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听丨过节,我们慢慢变得随便了吗?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九日


·




今日配乐《似水流年》

欢迎到网易云音乐,关注@共青团中央

收听更多团团推荐的歌儿


过节,我们慢慢变得随便了吗?


快过年时,清晨的地铁因为大包小包回家的人而有了一些热闹气儿。那应该是在外打工的一家人,满满的年货。妈妈和女儿商量着今年得到哪些亲戚家拜年,女儿还夸爸爸理的新发型更显年轻。

 

鲜少在异乡闻到过年的味道,突然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日子,那一天天攒起来的年味儿,隔着岁月也好闻。

小时候是最有“年味”的。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过年一定要早早买好新衣,端端正正叠好放在床头,等着初一一早再穿。有一年,商场快停止营业了还是没有备好新衣服,真是急得快哭出来。

 

而年关将近,妈妈最焦虑的是家里的大扫除总还没空搞起来,早晚都要琐琐碎碎念叨着。大扫除那天必定也是很郑重的,要全家大干一整天,扫屋顶爬窗台,小孩子就算帮不了什么忙,也会里里外外地奔跑递抹布,兴冲冲参与迎接这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

 

大年三十贴春联用的都是现熬的浆糊。浆糊粘上的春联非常瓷实,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联就是个大工程,非半天时间搞不定,还得全家上阵累得满头是汗。再接着熬新一年的浆糊,爬高上低把春联贴得里里外外满满当当。

 

除夕晚上小孩子都是做好熬一宿的打算的,没有熬过去很早就睡下或者初一起得晚了的总要被鄙视。我们家没有住在孩子多又热闹的乡下,我也懒,从来不会守岁,但也睡不好,早晨五六点就会给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和亲戚邻居家来拜年的小孩们毫不顾忌咚咚咚的敲门声给吵醒。

初一一大早,在家吃过饺子就开车赶回乡下老家。先去爷爷家磕头拜年,基本腿还没着地爷爷就会半路拦住扶起来,拉着往桌子旁边坐,再胡乱抓些糖果塞进小孩兜里。到中午吃饭的时间,我们一家三口早就分散各家吃饭喝酒不知所踪。没什么计划,正好拜年到了饭点,就留在这家那家吃起来。

后来,有了全年无休的商场超市,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贴春联很少人家用浆糊了,随便的透明胶纸一粘,费不了十分钟功夫;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不同。我也不再是需要磕头的年纪,而许多曾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才渐渐觉得丢了什么。

 

为何年味似乎没那么浓了,有人说:“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也不难怪,年味似乎没那么浓了。


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说起仪式感,很多人喜欢这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这句话,用在过年再恰当不过,越是懒得,越是无味。

 

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抗争。

 

比如婚礼,很多男人会不理解女人为了一个仪式去花费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其实,婚礼除了是做给父母亲朋看,也是做给自己看。当我们在婚后的一地鸡毛里甩门而出时,也许想起了婚礼那天他热辣诚挚的誓词,而心中为之一动,就转弯去买了他最爱吃的菜。

当然,并非少了结婚仪式的婚姻就一定脆弱不堪。但如果条件允许,我们需要一个仪式告诉天下也告诉自己:从此刻起,新的人生开始了!

 

比如吃饭,你以为去米其林餐厅吃一顿繁复讲究的法式大餐才是仪式?我在微博关注了一个漫画家,他把每天妈妈做的早餐都拍照,配文,发微博。就是这份每天的早餐竟然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没有华丽的摆盘,文艺范的滤镜,但菜式多样营养均衡,升腾起的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有时候仪式不仅仅是生活里的小情趣,竟也是一种强大而积极的暗示。

 

记得微博上看到有一位师范学院的老师,那天正要告别35年的教师岗位,正式退休。最后一堂课,丈夫送来了鲜花为其庆祝并拍照留念。下课后,夫妇二人相伴骑着自行车回家。这简单的一束鲜花不仅仅是多年婚姻的美丽注脚,是爱情的仪式,更多的是对离开讲台的失落的消解,在以后的岁月每每回想起这一天,我想,这位老太太想必都是甜蜜的。

