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单一晶胞厚度只有2nm,科学家研发新型金属有机框架薄膜,能实现氢气和氮气的高效分离

罗以 DeepTech深科技 2024-02-01



如果你是一名化学爱好者,那么你对于美国科学院院士、2018 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教授奥马尔·亚基()一定不陌生。


但是很难想象的是,早年出生于约旦沙漠地区的他,曾因为吃水问题而作难。小时候,他的日常用水由市政统一供应,每两周有五小时的供水时间。每逢供水时间来临时,很早就要起床,然后把家里大大小小的桶,在这五小时之内灌满水。


接下来,这些水要供全家人使用两周,直到两周以后再重复进行五个小时的工序。“如果你用完的话,就得想办法到别的地方去接水。所以我从小就对生活在干旱地区有着真切感受。”他曾公开表示。


同样是在少年时代,他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开始接触到化学分子。在十岁时的一次午休时间里,由于图书馆的门没锁,他无意之间来到了图书馆,随后便看到了分子的示意图。此后,他开始对分子保持关注。但在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将穷尽一生来研究分子。


对于约旦地区的缺水问题,他曾想通过化学手段来解决。他在近期一场演讲中表示:“我当时想既然地球上有极度缺水的干旱地区,也有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那么假如设计出一种材料,把干旱地区或低湿度地区的水提取出来,必将是一个好主意。”


后来,成为科学家的他发明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Metal-Organic Framework),化学界将其称之为革命性的突破。该框架可以吸收水分子,能从空气或任何地方提取水,并且不会受到时间限制。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 MOF 还可以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为实现零碳提供全新的科学支持。


可以说,MOF 既能从沙漠提水、又能捕捉废气。而作为 MOF 首创者的,也多次被媒体“押宝”为诺奖热门人选。近年来,MOF 一直是材料领域中的“网红选手”,引得学界一轮又一轮的研究。

这不,就在最近苏州大学副教授和合作者,再次将 MOF 研究向前推进一步。他和合作者造出了目前公开报道中最薄的 MOF 薄膜,其单一晶胞的厚度仅有 2nm。

图 | 左:极薄 MOF 薄膜得构筑示意图;右:本次 MOF 晶体的结构图(来源:Nature Materials

当把极薄的 MOF 薄膜制成气体分离薄膜,即可实现氢气和氮气的高效分离。所提出的技术手段被审稿人评为是“生成下一代 MOF 膜的新方法”,相关论文也得以顺利发表在 Nature Materials(IF 41.2)。

整体来说,本次提出的方法将 MOF 薄膜的厚度降低到理论极限值,并且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能为 MOF 极薄薄膜的发展提供新方法。

此外,这款 MOF 薄膜还具备分子筛分的能力,所以除能用于分离气体之外,还有望实现不少功能性应用,比如构筑优良性能的检测器件、以及实现高精密度的图案化等。

实现“双碳”目标,材料能做什么?


尽管这款 MOF 薄膜只有小小的 2nm,但其背后却蕴藏着助力缓解气候的宏大命题。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并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其中就包括气体污染的加剧,直接导致全球气温的升高。


为应对这一问题,2015 年,在联合国第 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全球 178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


该协定的长期目标旨在致力于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 2℃ 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 以内。

众所周知,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污染气体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因此,如何减少这类气体的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020 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


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既可以加快降低碳排放的步伐,也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并能提高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当前,中国正在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


而在减少产生温室气体等污染气体的基础之上,将现有排放系统中的这类气体捕获下来,从而阻止其排放到大气环境中,也是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方式。


在捕获这些气体时,薄膜分离材料是一个重要角色,它能实现高效的气体分离,故能成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来源:Nature Materials)


MOF:绝佳的薄膜分离材料


MOF,无疑是一种绝佳的薄膜分离材料。作为一种晶态多孔材料,MOF 由金属或金属氧簇节点、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连接而成。


MOF 材料拥有多孔性、高度有序性、和结构可设计等特点。对于 MOF 的孔道尺寸来说,从直径小于 2nm 的微孔、到直径位于 2nm-50nm 的介孔,只要位于上述范围之内,MOF 都具备连续可调的能力。

也就是说通过一番调试,MOF 就能拥有与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相当的孔径范围,因此非常适用于气体分离材料。

