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聚焦十九大,见证最美好的农业时代:他们用青春,来浇灌美丽新农村!

2017-10-19 755期 农场主十

导语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我们庆幸,有这么一批人,愿意扎根农村,将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一片沃土。他们的脚下,是故乡的坚实土地;他们的身边,是家乡的父老乡亲!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游艾青:选择了水稻科研,就注定要做一只候鸟

游艾青,湖北省粮食产业链首席专家,先后主持或参与选育优质水稻新品种15个,累计应用面积8000多万亩。18日,作为湖北省科技界和农业界的代表,他参加了党的十九大。

 

“选择了水稻科研,注定要做一只候鸟。”他说。

 


1965年,他出生在江汉平原的天门县农村,高考时填报的是江苏农学院,3个志愿全部选择农学专业。

 

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极为繁杂,每个品种都要从成千上万的杂交组合中挑选。试验田的活儿又苦又累,还得像绣花一般精细。游艾青经常蹲在稻田里,一呆就是半天,全身湿透,有人笑他是疯子,他却乐在其中。

 

身为水稻专家,以往游艾青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就是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北,多年来水稻缺乏良种,农民用的是外地种子。

 

经过周密调查,游艾青发现,其中原因主要在于,湖北很多地方水稻种植已从两季改为一季,中稻品种需求陡增,而湖北育种机构没有跟上这个形势。

 

他决定把水稻选育突破口放在中稻品种上。他尝试引入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育种技术,育种时间缩短近一半。

 


近年来,游艾青团队育成5个优质高产杂交中稻新品种,亩产达800公斤。在他的主持下,该所近5年研发审定的作物品种逾20个。

 

2013年,游艾青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当年,团队以402万元高价转让“广两优5号”的开发权和经营权,创下湖北省单个水稻品种转让费的新高。“广两优272”还通过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成为湖北人自己培育的“明星稻”。

 

“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游艾青说。下一步,他们的研发将转向适合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虾稻、再生稻、中梗稻等品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就十分美好

                                         ——顾城


 

沈玉君:最美的青春年华,她给了畜禽粪污


为了研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她是养殖场、有机肥厂的常客,她关注每一份粪便及有机肥样本中的养分和污染物;

 

她为近100个地方及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有效推动了地方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开展,呵护着乡村环境的美丽;

 

她荣获农业部首批“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称号,在入选的25人中,她是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

 


10年间,33岁的她与同事到过全国121个种养大县,深入254个养殖场及167个有机肥厂开展调研及取样工作。

 

她叫沈玉君。

 

在一篇题为《堆肥岁月的姐妹情》的日记中,沈玉君这样写道:


“2009年12月和梁琪一起去秦皇岛做污泥堆肥实验,每天要坐1个小时的26路公交车才能到堆肥厂,寒冬腊月,她穿了一件雪白的羽绒服,我穿一件土黄的,天天为了能在26路首发站挤到两个宝贵的座位而开动脑筋。堆体上的实验日复一日进行,一个月后,梁琪的雪白羽绒服到处都是污泥和灰尘,穿着这身脏衣服在回京的车上,竟遭到了一些人的冷眼……”


一次,她去京郊大兴区采集样品,回来乘坐公交车,由于身上气味太大,遭到乘客抱怨,最终竟被司机劝下车。没办法,她坐几站就换一辆车,终于把样品带了回来。

 

为了深入研究粪便清洁堆肥技术,沈玉君与同事经常在堆肥厂一住就是一个月,在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堆体上一待就是一整天。

 

还有一次是冬天,她在郊外的堆肥厂做实验,实验晚上八点多才结束,屋外一团漆黑,公交没了,出租车师傅都不愿意来接。正无助时,有车来厂里送污泥,沈玉君和同事毫不犹豫地爬上了拉泥的大卡车。

 

“车太高了,同事先在下面托着我上车,我再从上面拉她上去。寒冬腊月,迎着刺骨的寒风,就这么站一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挺不容易的。”

 

经历过痛苦和绝望,品味过冷眼与苦涩,才能坚定信心和方向。2012年,沈玉君结束了9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的学习生涯后,有个机会可以进入外企工作,但一听说要放弃所学专业,沈玉君拒绝了。



 

“我学习了近10年的粪污处理及堆肥专业,只有学以致用,用到实处,真正解决问题,才对得起多年的学习经历,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她最终选择了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了职场生涯。


正是这样的坚持与执着,她探明了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钝化机理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产生规律,研发了粪便堆肥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获得专利5项,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也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诸城模式全面开启并实施,诸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种养循环工作,并获得了全国畜牧养殖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示范县称号。

 


你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路遥


何中虎: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好面条


科学家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不稀奇;实验室里拥有全套炊具的,何中虎或许是独一份。

 

作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亲本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何中虎在实验室里用磨面机磨面,用压面机做面条,在灶台上煮面,是工作常态。因为他的全部研究,就是要让面变得更好吃。