 

你看,仪式感化解了黯淡情绪,化作一抹鲜活的色彩点缀在岁月的长河里。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多需要仪式感

 

还记得那些儿时的仪式感唤醒过我们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记忆吗?因为不爱吃米饭,姥姥每次给我盛好饭都要颠颠颠把饭倒扣,变成一个“锅盖”,每次我都在饭桌前端正坐着等待姥姥的“锅盖”作品;记忆里跟父母第一次出远门旅行,结果拍的照片都糊了,我的脸也哭花;还有那些年,抄着我们最爱的歌曲的本子,逢年过节孩子们的小型歌会……

 

所以,不要再因为怕麻烦而一再取消带娃出游的计划,不要小看一顿精心摆盘的辅食、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庭亲子活动,不要再看不起那些“穷讲究、瞎折腾”,要知道,就是在这折腾里,孩子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尊重,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忆,也更懂得了时间和成长的意义。



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我看过一部纪录片《中国新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定居英国的妈妈,带着丈夫和一双儿女回北京过年探望父母哥哥。来之前,她不忘让孩子们画了一幅全家人的画像,并且认真裱好千里迢迢带回中国。身患老年痴呆的老父亲手里接过那张“全家福”,目光灼灼,泪水盈然。

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心思、小用心,就能给孩子一个更有色彩的新年——或者从今晚起,给孩子一个更加有色彩的新的一年。

 

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意义和习俗,读读相关的绘本,做做传统民俗手工,比如剪纸。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拿起画笔,画一张关于新年梦想的画,即便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颜料又怎样呢?孩子们的快乐是无价的。

 

比如,拍一张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电脑里,冲洗出来挂在墙上或夹在相册里。

比如,与孩子一起做一份新年计划,希望长高几厘米,想交哪些好朋友,想做什么开心的事情,要读哪些书......这些,都可以认真地计划一下。

 

再比如,准备一个成长日记本,每年问同样的问题,记录孩子的回答。放在特定的盒子里,谁也不许看,若干年后再一起打开,估计会感动到泪崩……

 

怎么样,有没有找到适合你家的灵感呢?

 

有人说,无论孩子将来遇到怎样的风风雨雨,只要他(她)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终都是幸福的,而指引着他们回家的,就是这些看似琐琐碎碎但却刻骨铭心的家庭小传统。


今晚的青听,我还专门准备了一篇有关年俗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意义对我尤为不同,在此推荐给大家。


(滑动读文章全文)




中华民族年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作者 | 吴翼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一度的春节正缓步向我们走来。人类最大规模的出行即将在地球上上演。每年近几十亿人次浩浩荡荡的客流,震撼着世界。无可争辩地告诉地球人:中国的春运又一次创造了奇迹!这是地球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后特有的交响曲。人们在问,什么神灵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是什么能量有这般强大的吸引力?是谁指挥着这首惊天动地的交响曲?我们自豪地告诉世界,这个力量源于伟大的中华文明,这个神灵是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年文化!

 

我们的年文化到底有哪些魅力和意义,使整个民族沸腾,使整个国家狂欢?我们认为,是以下这些深层次的原因和文化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核力量。

 

中国年文化,距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起源于西周,发展于东周,定型于西汉。它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涉及到齐家治国、伦理道德、亲情孝悌、祭祀祭奠、诗词歌赋、书法年画、农耕技术、家畜饲养、烹饪庖厨、社交礼仪等等。让我们顺着这些民风民俗,体验一下年文化的内涵,发掘年文化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吧。(为节约时间,我们不过多讨论这些民俗的起源,只讲它的内容和意义)。

 

前言

 

