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小湘 | 戎马倥偬,便是一生

米琦 指点
2024-11-23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2024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48周年,让我们重温周恩来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缅怀总理作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指出,“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战争年代,戎马倥偬。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周恩来一生将人民放在心中。真诚质朴和深厚浓烈的为民情怀是周恩来人格魅力的充分表达,也是他个人高尚道德品格的重要体现。

50多年革命生涯,26载总理重任,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理想坚定,矢志不渝。如今盛世康泰,人民在心里永远钦佩他对待人生、对待世界的处世智慧,永远怀念他的无私厚德

从周恩来总理的一生中,我们该如何去感悟“厚”与“德”的重量呢?




学思之厚,山高之德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的内核,在一个“德”字。拥有宽广的胸怀、深厚的修养、博大的精神,包容万物、博采众长,谓之“厚德”。

文雅君子,厚德圣贤,周恩来在后人评价中,多能听到“总理是人品厚重的人,是道德高贵的人,是无私无我为人民的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易经》,却与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形象遥相契合,与宽厚无私、仁厚无我的奉献精神相得益彰。

自古以来,深入探索、学思践悟,能使人明理明德、修身修性、求真求知、笃志笃行。周恩来的“厚德”,源于他青少年时期不畏逆境、信念坚定、勤学善思、明辨笃行的自我要求。

1912年,周恩来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前排中为周恩来)

由于当时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命运十分悲惨。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

周恩来和他那一代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挺起脊梁,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他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随后远赴欧洲勤工俭学,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1914年7月,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

1915年,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写了一篇作文,里面对如何做学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问二字,非仅限于区区功课间。学者事业之基,而问又学之母也。非问无以解疑,非学无以广识。”后来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到周恩来这样评价:“周恩来渊博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他读书也有自己的‘辩证法’,善于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把握好各种关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读书之道。

解放前夕,周恩来在《我的修养要则》里面说:“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在学习的态度上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说:“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 1965年,给国务院组织召开的计划、基建、财政等专业会议作报告,周恩来强调“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你只要留心学,在劳动人民中遍地是人才,遍地是我们的老师。”

《我的修养要则》手稿

勤学明智,德高为峰。周恩来读书之厚、求教之广、钻研之深使他锻炼出极大的汲取智慧、质疑反思与兼容并蓄的能力,同时在学习中感悟真理、提升修养、传承美德。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是周恩来很喜欢的一句话。伟人如书如卷,他的一生,也正是在质朴的生活中,把书读出了深厚的智慧,修出了美好的品德。




守心之厚,海阔之德

周恩来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

周恩来的初心,坚守了一生。

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左三为周恩来。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一个人越是能修为出“容人之德”,越能“厚德载物”。

周恩来对国家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深思熟虑从来都无私无我,不考虑个人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重、以共产党的前途命运为重。1931年11月,毛泽东正在经历革命的关键时期,当时毛泽东在党内受到排挤,恰巧身患重病,直到一个神秘客人到访,那便是周恩来。毛泽东没有想到,周恩来是专程看望自己的,而且周恩来表示,他经过深入思考,认为毛泽东的路线没有错,对毛泽东极力支持。

临走之际,周恩来握着毛泽东的手,说了八个大字:“照顾大局,相忍为党。不久,红四军在广东梅县遭到了大败,朱德同志提议,马上让毛泽东复出,陈毅带来了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也明确指出,恢复毛泽东的工作,并且召开一次党的会议,统一思想,明辨是非。周恩来说:“中国需要毛泽东,只有他才能带领我们完成革命事业,走向胜利,你,我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行!”

事实证明周恩来是对的,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红军长征路上创造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奇迹。从另一层面看,这也是周恩来对革命初心的坚定,化作了坚如磐石的信仰,化作了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绝对领导的原则,化作了对党的领袖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无限敬重和坚决维护。如果说毛泽东是自强不息、运筹帷幄、所向披靡的一代伟人,那么周恩来就是厚德载物、披肝沥胆、知人善任的精神领袖。

何以守心?何以容人?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传统,自始至终提示历代国人当像无垠大地那般敦厚朴实,默默且坚韧地孕育着万物萌生与生命长成。由之同理,做一个宽厚、高尚的人,须为人处世上务求深明大义、海纳百川,心胸开阔如莽原,立志高远似苍穹。




行善之厚,清流之德

“厚”似大地,则“德”若清流。大思想家老子将“上善若水”与“厚德载物”承接在一起,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成语,蕴涵的深意却不谋而合。

周恩来很好地诠释了这两个词,他以自己坚定的党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党内的多次磨擦和分裂危机。五十年来他是党内须臾不可缺少的“凝固剂”。

从红军长征时让出红军总政委身份,实现红军统一,顺利北进,扎根陕北;到三年困难时期,修订规划、实事求是,经济凋敝之时为国家发展争取了余地;再到党内斗争剑拔弩张之时,于病中急寻接班人邓小平,拯救党的危亡。

就如诸葛亮当年卧病军帐中,静听帐外金戈铁马声。孔子也曾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是利他主义,“水利万物而不争”,周恩来行善如水,厚为以广德,润物而不争。

胸襟愈是宽厚,俯身越是从容。

周恩来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他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周恩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

对待国家、对待人民、对待同志,周恩来所行所为,皆体现出贵品、厚德、高义。梁衡老师评价他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上海工人起义,“八一”起义,万里长征,三大战役,这种真刀真枪的事他干;地下特科斗争,国统区长驻虎穴,这种生死度外的事他干;解放后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这种大管家的杂事他干;“文化革命”中上下周旋,这种在夹缝中委曲求全的事他也干。如果计算工作量,他真正是党内之最。周恩来曾向并肩战斗几十年的老战友倾吐了内心深处的信念: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他以入虎穴,下地狱的勇气,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直到耗尽最后一丝精力。

大德者必得其位。周恩来青年时代曾经写下这样的寄语:“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每年的纪念日,总会有许多人去周恩来总理纪念馆献上一束鲜花,寄托他们的哀思。告慰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爱人者,人恒爱之。周恩来一生不忘人民,他也被人民永远铭记。

孔子曾提出“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的观点,《晋书》也有“唯厚德者能受多福”之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贯穿古今历史,细细品来,君欲戴其冠,必先承其重。德厚于人民则福至,薄于人民则祸临。周恩来的名字,之所以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中光荣不朽、在人民心里深深铭刻,之所以能获得“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的高度赞誉,之所以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正是因为他的“厚”与“德”。

不学无所适应,不思无以应对,不为无以广德。周恩来一生以厚学厚思厚为的厚重底色,成就了他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人民谋福祉的“大德”。步入新时代,我们共产党人当以总理为榜样,扬伟人精神、树厚德之志。


本文由指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让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同步“升温”——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系列谈⑤


一手优“存量”、一手扩“增量”——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系列谈④


既要大力引资也要积极引智——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系列谈③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指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