 

当然,这里的“面”不光指面条,而是所有面食的源头——面粉,以及“源头的源头”——小麦。

 


何中虎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做博士后,开国际学术会议时,品质交流是很重要的内容。“人家问中国的小麦品质怎么样,我什么都说不上来”,因为国内基本没什么研究。

 

另一种更现实的刺激是,在国外吃的无论是面包还是面条,品质都比国内要好很多。“美国的挂面,中午没吃完,就放在汤里,晚上继续吃是没问题的”。这种耐煮性,当然跟蛋白质的质量有关,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跟我国的小麦研究长期以来专注于稳产高产、但在品质方面起步较晚有关。

 

怎么办?他把最尖端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研究中。比如面条需要颜色好的,或者面筋强度高的,“我们用分子标记就能把它搞定”:只要有这个标记,“一检测我就知道它,打个记号”。

 

何中虎带领科研团队,经过20年不懈努力,发现并命名11个影响面制品色泽的基因位点,通过大规模田间与实验室表型评价,筛选出9个能显著改良食品色泽的优异等位基因;发掘验证育种可用的基因特异性标记48个,占国际品质育种可用标记的60%。

 


在基因标记技术研发的基础上,从基因、籽粒和面粉理化特性、面条和馒头等面食品加工品质的三个层次,何中虎建立了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技术体系。

 

根据品质育种需要,建立了中国面条标准化实验室制作与评价方法,可重复性和准确性比原国家标准显著提高;在分子水平阐明了面条品质优劣的机理,明确培育优质面条品种的3个主要选种指标和9个可用基因标记。该品质评价技术体系已被国内30多个单位所采用。

 

但所有这些,“只是第一步”。这些知识最终要体现在品种里面,要培育出好的品种来。

 

什么是好品种?首先是优质,包括加工品质和健康品质;其次是高效,除高产外,更要省工、节水、节肥、节药,降低生产成本;再一个是绿色,减少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为育种家,何中虎将他所建立的品质评价体系和基因标记技术用于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带领团队先后育成小麦新品种18个,其中中麦175和中麦895等4个主栽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

 


何中虎的专业离不开实验室,但他并不总是待在实验室,他的身影每年至少有3个月时间活跃在各地的麦田里。因为他深知,再尖端的技术,再好的品种,如果不推广,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对农民来说就等于没有价值”。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何中虎在国际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连续3年被选为我国高被引学者,并分别获得美国作物学会和美国农学会最高荣誉奖Fellow。但他最看重的是,"一个农业科学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最高境界!"

 


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泰戈尔


魏灵玲:农业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从研究生毕业进入农业这行,魏灵玲已经走过15个年头。

 

15年来,她一直从事设施园艺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

 

在“植物工厂”“LED节能光源农业应用”“植物水耕栽培工程”等领域已经成长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年轻专家,她的科技成果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甚至推广到美国、日本、荷兰等一些发达国家。

 


中环易达是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下属的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也是机缘巧合,2003年刚留院工作一年的魏灵玲成为中环易达的“掌门人”。这个角色或许被别人视若远离科研主线,于她,却成了研究推广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大舞台。

 

公司的研发团队将魏灵玲研发的“人工光植物工厂”的技术进行了产品化,此后,魏灵玲与她的团队先后将植物工厂、蔬菜工厂、蔬菜树式栽培等30多项专利成果推广到北京、天津、山东等27个省区市700多家应用单位。

 

魏灵玲把植物工厂的成果转化到两个方向,一种是生产型的农业园区——在温室内通过对能源、水源等环境的自动化控制,发展细分至品种的蔬果工厂;

 

另一种是观光型的都市农业,可以应用于各种城市生活场景——从摩天大楼里的办公室、机场候车室,再到家庭阳台和厨房,能够利用的每一个空间都能披上绿装。

 

2015年,魏灵玲和团队日夜兼程,经历一年时间,将一纸“蓝图”变“版图”,中国第一个世界级都市农场——中粮智慧农场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完美绽放。

 

“农场以现代化垂直农业为载体,以智能农业技术为核心,汇集了7项世界领先技术,11项国内领先技术以及9项中国农科院专利技术,成为全球第一个集人工光植物工厂、食用菌工厂、多层叶菜工厂、新能源、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化等技术的农业综合体……”

 

说起这些,魏灵玲脸上浮现出自豪的表情。

 


2017年,在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他们将国际先进种植技术和智能装备进行本土化创新升级,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硅谷”。

 

“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一直在现场。”魏灵玲说,项目一期工程面积7万平方米,采用世界顶级的文洛式连栋温室结构,集成了荷兰、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国家的先进品种、智能装备、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

 