年俗文化(以下简称年文化)是中华农业文明的缩影。年文化中的民俗有着浓厚的农业文明痕迹,是农业文明的果实和延伸。几千年的中华农业文明创造了无数璀璨的文化,家庭孝道文化、婚姻生育文化、生肖风水文化、农业历法、饮食文化就是优秀代表,它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对我们的明天也必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一,一年一度的年文化是从祭灶开始揭开序幕。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举行过祭灶后,才能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来做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供奉时还要心到口到念念有词:灶王爷灶王爷上青天,上了青天把言传,诸恶坏事我莫做,积善行德是家传。人们相信,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则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这样做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呢?它告诫我们,人人必须要有敬畏之心。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有神灵在看。即所谓人在做,天在看。要多做好事善事,诸邪莫为,诸恶莫为。以此达到扬善抑恶的教育目的。

 

(二)

 

二,腊月二十四日,是掸尘扫房之日。春节意味着万象更新,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人们期盼用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喜庆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一年。把这天定为大搞环境卫生之日,意义有两点:一是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重视环境卫生、家居卫生、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二是把年初搞卫生制度化。可以说,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制度管理的重要性。这是我们祖先用制度约束人们行为的最早体现。

 

(三)

 

三,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这天要视察人间,查看民情。于是家家户户推磨做豆腐,吃豆腐,吃豆腐渣,以表清贫和清白。豆腐是中华民族饮食智慧的结晶,是对农产品深加工的创始。豆腐加工制作简便,营养价值丰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安全、健康的食谱。民以食为天。为了民族的健康和生生不息,我们的祖先为保证食品安全和营养,煞费苦心地设计了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做豆腐的习俗,值得我们后辈感恩。

 

(四)

 

四,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这三天,进入了置办年货、装点房屋墙面、门窗的阶段。各地的气候不同,地方产出也不尽相同,但是,杀猪宰鸡炖鸭烧鱼,打年糕,蒸花馍,包饺子,炸油果,备年菜,贴年花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个过程,把年味烘托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这是过年年味的第一个高潮。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一,它把人们辛劳一年的成果物质化体现了,它鼓励安慰了劳动者本人,温暖取悦了家人,劳动价值得到了体现。劳动光荣、勤劳致富这一中华民族朴素的哲学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体现、认可和传承;二,这些年货年菜的准备,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样,家里人围在一起亲切交流的平台搭建了。在包饺子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婆媳关系更和睦了;在蒸花馍、打年糕、炸油果热气腾腾的过程中,妯娌之间的话多了,亲切了;在杀年猪割年肉的过程中,父子情感加深了,一句话,家庭的亲情更温暖强化了;三,香味四溢的年菜,弥漫在大街小巷,吉祥吉庆的年画,粘贴悬挂在墙壁门窗,吉庆祥和的气氛笼罩着中华大地,国泰民安稳定祥和这一中华民族的官民同梦在此时此刻展现了。

 

(五)

 

五,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的祭祖活动,是源于中华文明“慎终追远”和“百善孝为先”的习俗。其意义一是培育子孙的感恩意识,感恩苍天大地的恩泽和祖先的功德。懂得感恩,才懂得报答,懂得报答,才有了责任意识。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极易背叛的人,是一个可怕的人。感恩意识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基石;二是培育正确的家族观念。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这一朴素的国家和家庭的关系,是我们民族的爱国情怀延绵不断,薪火相传的文化历史原因。一个人,如果有了宽阔的家族观念,他就有了责任感、荣誉感,就一般不会干出离经叛道,违法乱纪的事,他甚至还会为了家族的荣誉,为国家民族效力直至献身。历史上,杨家将、岳家军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能指望一个连家族脸面都不要的人是一个舍身取义的爱国者。

 

(六)

 

六,贴春联。宋代王安石的名作《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春节前人们贴春联的喜庆刻画的淋漓尽致。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于写春联,贴春联了。春联是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它始于五代,普及盛行于明朝。当时人们只是为了駆鬼辟邪,以后又逐渐增添了祝福和希望。春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梦的鼻祖,是人生目标、家庭发展计划的开山祖师。它的意义在于:1,每个人、每个家庭必须要有目标,有发展计划;2,这个家庭的目标和发展计划必须正大光明,能接受乡亲邻里的认可和监督,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大多数人的利益;3,既然是联,它必须有诗词的内涵,符合诗词平仄对仗的要求。也就是说,春联可以看出家庭文化水平的高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词歌赋文化的普及和发展;4,春联都是用毛笔写成,大气庄重。好的书法,给人以强烈的书法美感。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5,春联都是写在红纸上的。红色为吉庆吉祥之意。贴上春联,既有吉庆气氛,又有来年鸿图大展的雄心壮志和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它不断地提示这个家庭,您制定的目标实现了吗?