那么,只要把 MOF 制成薄膜选择层材料,就有望实现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的高效分离。然而,现行 MOF 分离薄膜的形貌往往是通过晶体颗粒或纳米片相互堆叠而成,颗粒间往往存在大量晶界和缺陷。

同时,晶体颗粒的取向杂乱无章。而且,由于需要形成连续层,往往会导致 MOF 薄膜的厚度较大。


这些缺点都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 MOF 薄膜的分离性能,包括降低气体透过率和气体选择性等。因此,如何优化 MOF 薄膜的形貌,成为提升气体分离性能的关键。


对于理想状态的气体分离薄膜来说,它要求薄膜中的 MOF 具有良好的结晶性、高度取向性和连续性,同时厚度越薄、效果越好。


其中,结晶性、高度取向性和连续性和气体选择性直接相关。这是因为只有具备统一孔径和取向的孔道结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 MOF 的气体分离性能。而想要实现气体通量的提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小 MOF 薄膜的厚度。

因此,该团队在本次研究伊始定下这样一个目标:构筑极薄的、大面积连续、高度取向的 MOF 薄膜。

后来,他们发现通过严格控制反应条件,采用极稀反应溶液和极短反应时间,就能在晶态基底表面构筑 MOF 薄膜。‍

(来源:Nature Materials)


“事实上,最终的研究结果和初期设计存在较大的差别。当时我们想通过 MOF 晶体颗粒和单层石墨烯,制备针对复合气体的分离薄膜。即先合成高度分散的 MOF 晶体颗粒,然后将其附着于单层石墨烯上。”课题组表示。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他们发现在单层石墨烯上出现一些具有规则三角形形状的薄层。通过进一步的探索,他们发现三角形薄层是一种晶态的 MOF 材料。

这让他们开始思考:利用这种形貌能否构造理想状态的 MOF 薄膜?即构造单一晶胞厚度的、大面积高度取向性的 MOF 薄膜?后来,通过不断摸索反应条件,终于合成了这种极薄的 MOF 薄膜。

但是,MOF 薄膜的结构表征却是一个大难题。首先,由于其厚度太薄,因此采用一般方法很难辨别它是否在基底上生长成功。

不久之后他们发现,将基底置于反应溶液中,由此生长的 MOF 薄膜在基底上就会出现边界。接着,利用扫面电子显微镜等手段,他们成功实现了 MOF 薄膜的验证。

而为了验证这款极薄薄膜的晶体结构,该团队借用了欧洲同步辐射光源,并与世界顶尖电子衍射专家合作,最终让极薄薄膜的晶体结构表征得以完成。


日前,相关论文以《用于膜应用的单胞厚度沸石咪唑盐骨架膜》()为题发在 Nature Materials[1]。


是第一作者,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库马尔·瓦龙·阿格拉瓦尔()担任通讯作者。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Materials)


本次论文也是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期间的代表作。早年,其博士和第一站博后均在武汉大学完成,后远赴瑞士开展第二站博士后研究。


2023 年 3 月,加入苏州大学材化部,目前主要研究光活性晶态材料和超薄薄膜的设计。

图 | 刘琦(来源:)

他表示:“总的来说,本次研究为合成和制备极薄 MOF 薄膜提供了一种新的普适性方法。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这一方法为基础,构筑更多具有优异气体分离性能的 MOF 薄膜,从而更好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参考资料:

1.Liu, Q., Miao, Y., Villalobos, L.F.et al. Unit-cell-thick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 films for membrane application. Nat. Mater. 22, 1387–1393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3-01669-z


运营/排版:何晨龙






01 / 突破中国光纤传感研发瓶颈,太原理工团队开发光纤监测新工具,将空间分辨率提升至厘米级别

02 / 科学家研发仿生自适应光传感器,能模拟人眼自我调节行为,推动仿生视觉领域进一步发展

03 / 科学家设计新型化学成像工具,将拉曼效应用于光热显微镜,实现超灵敏振动光谱成像

04 / 科学家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燃料,酸性体系中多碳产物选择性大于80%,为催化剂设计和修饰带来新方法

05 / 零下50℃也能正常运行,科学家研发固态低温电池,助力新能源汽车推广用于极寒地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单一晶胞厚度只有2nm,科学家研发新型金属有机框架薄膜,能实现氢气和氮气的高效分离

罗以 DeepTech深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