通过果菜岩棉栽培、叶菜全自动漂浮栽培、花卉潮汐式智能栽培、食药用菌的工厂化生产等,进行从种子到产品全产业链健康种养模式过程的展示示范,目前已是我国最大的集成型现代农业科研平台与示范基地。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魏灵玲感觉肩上担子沉甸甸的。习总书记在给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三个面向”的要求,为她指明了方向,她的研究、推广主要就是要解决以下问题:农业生产如何更加省水省电省土地?如何实现更高的智能化?如何让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

 

在“互联网思维”的启发下,魏灵玲力图打造一个完整的行业生态体系:“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升级,必然需要提高产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还要好玩有趣,这就特别需要现代农业技术的提高和转化。因此,在工厂化农业的普通模式之外,我们还设计了都市农业、城市农业的全新产品线,农业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奔走,

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年轮:

苦痛,欢乐,失败,成功,

我都不问,

         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歌德



孔博:这个时代真的特别好!


孔博,一个“8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2012年,正是国内农业电商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和媳妇回到老家密云乡下,开了一家名叫“密农人家”的淘宝店,把当地农民种的菜搬到网上卖,开始了自己返乡创业的人生。

 

“刚开始遇到了很多想不到的困难,每天都得四处找货源,也没有车,只能坐公交往市里送货,那时候感觉做农业真的很辛苦。”与许多踏足农业之初的年轻人一样,长相斯文、身材瘦高、有点“愣劲儿”的孔博也不顺利。

 

2014年春夏交替的一个上午,孔博正要出门找货源,一支“伯乐”队伍意外登门了。“你好,我们是区农业服务中心产业科的,发现你在网上卖菜做得不错,我们过来看看能帮上什么忙。”眼前一名精干的女子自报家门。一听是政府工作人员,有点“愤青”的他立马竖起一道“防火墙”:我做我的小买卖,政府找我干嘛?

 


可没交谈两句,孔博就改变了看法。他发现眼前两位政府工作人员跟想象的不一样,他们既年轻又朴实,上来就问组织产品货源上有哪些困难,还要免费为他的产品做检测,还告诉他,“收芹菜去季庄村,西红柿在后焦家坞村种得多,咱们密云冬天有西山村的蘑菇,夏天有坟庄山洞里的蘑菇……明天就可以带你去跟农民对接。”一席话让孔博既兴奋又有点忐忑。

 

没想到,当天下午,区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也来到了他的小屋,鼓励他,小作坊也要规范,按照现代化互联网企业的标准去做。

 

“我们会从产品质量保障、产品资源调配、产销对接服务、生产加工条件和农产品储运条件建设几个方面来帮你。”这句话一下子暖了这个创业年轻人的心。

 

“我特别感谢这几年政府对年轻人创业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真的特别好。”孔博说,这个强烈感受还来自他参评第9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时候。

 

“当初区农业服务中心把我的事迹往上报,我一开始以为要有关系才能被评上,我们家没人没关系,我根本就没想过会怎么样。结果,先是报到北京市,给评过关了,然后国家评,竟然也评上了,我们就觉得非常意外,奖章到我手里以后,我才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感觉这个时代真的特别好。”

 


党的十九大召开,孔博满是期待,他动情地说:“这几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深刻感受到了农民是一个美好的职业。现在农业还需要很多新鲜血液,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所以我们对十九大充满了期待,希望我们国家的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裕!”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农人感觉无比庆幸,有好的政策支持我们,可以在农业与农村有一番作为;我们庆幸,有这样的一批年轻人,他们燃烧自己的青春,在偏远的乡村与旷野,耕耘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引领新农业的发展。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在政策的扶持下,我们有信心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内容来源:《农业日报》《长江日报》《科技日报》等 由农场主+整理


不够看,更多精彩在这呢!


位置决定“钱”途,很多农庄在选址时就命运已定了!

致所有农场主:别做孤胆英雄了,我们需要抱团取暖!

他曾投入1个亿,没有1分钱回报,最终用一颗神秘的果实让农场起死回生,更让家乡百姓富到流油

● 投资农业的陷阱:看上去遍地是黄金,进去后才发现处处都是坑

● 宁可盲目投资几千万,也不愿先花几万做个规划——致农场主朋友的一封信

你可以反感日本,但他们能把脏乱差的农村改造成最美的人间乐园,而我们呢?

他找到致富利器,将17000亩的森林变成年入2亿的金山!

3年投入1个亿,他砸锅卖铁,只为苦苦坚守一座生态农庄

“朋友圈”式养老:爱人在旁,朋友在侧,这样老去,一点也不可怕





评论有“礼”

如果您对农业发展模式有新想法

如果您有不同的农业见解

如果您对农业问题有更好的解答

请留言与大家互动!


每周我们将精选五条精彩留言,

入选者将会获得价值68元挂耳咖啡一盒!





文章投稿/转载/自媒体合作请联系微信:18186233709

业务咨询/商业合作请联系微信:tudouge197801

追寻源汁源味农产品

体验源汁源味农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