 

(七)

 

七,年三十的年夜饭,又称团年饭,阖家欢,历史悠久。年夜饭是中华文化、中国年文化的精髓,是一年中的最重要、最高潮、最精彩的家庭聚会和盛宴,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根文化的集中体现。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为了精神家园的慰藉,为了亲情团聚的这一刻,为了家族根文化的传承,遍布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游子,将不畏困难,不远万里回到家里来吃团圆饭。年夜饭这样重要,它有哪些意义呢?1,大家庭的团聚。只要老人在,年夜饭一般在老人住的地方举行。儿孙满堂是中国人的幸福观之一。老老少少,大家聚集一堂,其乐融融,这本身就是孝道。孝道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原因之一是它的榜样性和传承性。当我们全心全意孝敬老人时,旁边的子孙在观看。你怎样对待长辈,子女学会了也会怎样对待你。这可能就是因果报应认识论的基石吧。2,欢乐享受之中促进亲情。年夜饭是极其丰盛的,在品尝美味佳肴中,在相互的敬酒祝福中,亲情在升华。3,激励。它让人们在享受劳动成果同时,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励来年再大展宏图。所以,年夜饭也是第二年的加油站;4,交流。过去由于通讯不便,交通不畅,拼搏于各地的亲人没有机会交流,晚辈没有机会向家人汇报自己的发展情况和对亲人的思念,上辈人又没有机会检查督促晚辈,更没有条件向晚辈面授机宜。年夜饭就是这样的平台:对晚辈,它是一年的汇报与述职;对上辈,它是检查、督促与指导;5,切磋,交流,提高厨艺。中国烹饪技术的广泛性普及性冠盖全球,年夜饭的作用功不可没;6,消费拉动生产。用消费来刺激生产,并不是西方和资本主义的专利。我们祖先在倡导勤俭节约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年夜饭就是例证。

 

(八)

 

八,年三十燃放爆竹。除夕之夜,人们享受了年夜饭后,便开始燃放爆竹。原意是驱逐妖魔鬼怪,辟邪赶魔之用。而后,善良的人们增添了欢庆和喜庆目的。从此,国人但凡遇到重大喜庆典礼之事,往往会燃放爆竹。现在看,一是为了辟邪和喜庆,二是给人们警钟长鸣,告诫善良的人们,现实中坏人是有的,要有所警惕,要有所防范。即所谓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九)

 

九,大年初一的拜年。中国是礼仪之帮,拜年就是最好的礼仪。拜年有四种:晚辈拜长辈,邻里互拜,下级拜上级,合作伙伴(包括同事)互拜。拜年的意义是:1,突出了长幼有序、高低有别的伦理。通过晚辈拜长辈,长辈给压岁钱的形式,突出了中华文明中,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和伦理;2,融洽了人际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误会、矛盾。通过拜年,在欢庆的气氛中相互表达尊重,消除误解,是搞好团结的有效办法;3,协调了上下级关系。4,给尚未婚配的青年男女,提供一个短暂的面视机会。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见面交流的机会很少,于是有些处于寻婚期的男孩子,就借拜年的机会,有目标地去拜年了。当男孩子上门给主人拜年时,一般备有薄礼,穿着得体,温温而雅。而处于待嫁的女孩子,则躲在屏风后,偷窥男孩。如果主人喜欢上这个男孩后,就会让他们的女儿端茶倒水,一则让女儿面视男孩,二来让男孩子瞧瞧自家的女儿。但是双方都不说破,心照不宣。如果男孩发现主人让他女儿端茶倒水了,他就明白有戏了。同时,男孩子也喜欢上女孩子,他就可以日后托人提亲了。如果主人没有让他们的女儿出面,那就说明没戏了。

