遵守规则、承担后果,才会带来真正安全感。相反,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妥协,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究竟在哪里,于是一遍遍地试探、父母一次次的退让,孩子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在日常点滴中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想要孩子不做“熊孩子”,首先自己不能做“熊”大人。


那些年我们也是“熊孩子”


曾几何时,我们也调皮捣蛋,也会把家里作得翻天覆地。我们在别人背后贴纸条、揪女同学的小辫子、往厕所里扔小鞭炮、把家里的电器拆得“稀碎”,回想起来,我们也曾是“熊孩子”。感谢家长对我们的耐心、宽容、教育和爱,让我们从“熊孩子”一路长大。今天的我们,需要带着同样的责任感,将爱和教育传承下去。



团团有话说

文 | 团中央知乎团队 大公无司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讲了这么多关于“熊孩子”的事情,归根结底,“熊孩子”不光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好奇心强、缺乏危险意识、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几乎每一个人少年时都做过这样那样的“熊事”。那么讨人嫌的“熊孩子”和招人烦的“好宝宝”之间到底有什么差距?差就差在一个“熊家长”。


这个“熊家长”或许未必是一个素质低下缺乏公德的人,但一定是一个没有办法教育好自己家孩子、没有办法管理好自己家孩子的人。一个活泼好动、处于“人厌狗嫌”年龄段的小朋友,如果Ta在每一次做出缺乏公德甚至是危险行为的时候都能够得到家长的阻止和教育,那么我相信Ta最后一定不会发展成为一个“熊孩子”。而如果与此相反,某些“熊大人”对这类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是加以鼓励、为此不惜与他人发生矛盾,那么这位小朋友今后的成长方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换句话说,在目前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上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的文化成果,远离各种有害内容,当好“最后一道防火墙”,那么孩子的精神上的健康成长是指日可待的。而如果家长平时对自己的孩子疏于关心、放任自流,既不关心孩子平时看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也不关心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那恐怕就只能等出了什么事的时候把锅甩给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写举报信给有关部门要求封禁些什么了。


Ta还是个孩子,千万不要放过Ta


除了对自己孩子疏于教育和管理以外,成“熊孩子”横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追责的缺失。“他还是个孩子,就原谅他这一次吧。”想必大家经常听到这种言论吧?确实,无论是从情理出发还是法律出发,我们都不能对犯下错误甚至是铸成大错的“熊孩子”做些什么。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不能要求“熊孩子”的家长们承担应有的责任。

“熊孩子”的“熊行为”,危害小的,该说对不起的对不起,该赔礼道歉的赔礼道歉;危害大的,该赔钱的赔钱,该法庭见的法庭见。不能让“他还是个孩子”成为监护人职责缺位的借口,而是要让缺位的监护人承担应有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熊家长”重视起如何管束自己家的“熊孩子”来。



来源:微信公众号“重庆OTR心理发展咨询中心”“凯叔讲故事”“天才宝宝”“大茉莉家游站”“北美吐槽君”

图文由共青团中央(gqtzy2014)综合整理,部分内容综合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你是否也曾“杀马特” | 12岁女童遭老师强奸

一定是暴走的错吗 湘妹子因公殉职


校 审 | 金义涵

编 辑 | 张鹤飞(团黑龙江省委)

共青团中央

微信号:gqtzy2014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