 

(十)

 

十,大年初二的回娘家民俗。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必须带上夫婿和孩子回到娘家看看。正所谓的左手一只鸡,右手拿上鸭,背后有个胖娃娃。那么回娘家究竟有哪些意义呢?意义大得很。它不仅是让女儿与家人团圆那么简单,它涉及到我们前辈的婚姻伦理观念。我们的祖先设计了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其重要目的一是让男女双方去娘家曝光,接受监督(男的如果对女的不好,怎么面对岳父母?男的如果没有发展,经济上狼狈,怎么向岳父母交代?同样,如果女的对丈夫不好,男的有机会投诉,岳父母也会看出蛛丝马迹,同样会批评自己女儿的。这样就督促了男女双方要互敬互爱,其结果是促进了他们的和睦和婚姻稳定。)二是在经济上补偿回馈女方家长(过去没办法汇款,回娘家给年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做,既安抚了岳父母,又取悦了老婆),其根本目的又是促成了婚姻家庭的稳定。

 

(十一)

 

十一,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正月十五,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熙熙攘攘。欢乐的人群拥挤在各色各样的庙会上,欢乐吉庆的气氛又一次达到了高潮。吃元宵,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耍社火,跨火堆。这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善良的人们想用光明来驱赶黑暗,用歌舞来表达兴奋,用甜蜜来享受生活,用文化来提升素质,用社火进城来融洽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交流,用官民同乐来渲染社会和谐,用载歌载舞来庆祝太平盛世。一句话,人们想用正能量来驱逐邪恶,用欢庆来迎接新的一年!

 

特别要提及的是灯谜活动。过去人们在观赏各种花灯的时候,在花灯上写了许多灯谜供人们猜射。猜中了就有奖品。灯谜活动,既丰富了过年期间的夜生活,又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化的普及和提高。

 

(十二)

 

十二,生肖属相文化。年文化必须要提及生肖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是我们祖先对周而复始的自然观、哲学观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祖先对人与动物,对时间与节气关系的探索。每年,古人们从春节开始,新的一年才算开始,新的生肖启用。生肖的重要意义在于,当你还没有出生,即将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的民族就给你准备好了民族大礼——生肖。“生肖文化,华夏一家”,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无法选择和更替的终身标记和烙印,是维系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文化的纽带,拥有十二生肖之一,也就代表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我们都同属于一个华夏民族。这是注入我们生命当中的文化血液和民族基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华夏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中华情怀;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我是中国人!

 

年文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我们做了初步探索。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地的具体年文化和风俗不一,但重要的主要的我们尽力都做了罗列。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探索到的这些年文化的意义,或者说我们祖先的初衷,并不一定像我们说得这样复杂。我们的目的是挖掘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有时代意义的积极的民族文化让它发扬光大。

 

吴翼安  

初稿于2018年春节

排版于2019年1月14日









陪你·成长

2019年2月19日 正月十五


对抗平庸

充满仪式感地生活

元宵节快乐


陪你青听|甄露露

编  辑|张    宁(辽宁大学团委)

主  播|吴德祖(团中央宣传部)

制  图|张    宁(辽宁大学团委)

剪  辑|@爱睡觉的小果蝇

投稿邮箱|tuantuanFM@163.com

部分来源|微信公众号“三皮皮家(ID:sanpipijia)

作者(年俗文字部分)|吴翼安

作者(音频部分) | 三皮皮,授权自公众号:三皮皮家(ID:sanpipijia),一个温暖靠谱的家,分享童书 | 育儿 | 影音 | 生活| 八卦 ……那些事儿,简书@三皮皮

图片来源|千库网

▼点击,今晚想多陪陪你~ 

▼点击,大家都爱的10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